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腾达】《诗经》中的马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3-12-19 23:12:47
标签:

《诗经》中的马

作者:张腾达(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来源:“中华读书报”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一月初七日辛亥

          耶稣2023年12月19日

 

马作为六畜之首,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动物之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先秦典籍对马多有记载,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对马的记载显得尤为生动丰富。据统计,《诗经》中提到马120余次,共有48篇在内容上涉及马,其中《风》有17篇,《雅》有26篇,《颂》有5篇。诗歌中出现马的名称有28种,根据毛色,可分为骊、骐、骆、鱼、白颠等,根据体态大小,可称为驹、騋等,根据性别,可分为牡、牝,彰显出古代先民对马的细致观察。除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如战争、祭祀、婚嫁,《诗经》还以马比兴、言情托志,马成为君子和英雄的象征。千百年来,马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发展,自《诗经》形成的马文化精神,影响着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使其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

 

 

 

秦鞍马俑 现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诗经》中的马,徜徉于人们的农耕、婚嫁,驰骋于狩猎、战争,端肃于盟会、祭祀,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逐渐形成特有的文化现象。田猎时,马是狩猎者的好助手,马和猎手的配合是田猎成功与否的关键。《郑风·大叔于田》载:“执辔如组,两骖如舞”“两服上襄,两骖雁行”“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写狩猎时的场景。骖马是驾车两侧拉偏套的马,古代驾驭骖马最难,最显技艺。这里良马和射手完美配合,猎手英武勇敢,驾马的样子好像舞蹈一般和谐自如。婚嫁时,要好好喂养马匹,既需要马匹拉取聘礼,高头大马还是娘家人看待新郎的必要加分项。《周南·汉广》中“之子于归,言秣其马”这句诗出现三次,反复吟咏,以良草喂马是婚嫁前的准备,既是对婚礼的期待,也是表现新郎家地位崇高、财产丰富,是对新人未来一定会幸福的赞美。战争时,马是衡量国家实力、军队战力的重要标志。《鲁颂·駉》中提到不同颜色的马十六种,如“驈”(白胯黑马)、 “骓”(苍白杂毛的马)、“駓”(黄白杂毛的马)、“骍”(毛色赤黄的马)、“鱼”(眼上有白毛的马)等。《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诗篇言鲁国马匹之盛,种类之多,是对鲁国国君勤政、国家强盛的赞美。典礼祭祀时,马是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马的使用代表着严格的等级和礼制。祭祀礼仪中须用纯色马,因为纯色马珍贵少见,而且毛色整齐划一能凸显出祭祀典礼的威仪庄重。周王出行也配纯色马,《小雅·车攻》:“我车既攻,我马既同。”《毛传》:“同,齐也。宗庙齐毫,尚纯也。”这句诗言周王前去参加同诸侯的典礼,所乘之马毛色个头一致,步调和谐,衬托出周王身份地位的庄严崇高。

 

 

 

天马赋图 [元]赵孟頫 藏于弗利尔美术馆

 

《诗经》中以马比兴,马成为一种情感符号,表现出人们丰富微妙的内心世界。马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动物被频繁写入诗歌的同时,掺入了作者自己的情愫与感触。从马身上既可以看到对国家威望的展示,也能看到对政治失道的感伤;既有对君王贵族的歌颂,也有思而不得的痛楚;既有对享受生活的规劝,也有不得重用的悲愤……《唐风·山有枢》提到:“子有车马,弗驰弗驱。宛其死矣,他人是愉。”借车马反言劝人及时行乐,不要做守财奴。拥有好的车马却不知道享受,死了之后就会被别人占有,反衬出守财奴的可悲。《鲁颂·有駜》三章首句分别是:“有駜有駜,駜彼乘黄”“有駜有駜,駜彼乘牡”“有駜有駜,駜彼乘駽”,以高大肥壮的骏马起兴,反复咏叹,表面是赞美强健的黄马、雄马和青黑马,其实是对鲁国君臣有道的歌颂。还有些篇章借马抒发个人的苦闷忧愁之情。如《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冈,我马玄黄”,借马起兴,写马的极度疲倦劳累,实则是远离家乡的征夫自比,表达出其因长期征战带来的身体和精神劳顿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小雅·四牡》:“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四牡騑騑,啴啴骆马”,同样写马的劳累,言行役之苦;《小雅·节南山》:“驾彼四牡,四牡项领。我瞻四方,蹙蹙靡所聘。”以马喻人,批判矛头直指权贵,表达良才难得重用的忧愤凄楚之感。马作为比兴的载体在《诗经》中频繁出现,除了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情感,其忠诚、勇敢的自然属性也与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

 

《诗经》中马被人格化,成为英雄和君子的象征。《说文解字》:“马,怒也。武也。”马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由豪放、劲健阳刚之气,所以在《诗经》文本中常常借马来赞美英雄。《大雅·大明》:“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写周王在牧野陈师,兵强马壮,既营造了一种紧张氛围,又烘托出将士们的昂扬斗气,是他们用自己的鲜血换来战争的胜利。《小雅·六月》歌颂英雄尹吉甫的北伐功勋,“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比物四骊,闲之维则”“四牡修广,其大有颙”“四牡既佶,既佶且闲”。通过修整完备的车马,让人看到周军的训练有素,锐不可当,衬托出尹吉甫的文韬武略,英雄气概。先秦文献《穆天子传》中有“穆王八骏”的记载,八匹骏马以毛色命名,腾云驾雾、日行万里,穆王乘驾它们巡游天下,塑造出一个勇于探索、德佩天地的英雄君主形象。其实“八骏”是穆王辅臣的比喻,他们本领非凡、才华卓越,共同辅佐穆王成就大业。《诗经》中以马比德,马被“拟人化”,也像“穆王八骏”一样成为人才的喻指。

 

 

 

八骏图 [清]高其佩 台北故宫博物院

 

《诗经》中的马是德行、气度和才能的象征,诗歌中与贤才联系起来,开后世文学作品中以马喻贤才的先河。孔子说过:“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孔子认为马值得称赞的不只是能作战、能运输,更值得称赞的是马的美好德行。《诗经》中借马称颂的主人公,不只是能征战的将士,还是有德行的君子,有才能的贤人。《小雅·白驹》《周颂·有客》两首诗都借白马比有德有贤的君子。诗篇通过赞美潇洒自在的白马,表达对人才的欣赏爱惜,暗含对贤才的渴望。《战国策》“燕昭王求士”的典故,是说燕昭王在即位后,郭隗给他讲了千里马的故事,燕昭王深受启发,广招贤士并虚心求教,在乐毅、邹衍、剧辛等贤能的辅助下,实现了复国雪耻的理想,此后中国历史上便有了以“千里马”喻人才的传统。后世文学作品如曹植《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以马代人,以马的神俊烘托人的英勇。杜甫《房兵曹胡马诗》:“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借胡马的跃跃欲试表现自己的雄雄抱负。自《诗经》起,中国有识之士们以马象征的英雄精神激励自己,对自己提出德行、才能和武力的要求,以培养个人的君子人格。

 

 

 

三骏图 [元]任仁发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马是勇敢自强、奋斗向上的精神代表。《诗经》三百篇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诗经》对马的记载可以知道,马是当时人们社会活动的重要工具、是思想情志的寄寓、是英雄君子的象征。中国历史上,马不光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意蕴丰富的主题,它在中国文化领域中无处不在,如艺术领域中存在大量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民俗活动中常常有赛马环节。可以说,马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国人的精神寄托、社会的兴衰的进程,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中华民族做出不可磨灭的功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