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洪波 赵路卫】2011年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栏目:庙堂道场、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20:32:52
标签:

2011年中国书院研究综述

作者:邓洪波 赵路卫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

 

[摘要]2011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发表相关文章240余篇,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这些论著围绕书院改制研究、书院传统与当代教育研究、教会书院研究、书院历史个案研究、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书院与文学、学术研究、书院藏书研究、书院研究综述、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等九方面呈现其研究成果。梳理其中的学术发展线索,对于寻找新的研究方向、推动书院研究向纵深发展具有较大价值。

 

[关键词]书院;书院改制;教会书院;书院藏书

 

2011年是书院改制110周年,对书院研究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些以书院为主题或与书院相关的学术会议,比较有影响的有:5月26日至5月29日在台湾清华大学举办的 “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会议研讨会”,主题之一为科举与书院的关系;6月27至6月28日由国际儒联、湖南大学联合主办的以“儒学与书院传播”为主题的国际儒联第四次普及工作会议;8月9日至8月10日由北京七宝阁书院承办的“书院传统和未来发展论坛”;9月由尼山圣源书院举办的“钱穆与新亚— —当代书院建设研讨会”;11月5日到11月6日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的以“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 —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暨岳麓书院创建1035周年”为主题的国际学术会议。2011年书院研究成果颇丰,出版著作5部,完成博士学位论文1篇、硕士学位论文8篇,发表相关文章240余篇 。

 

著作5部包括吴洪成、刘园园的《河北书院史》,考察了唐代至清末河北地区书院的发展演变及其在各个时期的重要特征,呈现出浓重的地域色彩。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等专家学者编著的《广东陈氏书院实录》②,在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广东陈氏书院的建筑和装饰艺术 ,注重素材的真实和客观,强调了其文物价值。王志发、阎煜编著的《岭南书院》④,从建筑布局和装饰 、历史文化等方面揭示了岭南书院的建筑功能,突出了其地域文化的特性。邓洪波主编的《中国书院学规集成 》,注重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收录了从唐朝到当代包括中国、朝鲜和日本等地的书院学规,是一部研究书院教育理论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的工具书。曹华清、别必高的《中国书院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书院这一古代特殊教育文化组织及其相关故事和传说。⑨博士论文有1篇为李光生的《宋代书院与文学》(中山大学)。硕士论文8 篇 ,分别为马桂菊的《赋役水利书院》、刘亚文的《同治年间书院教育研究》(以上为华中师范大学) ,贺庆为的《晚清莲池书院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褚瑞的《嵩阳书院办学思想研究 》(西南大学),黄梅珍的《古代书院文化蕴含的德育教育思想研究》(赣南师范学院) ,马友斌的《校经书院研究》(湖南大学 )。

 

本文试图总结2011年书院研究的主要成果,并梳理学术发展的线索,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希望对推动书院研究有所裨益。兹将相关期刊论文分类如下,择其要者加以综述。

 

一、书院改制研究

 

2011年为书院改制110周年,“书院改制 ”自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书院改制为近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书院改制研究的主要成果表现在:利用新的统计数据,新的视角,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邓洪波的《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分省、分年、分类型对书院改学堂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认为书院改制 更多的是出于晚清社会这一特殊背景下一种无奈的政治选择,未必符合教育规律⋯ 。刘海峰的《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认为书院与科举具有相似的历史命运,由于其总体上没有与时俱进,未能积极进行改革,最终被学堂所取代有历史必然性 。王建军的《清末以书院改学堂的名称之争》以此为视角,展现了书院废止的开始与落幕的大致过程,认为清朝的书院政策是将古代书院送 上不归路的罪魁祸首 。李兵的《书院改制对近代教育促进作用有限》,认为仅凭书院改学堂的数量未必能衡量其实际效果,书院与学堂属于两个不同的知识体系,改制后的书院很难与学堂实现真正的贯通,在生源、师资、经费等方面都无法满足学堂的需求,因而书院改制对学堂以及近代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是 有限的,更不必言传统书院因改制走向现代。谢丰的《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从教育转型的角度,以清末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这一过程为背景 ,分析了由书院到近代学堂转变的过程中,中国教育机构、教育制度内部各要素所发生的三重变化。同时进一步分析了改制的深层原因。杨红兰的《浅谈莲 池书院的近代化尝试》,探讨了莲池书院在晚清书院改制的大背景下所作的一些近代化尝试 。

 

二、书院传统与当代教育研究

 

书院与当代教育的联系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2011年的书院研究关注于书 院传统与当代大学的文化建设、书院制模式的学生管理体制、书院传统与网络时代的德育、书院传统与当代研究生培养制度等几个方面。朱汉民在《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中认为,虽然书院的传统在总体上未被中国当代大学所继承有其合理性,但对西方大学制度的移植并不意味着在大学文化上也可以拿来主义。书院在千余年的历史中所积淀的文化精神 和制度建设是值得今日中国大学文化建设借鉴的。近些年来,书院制成为大学里学生管理的一种模式。李文君的《书院制:学生管理的另类可能》,以国内部分高校如西安交大、复旦大学出现的“书院制”为例,介绍其基本的操作模式和理念,探讨了其优点和不足。德育是古代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书院德育方面的优良传统也为研究者所关注,杨果、唐亚阳的《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创新与发展》,以书院德育文化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为背景,认为树立虚拟社区,优化表达方式是书院德育文化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的必由之路。古代的书院制度与当今研究生教育所具有的相似性也为学者所关注,郭继民的《书院模式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认为借鉴、吸收古代书院制度的合理部分以促进当今的研究生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

 

三、教会书院研究

 

教会书院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学者关注较少。2011年对教会书院的研究侧重个案的考察。陈雪芬的《晚清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特色分析》,简要介绍了圣约翰书院的全英文教育传统 ,探讨了其英文教学的特点。王道杰、周明星、张晓义的《1890年圣约翰书院运动会史考》,考察和分析了1890年的圣 约翰书院运动会的召开时间、举办地点、参与人员和竞赛项目,确立了这次运动会在近代体育教育史上的地位,揭示了运动会这一新事物在教会书院这种特殊组织背景下所体现的新意义。沈弘的《“求是”岂能忘“育英”— —兼论杭州育英书 院的文化遗址保护》,利用新发现的史料,重新追溯了育英书院和育英义塾与浙江大学的历史渊源,以唤起人们对校史 的注意和对书院遗址的保护。

 

四、书院历史个案研究

 

书院历史的个案研究具有见微知著的特点 ,官员与书院发展的关系、书院山长的考察、学派与书院的关系在2011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吴洪成、段颖的《清代直隶总督与保定莲池书院》,分析了晚清历任直隶总督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等人任职期间对莲池书院发展所起 的特殊作用,认为政府与社会的合力是莲池书院兴盛与转型的决定因素。王胜军、邓洪波的《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通过对若干文史资料的解读,考述了张图南与岳麓书院的关系及其生平交游与理念,呈现出了一位真正意义的元代山长,对元代岳麓书院山长研究空白的状态有所突破。周慧华的《甬上证人书院考》指出,甬上证人书院为黄宗羲来甬讲学始设。他在甬上证人书院讲学期间,倡导明经通史、经世致用的学风,门下弟子人数逾百,有一大批精于文史经学并兼贯百科,在明末清初学界堪称翘楚。黄宗羲首提浙东学派概念,培育了清代浙东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迥异于传统书院学风的学派,其深刻影响远惠及清初直至近代 。

 

五、书院与地方社会关系研究

 

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视角来研究书院是西方学术界研究书院史的一种路径,这种研究方法在2011年也为一些本土学者所运用。肖永明在《书院与地方社会互动》中指出,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组织,与地方社会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地方对书院事业的支持以及书院对地方文化、社会发展的促 进。他的另外一篇文章《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 》,认为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是地方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书院藏书、刻书事业的发展,增加了该地区文化的总量,表征着地方文化的发展。书院刻书在满足自身教学、研究之需,还刊刻地方文献,致力于地方文化的保存发展。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书院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引起了部分学者的注意,如张凯在《试论两湖书院对辛亥革命的影响》一文中认为,西学东渐风气影响下的两湖书院逐渐成为孕育革命思潮,培养革命者 的研学基地,不仅引领了两湖人士创新图强的风气,也成为武昌首义前后的革命堡垒和辛亥革命策源地。李坚、吴榕青《清代普宁的书院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以碑刻文献为中心》,以清代普宁所兴办的昆岗书院及三都书院的发展变迁为内容,结合地方碑刻文献,探讨书院对清代普宁地方的人才培养及风俗教化的重要性。书院的地域化研究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吴洪成 、张阔的《元代河北书院论述》,探讨了元代理学北传以后河北地区书院的发展状况,认为这一时期河北书院不仅传播理学、经史道德,而且也实施科技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由此体现了其与南方书院的别样特色 。

 

六、书院与文学 、学术研究

 

书院与文学的互动关系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李光生的《宋代书院与语录体》,指出在宋代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互动关系的背景下,书院制度的一种直接产物是语录体,这种语录体是书院、理学与文学的联姻与背离。他的另一篇文章《书院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以朱熹<白鹿洞赋>为考察对象》,探析《白鹿洞赋》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认为科举制度对书院课艺的要求是该 赋得以广为传播并成为文学经典的深层动因 。陈春花在《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中认为清代书院在乾嘉汉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过汉学大师和著名学者的积极提倡和学术示范,书院致力于研经致史、博习词章,成为了汉学交流传播的基地 ,影响和带动了学术风气的变化,进一步扩大了经史考据学的范围和幅度,为推动汉学在全国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七、书院藏书研究

 

藏书是古代书院的一项重要功能,吴国武的《宋元书院本杂考——以书林清话著录为中心》,指出宋元时代刻书活动广受学界重视,历代书目及今人著述多引述并讨论宋元书院本。叶德辉的《书林清话》一书较早并有系统地总结了书院本的基本情况,但是问题不少。细检现存的宋元书院本的史料,可以订正其讹误、补遗其缺漏。在此基础上,学界有必要重新思考书院本的定义 、宋元书院本的类型以及宋元书院刻书的相关问题。郑连聪的《白鹿洞书院藏书目录研究 》,梳理了白鹿洞书院现存藏书目录情况,重点阐述了它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古典目录学中的地位 。

 

八、书院研究综述

 

对书院研究的再研究,即书院研究综述在2011年呈现出时期性、阶段性、地域性的特点,此类文章数目并不多。郑刚的《民国时期书院研究评述》,指出书院研究运动在民国兴起的背景,认为这一时期的书院研究呈现针对性强,现实意义突出;实证研究与计量研究并重;教育学家与历史学家共同参与等特点。陈藩的 《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指出中国书院研究历来受到学者的青睐,总结了近30年中国的书院研究 ,呈现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范围全面等特点。从资料与工具书的编辑整理、书院发展史、各地区书院发展史、书院发展中的杰出人物、书院制度、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与其他领域的关系等七个方面,去尽力回顾近30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的概况。郑升、赵锦华的《近三十年明清云南书院、文学研究综述与展望》,指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学界对明清时期云南书院的研究主要集 中在两方面:一是对书院数量、分布、教学活动、兴衰原因的考察,一是探究了几个代表性书院的沿革历史、兴衰原因、历史意义等问题 。

 

九、海外学者对书院的研究

 

书院作为传统中国一种特殊的教育制度,一直受到海外学者的关注。美国学者 万安玲的《宋元 时期书院的官学化和汉人文化传承的关系:以钓台书院为例》,阐述了宋元时期的书院是如何在官学化的趋势下进行汉文化传承的。书院作为一种制度曾远传至朝鲜半岛,并在韩国形成颇具特色的书院制度。因此对书 院的研究也历来为韩国学者所关注,李海浚的《韩国书院的记录资料类型和性格》,认为朝鲜时代的书院可以称作是“韩国儒家文化的资料馆,博物馆 ”,藏有各种有特征性的有形、无形资料。在这点上书院可以说是分地缘和学缘集聚韩国儒教文化的多样性和地区性的文化遗产。朴中培的《朝鲜时代书院讲会的发展特征》,以朝鲜时代 16—17世纪和18—19世纪两时期的主要书院的学规为中心 ,对讲会制度的发展过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朝鲜时代的书院“讲会”可以表达为“定期由讲长主管,以特定书册为讲读中心,根据一定的仪式程序来进行的集团性讲学活动。”虽然与明清时期中国书院的讲会大同小异,但还是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综上所述,2011年的书院研究其地域性特点研究受到学者 、专家的积极关注。书院研究过程中的新观点、新材料、新视野有所体现,数量虽少,但为未来的书院研究提供了方向上的参考。受材料和议题的限制,书院研究仍集中于教育学、历史学领域,研究领域尚待进一步扩展。研究的时段分布以宋、清两代为主,其他时段相对薄弱。

 

经诸学界前辈多年筚路蓝缕开拓之后,书院研究的前景可以勾勒如下:作为牵涉古代教育、科举、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的书院,基于其外在潜力与巨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其研究的领域将不断拓展、研究路径日趋多元化、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亦将被更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参考文献
 
1. 邓洪波:《晚清书院改制的新观察》,《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
2. 刘海峰:《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
3. 王建军:《清末以书院改学堂的名称之争》,《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 版)》,2011年第6期 。
4. 李兵:《批评与借鉴:民国学者对书院改制的反思》,《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
5. 谢丰:《从书院到学堂的三重变化》,《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6. 杨红兰:《浅谈莲池书院的近代化尝试》,《安徽文学》,2011年第3期 。
7. 朱汉民:《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的统一——古代书院对中国现代大学建设的启示》,《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4期 。
8. 李文君:《书院制:学生管理的另类可能》,《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 4期。
9. 杨果 、唐亚阳:《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书院德育文化传播的创新发展》,《求索》,2011年第5期。
10. 郭继民:《书院模式及其对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1. 陈雪芬:《晚清圣约翰书院英语教育特色分析》,《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
12. 王道杰、周明星、张晓义 :《1890年圣约翰书院运动会史考》,《体育文化导刊》,2011年第1期 。
13. 沈弘:《“求是”岂能忘“育英 ”——兼论杭州育英书院的文化遗址保护》,《文化艺术研究》,2011年第2期。
14. 吴洪成、段颖:《清代直隶总督与保定莲池书院》,《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5. 王胜军、邓洪波:《元代岳麓书院山长张图南考》,《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1期。
16. 周慧华:《甬上证人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 1期 。
17. 肖永明:《书院与地 方社会的互动》,《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4 期。
18. 肖永明、于祥成:《书院的藏书、刻书活动与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 。
19. 张凯:《试论两湖书院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年第4期。
20. 李坚、吴榕青:《清代普宁的书院建设与地方社会变迁—— 以碑刻文献为中心》,《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
21. 吴洪成、张阔:《元代河北书院述论》,《衡水学院学报》,2011年第1 期。
22. 李光生:《宋代书院与语录体 》,《兰州学刊》,2011年第2期。
23. 李光生:《书院语境下的文学传播——以朱熹<白鹿洞赋>为考察对象》,《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
24. 陈春华:《清代书院与乾嘉汉学的发展》,《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1 年第1期。
25. 吴国武:《宋元书院本杂考——以<书林清话>著录为中心》,《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 。
26. 郑连聪:《白鹿洞书院藏书目录研究》,《兰台世界》2011年12月下旬刊 。
27. 郑刚:《民国时期书院研究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第1期。
28. 陈藩:《近三十年来中国书院研究综述》,《皖西学院学报》,2011年第 1期 。
29. 郑升 、赵锦华:《近三十年明清云南书院 、文学研究综述与展 望》,《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1期 。
30. 万安玲(Linda Walton) :《宋元时期书院的官学化和汉人文化的传承关系:以钓台书院为例》,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31. (韩)李海浚:《韩国书院的记录资料类型和性格》,载《书院文化 的传 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32. (韩 )朴钟培:《朝鲜时代书院讲会的发展及特征》,载《书院文化的传承与开拓——纪念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11月。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