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波】拜谒南轩书院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3-12-29 20:22:51
标签:

拜谒南轩书院

作者:江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十月十九日癸巳

          耶稣2023年12月1日

 

简介

 

南轩书院位于宁乡市官山下,由南宋理学大师、教育家张栻创立。明世宗在嘉靖三年时下旨将罗带山改名为“官山”,再次建以张栻之号命名的南轩书院,并御书匾额;清穆宗在同治八年时下诏“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

 

 

 

南轩书院。作者供图

 

2017年,宁乡市委、市政府在南轩书院遗址之上恢复了书院及周边遗迹,以传统书院建筑结构为基本格调,整体为封闭的四合院结构,体现浓郁的书院文化氛围。

 

文|江波

 

宁乡人杰地灵,且不必说巍巍大沩山就有十二峰十三岩,风光旖旎,文脉深厚。也不必说泱泱四水在楚沩大地蜿蜒盘旋,滋养了如刘少奇、何叔衡、谢觉哉等无数仁人志士。更不必说千年密印寺、神秘炭河里、气腾如雾的灰汤温泉。即使是一个资深宁乡人,不经过一番认真梳理,也难以说尽宁乡之古、宁乡之美、宁乡之丰。

 

在宁乡众多的人文景观中,我最喜欢的还是南轩书院。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说:“高天仰北斗,正学崇南轩”。南轩书院不是寻常书院。

 

 

南轩书院地处僻远的宁乡西部乡镇巷子口官山下,离岳麓书院两个多小时车程,离宁乡县城亦有79公里之远。而令人惊奇的是,每年清明时节,千年学府岳麓书院的院长都会带领湖湘学者及本硕博学生数十人,虔诚地来到南轩书院,叩拜书院的创始人、湖湘学派集大成者张栻先生。不仅是岳麓书院的师生来拜,城南书院(属今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碧泉书院(属今湘潭大学)的专家学者、莘莘学子,每年也都要来巷子口拜谒南轩书院,慎思追远。

 

没错,大家所熟知的“朱张会讲”的张栻先生和他的父亲张浚贤相,归化宁乡官山已经将近九百年了!

 

官山原名罗带山,罗带山下村庄自古名龙塘。罗带山接衡岳之余绪,属沩山之正脉,自古多枫树,今日山中尚可见几人才能合抱的古枫树。龙塘故里绿水泱泱,沩水与白云轻雾从群峰中逶迤而出,涵养周边花果最盛。

 

 

 

张浚(左)、张栻(右)画像。资料图片

 

南宋绍兴年间,一代中兴明相张浚及长子张栻游潭州,过宁乡,访密印,拜裴休墓,顺九折仑而下,行马至此,慕此间“枕山、环水、面屏”之景胜,先后安葬于此,并留下书院中的明珠——南轩书院。

 

斯人已与山脉千古,而道统传承、精神哲思历八百多年而弥新。

 

南轩书院究竟建于何年何月?2014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书院旧址考古中,发现有两处明显的建筑痕迹,书院墙基墙址十二处,由青砖和石垒砌,建筑年代追溯到宋,延续到明清民国时期。最近的文字记录为明嘉靖三年,敕令重建魏公祠和南轩书院,内阁首辅杨廷和亲撰《宋丞相魏国张公父子祠堂碑记》。

 

我甚至想不明白,县令胡明善,一个外乡人,为什么当时要花这么大的力气来建书院,嘉靖皇帝又为什么如此垂青张浚张栻这父子俩?也许是源于“道南正脉”的学统,也许是“丽泽风长”的主敬存诚。也许什么都不是,但这官山,就如同一个文化符号、一座丰碑,记住了张浚张栻父子,也记住了那段情深义重的历史愁绪。

 

 

2017年,宁乡市委、市政府在南轩书院遗址之上恢复了书院及周边遗迹。今天来到此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雄伟的碑亭,碑亭里的石碑是清同治帝御赐“大小文武官员至此止步下车”碑文,碑亭后方是一座跨过沩水的巍峨木桥,人称官埠桥,一座极具中国桥梁建筑之美的长桥。

 

很多朋友都疑惑,张浚张栻父子走过那么多名山大川,为什么选择了名不见经传的罗带山呢?我以为大学者陶汝鼐的理解比较接近古人心理。当年陶游沩山,经过长桥,见桥畔一穹碑挺立,是南轩公过此桥之诗刻于石,有“徘徊念今昔,领略到渔樵”之句,感叹曰“昔魏公父子尽瘁国事,愿死葬衡湘间,尤令人慨然起敬。”浚公亦是佛家弟子,与名相裴休墓庐彼此相靠,造就了这座大山的“玉韫山辉”,官山何其有幸!

 

今日横市长桥石刻已不可见,下马碑也曾遗失多年,幸有岳麓书院老山长陈谷嘉先生从官山村一农户的猪圈内找到这两块宝贵的麻石原刻。只是原物中还有一个高大的尖顶建筑就永远消失在岁月长河里了。

 

触摸一下厚重的下马碑,踏上朱红色的官埠桥,桥下是悠悠沩水,日夜流淌。抬望眼,西侧是笔架山、书山、笔山,东侧是从大沩山奔腾而来的九折仑,正对面是长年云雾缭绕的官山,南轩书院就在山之阳、水之滨,隐约可见粉墙黛瓦、典雅清幽。

 

“朱张会讲”名动天下,流芳丹青。细读乾道三年那段热腾腾的历史,似乎还能听到朱张“三日夜而不能合”的唇枪舌剑,体会到思想碰撞的电光火石,又看到“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之盛况,亦可窥见朱张在学理愈辩愈明的同时兄弟情谊越来越深厚。

 

会讲之余,朱子与南轩先生来到官山,祭拜张浚贤相,写下神道碑。南轩先生英年早逝后,朱子又为先生写碑铭,并不遗余力为先生整理文集。多年后朱子主政潭州,再次来到官山祭拜。更难得的是,同为思想大家的朱子不仅极其佩服南轩先生的学问见识,且明确承认自己与先生从游之间,开益为多。“昔我抱冰炭,从君识乾坤。”又云“南轩文字极易成,尝见其就腿上起草,顷刻便就。”读此方知南轩先生为何能身后留下两百多万字。读南轩思想,其正,其高,是显而易见的。“性本论”强调人的作用,在当时乃至现代,都是极其宝贵的思想,引申出的“经世致用”“知行互发”正是湖南精神的源泉。

 

 

读南轩诗词,又能发现一个“不寻常”的南轩先生。有好事者发现先生571首诗中,87首涉酒,酒字103个。“阴崖冲雪寒肤裂,野路燃薪春意回。旋暖提壶倾浊酒,陶然绝胜夜堂杯”。南轩先生爱酒,爱茶,爱食荔枝,爱青山,爱妙理,爱四时风景,爱张公岭上梅,爱菊香满潭州。更爱与友人相聚,深拥杨万里、张孝祥、陆游、周必大、辛弃疾等强大的朋友圈,相与发明,宋韵雅俗风华毕显,一时无两。

 

循着朱子的脚印,经过书院一盈池水,进入书院正门。书院是个传统四合院格局,中间两进是南轩公祠和魏国公祠,左侧是湖湘文化进程展陈,右侧是讲学之所——“四德堂”。岳麓书院湖湘学者们全程参与书院设计和文化挖掘,每一帧设计都有来由,都是向南轩先生致敬之作。

 

 

 

南轩书院。作者供图

 

南轩祠中,晓畅军事的先生一手握书,佩剑袖内,神色凝重,“忧时多苦语,怀古更余悲。”南轩先生的忧乐始终在国家兴衰、治学育人。虽然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当年的南轩书院怎样教学,有些什么学子,但我们从南轩先生八年主教岳麓书院可知大略。先生的教育思想非常前卫,主张“成就人材”“传道济民”,不为利禄计。正是这种教育理念的传承,影响了一代代湘学学人。

 

即使师生相伴日短,南轩先生还是继承了老师胡宏以性为核心的湖湘学哲学思想,并以岳麓书院为学术基地发扬光大。“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影响了诸如王夫之、陶澍、魏源、左宗棠、曾国藩、杨昌济一代代湖湘英才,也正是这些湖南人又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徘徊南轩祠旁,一群小学生蜂拥而入,似模似样行起了儒家礼。仔细观之,原来是来研学的学生,他们在南轩书院向“太老师”致敬、行开笔礼、做宣纸,真是寓教于乐的好举措、好处所。

 

出了南轩祠,沿长廊左转,有两进宅子作湖湘文化展陈,无意中发现,自南轩先生主教岳麓以后,在66位历任山长中,宁乡人竟有11人之多。其中,大学者王文清、撰写“惟楚有材 于斯为盛”的袁明曜、程颂万、刘宗向等诸君就是土生土长的宁乡人。原来,“宁乡人会读书”的密码里,还包含着“宁乡人会教书”!

 

看完展陈前行,经过怀古轩,来到魏国公祠。魏公张浚当年历经宋钦宗、高宗、孝宗三朝,出将入相,力主抗金,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等亦为公之麾下。魏公三次组织北伐,深憾未能恢复河山,留下遗言不回祖宗之地,在江西余干病逝后,张栻不远千里护送来葬于此。魏公因主战痛受秦桧排挤,政治命运多舛,而其耿耿忠心令后人无限敬仰。据宁乡人总结本地人物,人才辈出的同时无一奸臣,都认为是魏公宣公为宁乡作八百多年表率,是为宁乡不出奸臣的渊源。

 

以道家礼拜别魏公(魏公在明代以后被封为十七代文昌帝君),出北门,迎面遇上一群兴高采烈的人们。原来,南轩书院有一件盛事——岳麓书院、城南书院、碧泉书院与南轩书院合作挂牌。

 

南轩先生曾求学于碧泉书院,创立城南书院、南轩书院,掌教岳麓书院,培养了大批学者,使湖湘学派闻名于世。

 

挂牌合作后,南轩书院正式成为岳麓书院的国学传承教育基地,城南书院、碧泉书院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基地。三大书院将定期邀请全国各地知名学者来此讲学研讨,传承湖湘文化,弘扬国学经典。岳麓书院前院长陈谷嘉将捐赠自己的大部分藏书,在南轩书院建成谷嘉书屋,延续精神文脉。

 

如此盛事美事,不由得让我们亦欢欣鼓舞,此时虽是初冬,且温度突降,“手剪荆榛增叹息,眼中春意满三湘”。寒风中,我们虔诚拜谒南轩书院,行走在书院风景之中,与山水相映,风声雨声琅琅读书声,书写了历史与现实的曼妙相逢。在这超然的境界中,南轩先生父子在这里留下的一层一层文化烙印,与青山不老,流淌在永不停歇的历史长河之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