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师风范,“小学”功夫 ——彝伦书院公益讲堂第十一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3-12-14 21:15:04
标签:

儒师风范,“小学”功夫

——彝伦书院公益讲堂第十一讲

来源:“河北省儒学会”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初一日乙巳

          耶稣2023年12月13日

 

 

 

儒师风范,“小学”功夫

——彝伦书院公益讲堂第十一讲

 

 

 

12月10日上午,寒潮来袭,气温陡降,却丝毫没有挡住儒门同道的学习热情。彝伦堂内座无虚席,书院公益讲堂迎请著名语言文字学学者、彝伦书院癸卯重阳敬老礼“九老”之一,河北省社科院语言文学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张圣洁先生,为众讲授:国学传承中的“小学”补课问题。

 

 

 

讲座开始前,河北省儒学会常务副会长、彝伦书院院长高士涛向张圣洁先生呈赠了《彝伦书院讲席聘书》。

 

张先生做了50多年的语言文字的讲授和编著工作,经他审稿、点校、编著的文字不少于1亿5千万字,先生在几十年的古籍整理和古典文献研究、应用语言学研究工作中,坚持严谨治学,特别是对古书的点校、注释和编译,力求一字不错,还要添加准确的解释。所以先生在学界威望颇高,受聘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团学术咨询委员、中国孔子基金会专家讲师团成员、故宫出版社语言文字顾问及特约编审等。先生虽已年逾古稀,但思想常新,毫不落伍,去年还开设了“张圣洁说文解字”抖音号,利用短视频平台引导公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

 

 

 

对于本次讲座,张先生冠以“浅谈”,结合大量实例,讲述了国学传承中“小学”功夫的重要性。先生这里讲的“小学”,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历来在文化传承中极为重视。如清代《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说:“夫汉儒以训诂专门,宋儒以义理相尚,似汉学粗而宋学精。然不明训诂,义理何自而知?”晚清名臣张之洞在《书目答问》里也曾说到“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可信”。

 

对于国学传承中的“小学”补课,张先生引用了鲁迅先生的话——“诵习一字,当识形音义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似拉家常一般,从汉字音、形、义三方面介绍了国学传承中文字功夫的重要性。对于字音,先生举例“霓裳羽衣曲”、“著我旧时裳”、“颠倒衣裳”之裳(cháng),“一叶扁舟”之扁(piān),“非帷裳必杀之”之杀(shài),“巧言令色足恭”之足(jù),提醒我们对经典中用字的读音务必准确,才能正确理解经义,在经典遇到今天的常用字更要小心。对于字形,先生举例说,冕、冒的上面的部首为“冃(mào)”,不是日或曰;“沬(huì,同颒)血饮泣”不是“沫血饮泣”,学习经典不可轻忽,细节处须审慎。对于字义,先生说“娘”与“孃”不同,“寄语闺中娘,颜色不常好”中的“娘”是姑娘,而“爷娘妻子走相送”的中“娘”本应是“孃”。再如,先生举例“文不加点”,其中“加”与“点”是并列的单音节词,不能理解为今天动宾结构的双音节词,其中的“点”是古代写作时的删除标志,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就写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先生提醒,这些字义的古今变化,也是我们学习经典所必须注意的。

 

 

 

 

 

此外,先生还提到在引用经典时,一定要注意考证原文用字,不可凭印象、习惯想当然而为之。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应为“日入而息”;岳母刺字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等等。这些,作为学习中的人,都难免出现失误。先生说:学问是天下的公器,不可窃为私有。对待自己的错误,要有闻过则喜的气度,要有知错必改勇气,甚至是闻善言则拜,感谢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提出改正意见。

 

 

 

 

 

 

 

先生讲座,自始至终两个小时,滔滔不绝,口吐莲花;满堂听众无不专注倾听,认真笔记。讲座结束后,先生还解答了听众提出的问题。听了讲座,大家都感到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而意犹未尽。同时也深深感到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补课的地方太多。

 

文/张志强摄影/文思等编辑/明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