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泰山
作者:米山
来源:《走进孔子》2023年第5期
泰山岩岩。孔子删定《诗经》,其中《鲁颂·閟宫》有“泰山岩岩,鲁邦所詹”之句,是历史典籍记载中最早吟咏泰山的诗句,可见孔子对泰山的尊崇。
泰山可视为春秋时代齐鲁两国的分界线。泰山之阴为齐,泰山之阳为鲁。孔子是鲁国人。生于斯、长于斯的孔子自然对泰山十分向往。加上有上古七十二君封泰山之说,孔子更是对泰山无比敬仰。
泰山北斗。泰山极顶建有孔子庙,庙旁有北斗台,取泰山北斗之意。岱顶之上建庙筑台,彰显孔子的“泰山北斗”地位。
泰山,自古就是中国的神山、圣山、政治文化之山,自有“五岳”之说起,就被尊为“五岳”之首。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的文化巨人,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
孔子登泰山,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更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盛举。圣人与名山交融,成就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峰。
泰山孔子庙大殿(张琨摄影)
一、泰山岩岩:孔子心目中的泰山
孔子登临泰山的感受,在其删定的《诗经》中已经明言。泰山在孔子的心目中,不仅仅是“鲁邦所詹”,更是一座能够“小天下”的岩岩之山。
(一)孔子登临感知泰山
孔子生于鲁国,时常活动于泰山周围。他一生钟情于泰山,与泰山有着不能割舍的因缘。
泰山位于东方,号称东岳,是远古部落首领的柴望之所,后来成为君主帝王世代嬗递的“禅代”之地。每逢改朝换代、治世太平之际,历代统治者都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这对重视礼乐制度的孔子有极大的吸引力。《韩诗外传》载:“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孔子登上泰山,深深感受到了远古君王柴望祭天和封禅礼仪的神圣感。置身泰山极巅,放眼天地之间,俯视山下城郭如棋,目之所及,山河如画,胸怀天下,境界高远。
据史料记载,孔子至少3次登临过泰山。孔子35岁时经泰山去齐国,过泰山侧,感慨“苛政猛于虎”,以致泰山南麓有小山得名“虎山”。
孔子在游泰山途中,在泰山普照寺之南的“三笑处”偶遇荣启期,听其讲人生三乐。《孔子家语·六本》载,孔子遇到90多岁的隐士荣启期时,荣启期正在弹琴唱歌。孔子问道:“先生为何这般快乐呢?”荣启期回答:“天生万物,以人最为尊贵,我能生而为人,是第一件快乐事;人分为男女,男尊女卑,我能作为男人,是第二件快乐事;有人寿命短,甚至夭折于母腹或者襁褓之中,而我有幸活到九十岁,此为三乐……”孔子听了深有感触。唐人吴筠有诗曰:“三乐通至道,一言醉孔丘。”(《高士咏·荣启期》)
(二)孔子论及吟唱泰山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是孔子晚年删定的《诗经》中对泰山的赞叹。从泰山之阳的鲁国看泰山,巍峨挺拔的山势雄伟壮观,这是孔子的亲身体悟之言。
登临泰山后,孔子心目中的泰山更加雄伟高大,以至于孔子发出登泰山“小天下”的赞叹!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孔子自卫返鲁,孔子此时已是68岁高龄,飘泊奔走了14年。老年归国,心情复杂,途经泰山时,感慨万分,他写下了《丘陵歌》:
登彼丘陵,峛崺其阪。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喟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患兹蔓延。
惟以永叹,涕霣潺湲。
诗歌取名“丘陵”,含道路险阻、行路艰难、志不得申之意。此诗采用比兴手法,是以“山道”喻“仁道”,把登山的道路比喻为人生道路或追求真理的道路,慨叹推行仁道如同登泰山一样艰险。诗言志,歌咏言。其中“郁确其高”的诗句,使人看到了泰山在孔子心目中的高大形象。
《圣迹图·作歌丘陵》
孔子另一次提及泰山是“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见于《论语·八佾》。林放,春秋鲁国人,曾向孔子请教礼的本质。《论语·八佾》载:“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古者天子得祭泰山,诸侯则祭祀其受封境内的山川。时季氏乃鲁大夫,其旅(祭)于泰山,不仅僭越于鲁侯,更僭越于周天子。于是孔子叹息说:“唉!难道泰山会不如林放懂礼吗?”
最后一次说到泰山,是孔子临终时,他所想到的仍然还是泰山,见于《礼记·檀弓上》:
孔子蚤作,负手曳杖,消摇于门。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常以泰山自处。临终前的孔子不仅眷恋人生,更是念及仁道需要推行,虽心有不甘,但抵抗不过死亡。但泰山并未颓倒,孔子思想亦如泰山一样不朽,流传至今。
二、遗意具在:泰山上的孔子遗迹
泰山上有专门祠祀孔子的建筑,有关于孔子事迹的遗址,有提及孔子的建筑,有石刻的孔子画像。泰山上下随处可见孔子遗迹。
(一)泰山上有关孔子的名胜古迹
泰山上下名胜古迹众多。其中,有关孔子的名胜点主要有4处:岱顶有孔子庙、望吴圣迹石坊和乾坤亭,泰山脚下有孔子登临处石坊。当然,还有一些附会传说的名胜点。
泰山上的孔子庙,位于岱顶天街中段的北面,背依山崖,坐北向南。正殿五间,左右配殿三间。山门三间,正门上书“孔子庙”三个大字。大门两侧镶嵌石刻对联:“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下有石砌台阶百余步与天街相连。
孔子庙山门(张琨摄影)
庙后的向阳山崖上旧有歌颂孔子登泰山的题刻,故名孔子崖。高山极顶建圣人孔子庙,位置极有深意。
孔子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十五年(1676)重建。庙中除奉孔子外,还列祀颜回、曾子、孟子、子思“四配”和“十二贤哲”。孔子庙前的台阶中间有座双柱单门石坊,额题“望吴圣迹”。《论衡·书虚》载:
颜渊与孔子俱上鲁太山,孔子东南望吴阊门外有系白马,引颜渊指以示之曰:“若见吴阊门乎?”颜渊曰:“见之。”孔子曰:“门外何有?”曰:“有如系练之状。”孔子抚其目而止之。
明人在岱顶孔子庙前立此坊,其意为彰显孔子师徒的这段历史佳话。
岱顶太平峰南侧原有乾坤亭,因康熙皇帝题额“普照乾坤”而得名,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建,为四柱攒尖方亭,内有“孔子小天下处”碑,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何人鹤《登泰山绝顶》诗中感怀:“笑语兹游真快绝,乾坤亭畔数山巅。”乾坤亭毁于清末民初。孔子小天下处碑重树、移立于太平顶东北角处。可见后人一直在追溯孔子行止,纪念儒家文化。
“孔子小天下处”碑(张琨摄影)
岱顶玉皇庙南有孔登岩,立于泰山之巅,东可观日,西当赏月,北见黄河金带,南瞰汶水西流;俯瞰泰城全貌,视人间如同方寸;仰观天穹浩瀚,见天地之大无限。今天,人们置身“孔子小天下处”,纵目海天,感孔子之胸襟感受,油然而生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泰山南麓红门宫前有一石坊。石坊四柱三门,上影作斗拱歇山顶状,额题五个楷书大字:孔子登临处。
此石坊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诚然,汉代以前,登岱者是走泰山东路,甚至从泰山北面岱阴上山。孔子登临泰山,自然不会从这里开始。明人在当时的主要登山盘道始处树立这座孔子登临处坊,是代圣人立言,以儒家文化晓喻游人,扩大孔子在泰山的影响力,意在褒赞素王孔子徒步登临泰山之行,鼓励登山者沿着圣人的足迹攀登泰山。
“孔子登临处”石坊(路秋生摄影)
泰山南麓的虎山之名,一说取自“孔子过泰山侧”之事。《礼记·檀弓下》载:“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孔子慨叹“苛政猛于虎”,故取此名。不过此处地势开阔,山峦疏旷,又近城郭,当非虎狼出没之地。“虎山”之称,当系后人附会,借圣人传说,寓革除“苛政”之意罢了。明末清初诗人方文《泰山道中赋得尼父昔于此三首》中也说此事:
尼父昔于此,心伤寡妇哀。
宁为猛虎食?不向城中来。
泰山东侧莱芜境内的夹谷有谢过城遗址。鲁定公十年(前500)的夹谷会盟,孔子主张“文事武备”,会见前在军事上做了充分准备。会盟中,孔子义正词严,礼节严谨合度,充分展示了孔子的政治与外交才能。归国以后,齐景公余悸未消,认为自己失礼得罪了鲁国,于是归还了以前侵占鲁国的汶阳田,以谢其过。
(二)泰山上提及孔子的建筑
泰山上下的古建筑有102处,除专门祠祀孔子的建筑外,其他古建筑不论归属儒、释、道哪家,大多数在创建、重修时都会提及孔子,充分诠释了孔子在泰山的影响。
宋天贶殿是泰山著名的古建筑。《大宋天贶殿碑》中讲到“人自谓于羲皇,家悉为于邹鲁”。邹鲁是邹国﹑鲁国的并称,其中“鲁”为孔子故乡,后以“邹鲁”指文化昌盛之地、礼仪之邦。此处用孔子故乡来言说当时泰山周边家家知书达理,处处教化文明。
宋天贶殿
岱庙是泰山神府。《东岳泰山之神庙重修碑》碑文中两处提到孔子言论:“惟孔子有曰‘必也,正名乎’。”“孔子所谓正名者于斯见之。”这是用孔子思想来佐证自己的言论。
三贤祠位于泰山凌汉峰。清《重修三贤祠纪事诗碑》诗文曰:“笔削垂春秋,哲人邈已逝。”(哲人指贤明而有才智的人,此处指孔子。)孔子修史,留下了不朽的《春秋》,但哲人早已逝去。“键户守遗经,渊源溯洙泗”,把守住儒家经典的宏旨要义,追寻着孔子思想产生的根源;“日抱孔氏书,逢人喜相励”,每天捧着圣人的著作苦读,逢人便加以宣传:皆是讲重修三贤祠,旨在弘扬孔子与儒家文化。
普照寺是泰山南麓的六朝古刹。《光绪重修普照寺记碑》记载:“曾不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之为切近于人。”明确指出孔子之道,“道不远人”。
(三)石刻中的孔子画像
除泰山极顶的孔子庙和泰安城内宣圣庙内塑有的孔子像外,泰山还保存有石刻孔子画像。
岱顶孔子庙照壁中,镶嵌着宋代米芾所画的《先师孔子行教像》。此像由泰安知县徐宗幹在阙里所得,于道光年间勒立,用以永怀仰止之思。
岱庙西碑廊的汉画像石《子见老子图》保存着题榜“孔子”的画像。汉画像石出土于大汶口,高0.45米,宽2.05米,画面共16人,左4人面右,右12人面左,第5人的左上方有“孔子”标注,清晰地描画了孔子的形象。
三、高山同仰止:孔子与泰山的文化交融
孔子与泰山,文化交融,密不可分。在摩崖碑刻中,在登岱题记中,在历代诗词中,在各种古建筑中……随处可见孔子与泰山的交融事象。
(一)摩崖碑刻中的孔子与泰山交融事象
泰山上下的摩崖石刻有1565处,其中不乏孔子与泰山的文化交融事象。这些石刻或出自孔子语录《论语》,或源于孔子整理的《诗经》,多为文人墨客、儒家后学有感而题,借孔子之言盛赞泰山,将孔子与泰山同赞。
云步桥东首石壁上的“俯瞰群峰”和五松亭西盘道“群峰拱岱”,脱胎于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意谓:万山皆小,唯泰山乃众山之首。
泰山极顶“登泰观海”刻石与岱庙汉柏院的“观海”碑,其中的“观海”皆脱胎于《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谓:登泰观海犹如游于圣人之门,泰山之高、大海之阔、闻圣人之言,皆是通达鼎盛之象。
“登泰观海”刻石
朝阳洞西的“登泰山而后见山川之大,亦见山川之小”题刻极富哲理,是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意的另说。泰山的大并不是大在形体上,而是在人们心中。泰山以其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稳居“天下第一山”。
对松山下的“与天地参”刻石,语出《礼记·孔子闲居》:“三王之德,参于天地。”其原意是说圣德的人与天地合而为三,此处有喻指泰山与天地同德之意。
《纪泰山铭》西侧的“弥高”,是“仰之弥高”的缩略,与登仙桥北的“仰之弥高”刻石,同出《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原意为孔子的学问越学越觉得高不可攀,越钻研越觉得深不可测。此处借指泰山的文化厚重,越看越觉得深远无限。
泰山极顶的“高山仰止”和“仰止”刻石,语出孔子整理过的《诗经·小雅·车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此句多用于形容人们对孔子的敬仰,这里也比喻孔子、泰山同有天地之德。在泰山众多的石刻中,“仰止”一词使用频率最高。这正是儒学文化深远、泰山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巨大的一种反映。
题刻在大观峰北盘路西侧的“无能名焉”,语出《论语·泰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他的称赞。此处的“无能名焉”4字,系比喻泰山的天地之德不可名状。
(二)登岱题记中的孔子与泰山交融事象
自孔子登泰山后,儒家后学和历代文人便视孔子与泰山为一体。登上泰山就想起孔子,谈起孔子就提及泰山。后世文人和儒家后学也对孔子与泰山一并推崇有加,在登岱题记中将孔子与泰山同赞,作为他们的志向和理想。
明人黄道、张元忭在游览泰山的《题记》中,基本说遍了泰山、灵岩的主要景点,并在文中暗藏典故:“酌清泉于颜巷”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之典;“涉洙泗”乃孔子“逝者如斯”之典;“乾坤何小”乃《孟子》中孔子“登泰山小天下”之典。这些典故将孔子与泰山结合得完美无瑕。
明人《红门验单官题名碑》说:“泰山,山之至也;圣人,人之至也;经文,文之至也。”泰山,是所有名山中首屈一指的;孔子,乃人中无与伦比的;儒家的“六经”,是天下文章中至高无上的。所以,只有泰山能与孔子的精神相比,只有孔子能同泰山的伟岸并论,只有“六经”能够阐述孔子学说的深奥。故诵读《诗经》的“泰山岩岩,鲁邦所詹”,恒山、华山、衡山、嵩山便相形见绌了;而想到孔子曾登泰山,秦始皇、汉武帝、唐高宗、宋真宗的封禅泰山就不值一提了;观读经石峪石坪上的《大学》,《金刚经》刻石便黯然失色了。将泰山与孔子相提并论,是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的心灵流露和信仰表白。
(三)泰山诗歌中的孔子与泰山交融事象
在文人抒怀的泰山诗歌中,孔子与泰山的文化交融事象更是比比皆是。
梁甫是泰山脚下小丘。西晋陆机在《梁甫吟》中吟道:“慷慨临川响,非此孰为兴。”“临川响”是指孔子在水边的叹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感慨人生短促。这首诗中,陆机是在感叹岁月流逝、人生短促,不免有种种忧思。
唐代诗圣杜甫《望岳》诗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是对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最好注释。唐代诗仙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则是对“小天下”置身天外、目极长空的亲身体验。
宋人陈梦良《登泰山》中有:“一跻尼父更谁登,扶日扪参紫翠层。”
宋人刘攽《次韵和石曼卿泰山》言:“更寻宣父志,雅意属崦昆。”
元人王奕《和李太白泰山一首》中说:“泰山天地极,邹鲁圣贤关。”“轩辕与羲昊,孔孟垂曾颜。正气尽此出,高哉其可攀。”
这些诗文处处将泰山与孔子并称。
明人王叔杲的《丁巳冬日登泰山》:“登高小天下,鲁有宣尼氏。斯人千载上,高山同仰止。”宣尼、泰山“同仰止”。
清代诗人傅山于康熙十五年(1676)携孙登泰山,作有《莲甦从登岱谒圣林归,信手写此教之》,教诲孙子要把泰山当作天地间一部大书来读:“先师小天下,亦于此焉登。登此不自振,虚俯齐鲁青。”读之使人浩气在胸。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于顺治十五年(1658)作有《登岱》诸诗,抚古伤今,寄托浓烈的故国之思:“尼父道不行,喟然念泰山。空垂六经文,不睹西周年。”“庶几大道还,民质如初元。”此处借孔子和泰山,寄寓自己深沉厚重的家国情怀。
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在灵岩寺内留下《登玉符山极顶作歌》诗刻。诗中有:“东山小鲁泰山小天下,我则何敢凛乎御六马。唯有祈年意非假,与民休息孜孜者。雄辩那须夸炙輠,返吾勤政延儒雅。”乾隆皇帝在诗中说要为万民祈祷平安。这正是孔子与泰山对他的巨大影响所致。
最能准确表达孔子与泰山相融关系的,是清人汪稼门的《孔子崖诗刻》:
高瞻远瞩重徘徊,
小天下处孔子崖。
当日望吴谁侍立,
同看白马一颜回。
物各有类类如此,
见山类者叹观止。
孔子圣中之泰山,
泰山岳中之孔子。
见其大者心泰然,
人心中自有泰山。
求其所安皆自得,
何须矜祷翠微天。
其中最为精辟的句子是“孔子圣中之泰山,泰山岳中之孔子”。的确如此,中国古代思想家中没有任何人能超越孔子。中国的万千名山之中,也没有一座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超过泰山。
(四)泰山古建筑中的孔子与泰山的交融事象
泰山上下的古建筑充分诠释了何谓孔子与泰山的交融,除前文提到的建筑外,泰山孔子庙前有北斗台,创建于明万历间,又称礼斗台,取泰山北斗之意,将孔子与泰山等比,表明孔子是泰山北斗之意。
另外,就连泰山建筑中小小的门,以及城中的街道,取名也多源自孔子言论和思想,泰山建筑与孔子紧密结合。祠祀泰山神的岱庙,其正阳门东偏门为仰高门,取“仰之弥高”之意;西偏门为见大门,取“见山川之大”意。庙中仁安门,取《论语》“仁者安仁”意;后门厚载门,又称鲁瞻门,取“鲁邦所詹”意。岱庙前的通天街,古名景岩街,也是取景仰岩岩泰山之意。
岱庙仁安门
结语: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了解民情,观知时政。孔子登岱,后人竞起仿效,接踵而至。“登泰山而小天下”,成为历代文人名士努力实践的社会活动。
孔子与泰山,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紧密相融的一个独特事象。
孔子是人中泰山,泰山是岳中孔子。
后世人们在登临泰山中常常想到孔子,时时对两者作类比。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直至今天,孔子及其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泰山,一座自然山岳,矗立在中国的东方,形体巍峨,其地域是东夷人的栖息地,后来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中,又成为齐鲁分疆之界。几千年来,随着中华民族的不断融合,泰山一直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演进,进而成为一种形象、一个标示物,根植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心中。
泰山不语,孔子有言。读孔子的书,字里行间,时时会读到泰山对孔子思想的影响;登临泰山,目之所及,处处能体会到泰山文化中的儒学浸染。
如果想深入了解、感知、体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读一下孔子的书籍,一定要来攀登一次泰山。
作者简介:
米山,泰安市博物馆文博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泰山文化研究。编著、编辑《岱庙藏珍》等书籍5册,发表《从祈国泰到民求安——泰山宗教信仰的嬗变》《略论古人的泰山绿化意识》等文章30余篇。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崔茂新】“原初孔学”与论语学
【下一篇】【潘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