施薇 著《普遍与特殊: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思想发展(2000—2020)》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3-12-13 20:51:57
标签:

施薇 著《普遍与特殊: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思想发展(20002020)》出版

 

 

 

书名:《普遍与特殊: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思想发展(2000—2020)》

作者:施薇

出版社:Brill博睿学术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1月

 

【作者简介】

 

 

 

施薇,女,浙江省杭州市人,清华大学“水木学者”,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博士后,人文学院哲学系助理研究员。郑州大学(汉语言文学/英语专业)文学学士(2013),浙江大学文学硕士(2016),澳大利亚乐卓博(La Trobe)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全额奖学金)哲学博士(2022),师从汉学家梅约翰(John Makeham)。曾于2015—2016年在西澳大学孔子学院从事汉语教学及中华文化推广、翻译工作,于2019—2020年至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访学,于2022年在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传统文化项目专员。2023年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思想史。当前研究兴趣为中国当代儒学复兴中的思想发展。曾在美国宗教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Religion)书评期刊《阅读宗教》(Reading Religion)上发表文章,另有独立书章被收录在Springer出版的著作中。目前已有英文专著《普遍与特殊: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运动的思想发展(2000-2020)》一书通过博睿(Brill)学术出版社正式出版。

 

【内容简介】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当代中国大陆的儒学复兴已经从初期的学术活动逐渐发展为一场较成规模的复兴运动。本书试图运用普遍与特殊的框架,系统地介绍、分析新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儒学复兴运动中当代大陆儒家群体的基本立场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思想。

 

鉴于这一主题所涵盖的时间广度和内在复杂性,研究并非按照时间顺序对该时期所有的思想发展线索进行罗列,也并非完全以概述的形式来介绍当前思想运动中的发展,而是采用案例分析、文本阐释和比较研究的方法,主要关注三个较具代表性的个案:

 

(1)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的形上学构建及其对普世价值的看法;

 

(2)郭齐勇先生等人关于“亲亲相隐”等儒家所谓“特殊伦理”的辩论与全球伦理构建问题;

 

(3)第二代 “大陆新儒家”中出现的“回到康有为”的新主张和趋势。

 

这三个案例分别对应儒学在当代复兴的三个主要面向——儒家形而上学、儒家伦理学和儒家政治理论。这些案例的选择考虑到了儒家的两个主要分支:宋明理学和两汉经学。在英语学界以往的研究中,前者被广泛讨论,而后者则较少被关注。

 

在全球化背景下,儒学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成为国际对话和文明交流的桥梁。该书对当代中国儒学复兴中的主要思想发展进行梳理,并基于此展开对人类文明新一期的主导形态的思考。一方面,通过分析当代儒家在诸多面向(形上学、儒家伦理、政治哲学等)为儒学复兴所作出的努力,挖掘儒家思想在全球多元文明时代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发展的可能性和潜力;另一方面,通过呈现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以期纠正或消除目前西方学界存在的一些误解和偏见,促进客观学术研究,也让更多西方学者了解到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研究提供文献基础。

 

【目录】

 

引言

1 研究目的 7

2 研究方法 10

3 本书中的 Confucianism 指的是什么?15

4 章节概述 16

 

第一章 国学复兴与文化自觉的崛起19

1 国学及其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 20

2 文化自觉的觉醒与当代中国的儒家复兴39

3 结论性评价48

 

第二章 儒家哲学与普世价值——陈来的“仁学本体论”50

1“中国哲学”的合法性 53

2 当代“仁本体”哲学的建构 67

3 对早期哲学体系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81

4 儒家哲学与普世价值 97

5 结论性评价 107

 

第三章 儒家情感与全球伦理:关于当代儒家伦理学的争论110

1 争论概述 112

2 辩论中的两个重要主题 116

3 结论性评价 152

 

第四章“回到康有为”:大陆儒学发展的一种新趋势154

1 对康有为政治思想日益增长的兴趣159

2 “回到康有为”的问题意识 168

3 康党主要论点与主张 173

4 批评与回应 200

5 结论性评价 205

 

结论 208

参考文献 217

索引 248

 

【观点与意义】

 

一、观点摘要:

 

1.20世纪发生的几次国学热,其背后并非仅仅是通常所认为的那样由“民族主义/本土主义”所推动,而是“本土主义”和“世界主义”思潮相互作用的结果。类似地,在21世纪国学热中,也体现出了本土主义和世界主义之间的交互。本土与全球的视角相融合,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也促进了对儒学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深入讨论。儒家思想并非单纯的民族主义表达,而是有潜力促进文明间友好对话的宝贵资源。儒学的这一新角色在全球文化政治格局中显得日趋重要。

 

2.与20世纪90年代大陆学者普遍否认儒学中“包含有某种超越于具体的历史时空的普遍价值”的观点不同,在21世纪,越来越多的中国儒学复兴者和研究者认为,植根于中华文明的、具有文化特殊性的儒家思想中包含了一套能为不同文明所共享的普遍价值和信仰,由此有助于推动不同文明的和平对话与共处。

 

3.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儒学在中国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文化思想领域,一些儒学概念逐渐进入了中国官方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加速了儒学在当代中国的复兴。

 

二、该研究的意义:

 

1.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儒家复兴运动的最新发展,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大陆思想发展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2.使我们更明确地知道,在中国学者、知识分子和相关决策者眼中,儒家思想的哪些方面在当代最具开发潜力和实践前景。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世界影响力的逐步扩大,它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处。鉴于越来越多的儒家观念和术语被吸纳进中国的执政话语体系和外交政策叙事中,对儒家思想普遍意义的强调很有可能在未来进一步影响中国在政治文化方面的价值取向,或给国际关系政策的制定带来更大影响。

 

3.通过介绍当代中国儒学复兴者关于不同文明能否和平共处的观点与看法,本文试图以“文明的对话”这个由一些政治领袖和学者(如伊朗前总统穆罕默德·哈塔米和当代著名儒家学者杜维明先生等)所倡导的观念,发起与亨廷顿广为人知的“文明的冲突”观点的对话。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时代,我们希望在对独特的中华文化资源的反思中,也能产生更多关于什么是普遍的、可以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资源的思考。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