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洪波 赵瑶杰 姚岳】2012 年书院研究综述

栏目:庙堂道场、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20:36:38
标签:

2012 年书院研究综述

作者:邓洪波 赵瑶杰 姚岳

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23年10月第11卷第4期

 

2012年书院研究成果蔚为大观,据不完全统计,出版学术著作17部,发表博士论文2篇,硕士论文26篇,期刊论文318篇,会议论文6篇,报纸文章36篇。

 

著作包括: 樊克政著《书院史话》,叙述了中国书院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介绍了宋、元、明、清时期书院的著名师生,以及书院在组织管理、教学、供祀、藏书、刻书等方面的概况。白新良著《明清书院研究》,主要介绍明清时期书院的发展及演变。林文龙著《彰化书院与科举》,是透彻了解清代复杂的科举制度及书院体制的最佳入门书籍。柴汝新编《莲池书院研究》,是研究保定莲池书院的论文集,作者广泛征集资料,系统整理近年全国研究成果,以便我们从不同角度了解莲池书院。冯天瑜、刘柏林、李少军选编《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选译东亚同文书院在中国搜集的有关商业贸易及社会状况的资料,所涉时间范围为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至20世纪40年代初。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增订版) ,以宏阔的视野、翔实的资料、透辟的分析,全面、系统、深入地阐述了书院发展兴衰的基本历程及各时代书院发展的特点,以及书院对中国教育文化史的贡献。刘河燕著《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在全面汲取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汇流聚川,重点探讨和比较宋代书院和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异同,并力图通过比较研究,汲取历史经验,加深对高等教育发展变迁规律的认识。王培编著《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主要内容包括: 书院的萌芽期;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历程;书院——古代的图书馆;书院——古代的祠堂等。朱军著《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探讨了扬州书院的兴衰发展情况和扬州藏书文化及藏书家兴盛和衰落的原因与现象。胡佳编著《浙江古书院》,分上下两编,内容包括: 书院制度的发展轨迹、浙江书院思想文化之旅、浙江书院的建筑形制、浙江书院的制度化管理、名院寻访等。肖永明著《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着眼于书院与儒学学派、书院与社会、书院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在充分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史、社会史的视角,具体探讨书院兴起的社会文化环境、书院发展的社会动力、书院与宋元时期的理学及明代阳明心学之间互相结合与互相促进、书院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书院祭祀的教育功能及文化内涵、书院对地域文化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问题。周汉光著《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对张氏之生平事功,“中体西用”之思想作了介绍,而全书重点在广雅书院之创建与历史变迁,广雅人物立身治学之特色。赵连稳、朱耀廷著《中国古代的学校、书院及其刻书研究》,对我国古代学校、书院的演变做了论述,在学校和书院的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一些重大问题上进行了研究。此外对我国古代学校和书院的刻书活动也进行了阐述。徐凤、高玲所著的《青城书院》,针对青城古镇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青城书院进行了专项研究,阐述了青城书院文化的历史根源、发展背景及重要意义。宋巧燕著《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两书院的文学教育研究》,内容包括:诂经精舍与学海堂的创建、沿革和建制,阮元创建两书院的目的和宗旨、阮元创建两书院的时代背景,两书院的沿革、建制、藏书、编纂和刊刻,诂经精舍与学海堂文学教学概述、两书院的教学内容、文学教育在两书院教学中的地位等。除了上述论著,2012年还有3部书院志书面世:《岳麓书院志》(八种)、《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

 

本文试图总结2012 年书院研究主要成果,发现书院研究领域新的研究方向和可能性,以期对今后的书院研究有所帮助。现将相关成果分类综述如下:

 

一、书院研究新气象

 

首先,新材料的发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选《乾隆朝书院档案》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和上谕档,反映了乾隆朝书院经费保障、师生管理、教学成效等情况,为书院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其次,新视角的运用。杜保平的硕士论文《梨花坞书院营销策略研究》(吉林大学),以服务营销理论为基础,按会所的标准进行资源整合,论述了梨花坞书院的服务设施和功能区规划,并期望通过该研究的应用,拓展营销思路,整合营销资源和策略,形成梨花坞在竞争中的差异化优势。王春晓《蒋士铨书院戏曲创作高潮形成的客观原因》一文将书院与戏曲联系起来,在以往书院研究中比较少见。作者认为,蒋士铨中年书院时期戏曲创作高潮的形成除却与他早年的坎坷遭际与南归之后的复杂心态密切相关外,也有一定的客观促因: 江浙地区戏曲品评之风的盛行、演出活动的激励以及众多剧作家汇聚所形成的客观文化环境都对蒋氏的戏剧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廖星星的《“潇湘书院”的信息服务规划报告》一文,根据潇湘书院的特点,对潇湘书院的价值定位、用户研究和服务质量控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意图为潇湘书院的发展提供一个合理的规划方案。李荣的《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创作与当代青年女性心理状况——以“晋江原创网”与“潇湘书院”为中心》,该文通过网络虚拟的“潇湘书院”作为载体,深刻地描绘了“红楼同人”女性的心理特征。关于潇湘书院的研究虽然不是特别多,但从侧面反映出网络虚拟书院已经开始被研究者们纳入了研究的视野,这或许也是新书院在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再次,新方法的采用。传统书院研究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曾莹、许莹、袁源琳《宋代江西新建书院空间分布牵引力分析》将地理学知识引入书院研究,利用GIS的空间插值方法进行人口和书院的插值分析,对比二者的空间分布的异同性,以分析社会经济因素对书院建设的牵引力作用。通过GIS栅格运算获取江西宋代新建书院所在地的高程作为自然因素的表征,分析其受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

 

二、书院与学术

 

书院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学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南宋时期书院制度形成,除了人才培育,书院在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是最显著的。可以说,学术是书院的灵魂。2012年,书院与学术的研究继续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对象,这类文章共有112篇。

 

第一,学派学人。于祥成博士的学位论文《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研究》(湖南大学),把清代书院的儒学传播分为面向士人的日常教育和面向地方社会的儒学传播,分析了书院儒学传播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徐心希《理学大师李光地与福建书院理学教育》从李光地与福建鳌峰书院的兴办、李光地倡导书院教育应以理学为先、李光地建言改革科举和官学教育等三方面来论述李光地与福建理学教育的关系。柴可辅《尊经与结党: 东林书院立教的具体形式及与复社的落差》,完全从哲学的视角来阐述东林书院立教的具体形式及与复社的落差——尊经与结党。作者认为东林书院思想大致在心——性——理的结构中立足于“性”,利用其联络天人的特殊位格纠偏王学流弊,同时又致力于打通理学与心学两者间的藩篱,表现出强烈的学理总结的特性,因而影响巨大,成为一时儒学之宗。

 

第二,书院与中外文化交流。从明代开始,书院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等地,对其文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韩国、日本一些地区现在仍保留有书院,继续发挥着对社会的教育作用。聂宝梅的硕士学位论文《韩国乡校书院的儒家文化传承功能研究》(山东大学) ,系统回顾儒家文化在朝鲜半岛的发展历程,对高丽和朝鲜时期乡校和书院的历史、构成、传承功能以及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等进行重点分析和探究,进一步阐明地方教育机构——乡校和书院在儒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有点缺憾的是,作者没能将中国的书院文化与韩国的文化作一番对比,以此窥见韩国书院对中国书院的传承与革新。到了近代,随着天朝国门的逐步打开,一些外国人开始创建中西文化交融的书院,给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英华书院作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教会书院,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与研究。2012年,英华书院继续成为关注的话题。段西宁《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传播中西文化的书院》,主要探讨外国人创办英华书院的目的。刘静《英华书院与晚清编译事业》,以英华书院的编译作品为研究重点,着重分析英华书院对晚清编译事业以及中国近代出版的意义,并阐述其对近代中国教育格局塑造的推动作用。另外,邓洪波《日本儒学大本营: 藤树书院》《日本历史最长的书院——大阪怀德书院》《佐贺鹤山书院》《“但马圣人”的青溪书院》等4篇介绍日本书院的文章为我们更好了解日本书院提供了方便。

 

三、书院与地方文化

 

书院属于地方文化的一部分,从当地书院的发展,我们可以探究地方文化的形成。另一方面,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独属于自身的文化,地方文化也会或多或少对书院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类文章共有52篇。

 

卢兴民硕士的学位论文《清代山东书院研究三题》(南京大学) 选取三个不同的视角:《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泺源问答》及清代山东地方志中所收书院记,来考察清代山东书院诸如山长出身、讲学情状、书院记写法等方面的情况。王星的硕士学位论文《清代湘西苗疆书院研究》(吉首大学) 以凤凰厅之敬修书院、乾州厅之立程书院、永绥厅之绥阳书院为例,分别从组织管理、教学活动、科考成效、改制历程等方面,考证了湘西苗疆书院从兴建、发展、变迁到最终消逝的历史过程,并探讨了书院的发展对苗疆社会的诸多影响。陈淑美的硕士学位论文《“三坊七巷”书院文化及其对福建当代教育发展的启示》(福建师范大学) 从三坊七巷书院文化成因和表现、历史沿革、特点、精神内涵及其对福建当代教育的启示等方面来论述福建三坊七巷独特的书院文化。张俊岭、吴锡标《论“南孔文化”对南宋书院的影响》认为“南孔文化”影响了江南士人的心理结构与思维方式,使南宋学者在思想上逼近儒学原点,并使南宋出现重教兴学之风,从而推动了南宋书院的发展。南宋书院的时空分布受其影响,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以衢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时间上则先后形成了孝宗朝和理宗朝的两次发展高峰。但文章中有些观点不是太客观,有夸大“南孔文化”影响的嫌疑。王希隆、黄祥深《清代新疆书院研究》,从书院的建立和分布、书院的发展过程、教习聘用、教学内容等方面论述新疆书院的发展历程,并且就这些特点的产生和新疆书院没能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提出了看法。卓进《论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变迁》,通过考察,把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系统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南宋至明中叶以祭祀岭北学者为主,明中叶后以祭祀陈白沙等广东本土学者为主。作者认为这一祭祀系统的改变标志着广东书院走上自主成熟的阶段。刘淑红《试论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教育》,从明代中后期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发展概况入手,探讨中央政府大力扶持和地方政府积极倡行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办学政策,并就王阳明对少数民族地区书院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蔡清德《玉屏书院与清代闽台文人交游考述》,认为厦门玉屏书院因各地文士的汇聚而文风勃兴,亦因文士的流动而文播四方。周凯卸任兴泉永道后,即东渡台湾任职,曾受教于玉屏书院的吕世宜、叶化成、林树梅、蔡廷兰等人,或到台湾、或到金门、或到澎湖等地游学、传道、授业,他们对台湾地区的文化教育与艺术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翟广顺《从华阳书院看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以蓝章创办的华阳书院为视角,窥探了蓝氏家族文化在古代的整个发展历程。

 

四、书院改制研究

 

从1901年清政府一纸诏令将书院改学堂开始,书院改制已有110多年。书院改制也一直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书院改制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新的视角、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2012年关于书院改制研究的成果一共有14份。张传燧、李卯的《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以此为视角,分析出中国近代教育制度既是外国教育浸润影响的产物,更是中国传统教育自身适应时势合乎逻辑的发展结果,是中西教育交融演变的产物。晚清书院在实现自身转型的同时,对近代学制的建立产生了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晚清书院在其办学体系、办学宗旨、课程内容、管理体制、图书资源等方面基本具备了向近代学校转型的内在条件。清政府的两次书院改制诏令更是直接促成了传统书院迅速向近代学校的转型,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化进程。吴洪成、刘园园的《近代中国传统书院改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中心》一文认为,受西方列强的冲击及西学东渐的影响,绵延中国古代近千年的传统书院面临着挑战及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艰难历程,河北书院也在清末“戊戌改制”与“新政改制”中发生剧烈变革。在20世纪初新教育制度建立的过程中,旧式书院改造为新式学堂。从此河北书院完成使命,退出了教育舞台,转而成为新教育的重要资源或组成部分,为近现代河北教育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蒋紫云、邓洪波的《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评述》,依据相关资料从书院改制的原因、书院改制的评价及官绅与书院改制的关系三方面,对近十年有关书院改制的研究进行了梳理。王磊的硕士学位论文《晚清陕西书院改学堂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主要以当时全国书院改学堂的全过程为背景,来微观考察陕西晚清时期学堂的建立,通过对各类学堂具体情况的介绍有主次之分) ,全方位地展现了当时学堂在学生、教员、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对传统书院的现代价值和意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以期揭示今天书院依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以及书院的传统精神对于现代教育的启示作用。

 

五、书院经费探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书院赖以生存的基础,经济实力对一所书院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关于书院经费探究的文章一共有6篇。刘河燕的《宋代书院的经费收支考》一文认为,宋代书院的经费主要来自朝廷和地方政府的资助、私人捐赠以及创立者自筹等渠道。而经费的支出则主要包括书院的维修、山长及员工的薪金、养士、日常运营等项目,其中养士所需是重要的经费支出之一。崔来廷在《清代书院办学经费运行机制探究——以广东省书院为探究对象》中,以清代广东书院为范本,对清代书院的办学体制、经费投入与经营机制、经费支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进行考察与探讨。贾俊侠的《陕西书院的经费来源与用途述论》一文,依据《陕西通志》以及各县志资料,对元明清陕西书院经费的收入来源和主要支出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从经济角度了解到古代陕西书院制度的管理及运营情况。陈程、卢川的《论清代学田制度下书院的奖助学机制》指出,在学田制度下的奖、助学机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适应了清代政府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的要求,另一方面对书院文教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历史局限性。这为当下我国高校奖、助学体制的推行提供了借鉴。

 

六、书院建筑与设计

 

书院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聚集和讲习之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建筑是书院发展的重要载体与表现,所以书院自古以来就很注重环境的选择和建筑的设计,关于书院建筑与设计的研究成果有11份。张振华、杨芳绒的《扶沟大程书院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一文,在对扶沟大程书院初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考证了大程书院的建造背景及历史沿革,分析了其艺术特色。揭示了该书院园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并对其始创者——程颢的理学思想对大程书院以及后世的影响进行了探讨,以期弘扬传统书院园林文化。夏淑娟的《从还古书院志看徽州书院建筑的建置与维系》认为,自万历年间,还古书院就是徽州比较重要的书院之一,作为官办书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文以《还古书院志》为中心,研究徽州书院建筑的建置和维系、募捐方式方法与官府的参与程度,有助于对徽州书院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魏春雨、许昊皓、卢健松的《异质同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以历史为脉络,分析湖南大学校园及建筑发展与变迁,研究了从宋代的书院到现代大学各个时期校园组成结构特点; 对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的校园建筑的空间形态、功能构成、材料构成、环境生成手法进行研究,指出“异质同构”是湖南大学3个不同发展时期共同的形态特质与建设理念;并以具体实例阐述了1990年代后的“异质同构”在校园建设实践中的尝试。

 

七、书院旅游开发与保护

 

书院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如何开发好书院的旅游价值,提升书院的文化品位,对书院给予合理的保护,尤为重要。我们不能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物质价值作为衡量其成败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把维护其历史价值放在首要地位。与书院旅游开发保护相关的文章有7篇。胡青、张永丽的《论书院遗址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以江西为例》一文,调研了江西部分书院遗址的现状,发现有独立存在、坐落于村落、坐落于学校等几种情况,大多破败凋零。江西书院遗址有特殊文化价值: 儒学教育的“道场”,尚学敦教的园地,教育传承的见证,古代教育和革命教育结合的基地,有着自然与人文融合的独特景观。本文认为要从杜绝拆毁破坏、依托学校保护、建设地方文化中心、探索改造新农村的新路径、开设传统文化讲堂、进行特色旅游等方面对书院遗址进行保护利用,为发展和繁荣文化服务。江小角、王蔚林《敬敷书院与皖江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一文,研究了有清一代作家最多、流衍区域最广、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及与桐城派作家关系密切的文化遗存现象。如清代安徽地区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官办书院——敬敷书院。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就曾在该书院担任山长达12年之久,使桐城派文学理论和文学思想得到弘扬与发展,使敬敷书院成为桐城派精神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重要物质载体。作者认为加强对敬敷书院的保护与利用,有利于提升皖江文化的影响力。汪为正、张立明、纪兰的《问津书院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介绍了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现状,并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分析了空间容量、生态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并以问津书院为例,运用空间容量法(卡口容量法单独测算) 对问津书院景区旅游环境容量进行测算,以指导景区的建设。

 

八、书院对当代学校教育的启示

 

书院的教育模式对当代教育的影响一直都是研究者们关注的重点,这类研究主要着重于书院对当代高校教育的启示、对道德教育的启示以及对图书、档案管理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我们目前书院研究的一个大方向。从目前整理到的资料来看,这类文章共有70篇。刘倩、王小丁的《中国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认为,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的结果,继承并发扬中国古代优良的教育传统,回顾书院的兴衰,探索书院的特点与价值,对我国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杜华伟、谢致远的《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现代启示》认为,古代书院在知识教育的同时,非常注重通过挖掘儒家经典道德教育内涵、发挥书院教师道德示范效应以及体现书院环境道德育人功能来进行道德教化。挖掘古代书院道德教化途径,对于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严春花、龙梦晴的《我国古代书院的档案管理与借鉴》认为,书院是我国古代档案收藏、管理和利用的重要载体之一。古代书院在档案的管理内容、管理分类和管理制度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与风格,值得借鉴。

 

九、书院个案研究

 

书院的个案研究有着以小见大的作用,2012年书院个案研究主要包括书院与创建者、书院与主讲者以及书院的办学特色等几方面,共有33篇。郑华《窦燕山及窦氏书院之现代意义》,主要从窦燕山其人、窦氏书院在教育史中的地位、窦氏教育思想的民间传承及窦燕山“教子义方”的现代意义等四个方面来叙述。齐芳的《蒋士铨与书院》,主要论述了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九年,蒋士铨历任蕺山书院、崇文书院和安定书院山长的历程。在这9年的教授生涯中,蒋士铨将大半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了书院,悉心教导生徒,培植后进,与生徒建立了深厚的情感。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杭州崇文书院训士七则》和一些诗文作品中,有其独特意义和价值。何仁富、王剑的《从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看儒学的生命教育导向》指出,现代新儒家马一浮在《复性书院学规》中提出了一套既秉承儒学生命教育基本精神又适合现代人生成长的“学生守则”,强调“主敬”、“穷理”、“博文”、“笃行”。其学规所呈现的儒学教育的生命治疗和生命教育意旨,为现代生命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理念,即生命教育当从敬畏心的培养开始,以日常生活中落实的知行合一为目标。

 

十、现代书院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中国出现了书院复兴的高潮,除了传统的书院得到恢复外,还涌现出了很多现代书院。这些作为后起之秀的现代书院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目光,这为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关于2012年现代书院的研究,主要包括实体书院和网络虚拟书院,共计45篇。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1年12月31日,以百度为搜索工具,共搜索到591所现代实体书院,122所网络虚拟书院。在实体书院中,部分地区除了出现以教学为主要内容的书院外,还出现了一些会所性质的书院,既给会所成员带来生理上的愉悦,同时也注重精神上的提升,如浙江的天泇山书院,这是书院发展过程中的创新点、闪光点。胡实学、李海云的《不仅是一种超越: 书院制与住宿制比较带来的启示》一文,从组织文化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比较得出,学校亚文化是学校管理、人文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自香港中文大学实行书院制以后,近年来很多高等院校纷纷效仿,但是大多数注重于书院制在制度上的内容,即便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香港中文大学,其书院制的内涵也与钱穆先生创建新亚书院之初的信仰相距甚远。书院制应该不仅仅给学生提供生活上的互动与交流,更应该继承传统书院文化的精神。赖林冬的《马英九提出建设“台湾书院”》指出,2008年2月22日,马英九表示,如果当选,将在世界广设“台湾书院”。3月,马公开发表竞选“文化白皮书”,首次给“台湾书院”下了定义,并将建设“台湾书院”明确列入“施政纲要”,提出台湾是华人文化重镇,举凡儒教、佛学、禅宗、文学、建筑、工艺、传统民俗等,均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与发扬,“有系统地与欧美国家社区合作设置台湾书院”,开设哲学、文学、艺术等相关课程,推动“台湾学”,不仅可以拓展文化市场,更可以改变台湾的形象。“台湾书院”的倡建,被很多人士认为是台湾当局对抗大陆孔子学院的文化武器,但从儒家传统文化发展的层面来说,如果“台湾书院”能够真正办起来,对在全球推广中国传统文化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十一、书院研究综述

 

2012年书院研究综述的数量并不多,大概是6篇左右,主要呈现出了阶段性和专业性,但是这些综述无疑为后人总结归纳前期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陈仙、邓洪波的《“书院文化传承与开拓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该次会议围绕着书院改制与现代教育、书院与儒学、韩国书院与国际儒学三个方面展开学术交流,以多视角开拓了书院研究的新方向。庞亚妮的《近三十年清代书院研究综述》,总结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清代书院的研究情况,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 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走向深化。

 

十二、其他

 

书与书院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书院”这个名词最早就是用于藏书机构的,唐代国家级图书馆就是用书院命名,称丽正、集贤书院。书院藏书是书院三大职能之一,我国古代书院建有专门的藏书楼来贮藏经、史、子、集方面的书籍。藏书的丰富与否,与师生研究学问所能达到的水平有很大关系,藏书向来为历代书院所重视。藏书方面,叶宪允《毓文书院藏书考》,根据现有资料,对安徽毓文书院在清代的藏书情况进行了梳理与考论。

 

晋商与书院之关系在以往书院研究中少有涉及,2012年,写晋商与书院的文章有好几篇。张鹏宇、秦振吉《榆次常家之书院藏帖简论》,以晋商家族文化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榆次常家书院内所有石刻法帖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晋商与儒学之关系以及晋商的文化传统。郭锐《晋商常家石芸书院“渔樵耕读”砖雕壁挂艺术》,以常家石芸书院门厅内侧的“渔樵耕读”砖雕双壁挂为例,从其艺术特征及审美意识方面探究晋商宅院文化中的精神理念与审美追求。

 

陈仙《岳麓书院与湖湘经世传统——米丹尼<岳麓书院与19世纪湖南向经世治国的转变>叙评》,通过叙评外国学者论文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外书院研究情况的窗口,对我们研究书院有一定指导意义。

 

与以往学者从教育学、历史学和社会学角度研究书院不同,任文香《作为阅读疗法媒介的传统楹联——以白鹿洞书院的楹联为考察对象》,透过一个小视角——白鹿洞书院的楹联,分析了不管是书院的山水楹联,还是格言楹联,都对人们的心灵具有很大的净化和启发作用。

 

据研究,历史上藏族地区没有出现过一所书院,达扎书院这所现代书院的出现无疑成为藏区教育的亮点。田益琳《浅析宗教书院对藏区文化教育的影响——以若尔盖县达扎书院为例》,简单介绍了其建筑情况及丰富的藏书,在阐述其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指出了其消极影响。

 

综上所述,2012年,学者对书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缺少新材料,缺乏创新,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笔者深信,随着新材料的发掘、观念的更新、方法的多样化,书院研究定会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克政著: 《书院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2.白新良著: 《明清书院研究》,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

3.林文龙著: 《彰化书院与科举》,晨星出版事业公司2012年版。

4.柴汝新编: 《莲池书院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冯天瑜、刘柏林、李少军选编: 《东亚同文书院中国调查资料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邓洪波著: 《中国书院史》(增订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刘河燕著: 《宋代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之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王培编著: 《青少年应该知道的古代书院》,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

9.朱军著: 《扬州书院和藏书家史话》,广林书社2012年版。

10.胡佳编著: 《浙江古书院》,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11.肖永明著: 《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商务印书馆 2012年版。

12.周汉光著: 《张之洞与广雅书院》,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3.赵连稳、朱耀廷著: 《中国古代的学校、书院及其刻书研究》,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年版。

14.徐凤、高玲所著: 《青城书院》,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5.宋巧燕著: 《诂经精舍与学海堂两书院的文学教育研究》,齐鲁书社2012年版。

16.(明) 吴道行、(清)赵宁修纂: 《岳麓书院志》,岳麓书社2012年版。

17.(清) 俞正焕、左辅、张亨嘉编撰: 《城南书院志·校经书院志略》,岳麓书社 2012年版。

1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选: 《乾隆朝书院档案》,《历史档案》2012年第3~4期。

19.王春晓: 《蒋士铨书院戏曲创作高潮形成的客观原因》,《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

20.廖星星: 《“潇湘书院”的信息服务规划报告》,《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年第4期。

21.李荣: 《网络“红楼同人”小说创作与当代青年女性心理状况——以“晋江原创网”与“潇湘书院”为中心》,《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2.曾莹、许莹、袁源琳: 《宋代江西新建书院空间分布牵引力分析》,《理论视野》2012年第3期。

23.徐心希: 《理学大师李光地与福建书院理学教育》,2012年“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

24.柴可辅: 《尊经与结党: 东林书院立教的具体形式及与复社的落差》,《云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

25.段西宁: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传播中西文化的书院》,《中外企业家》2012年第6期(下) 。

26.刘静: 《英华书院与晚清编译事业》,《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27.邓洪波: 《日本儒学大本营: 藤树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27日。

28.邓洪波: 《日本历史最长的书院——大阪怀德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18日。

29.邓洪波: 《佐贺鹤山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8月22日。

30.邓洪波: 《“但马圣人”的青溪书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5日。

31.张俊岭、吴锡标: 《论“南孔文化”对南宋书院的影响》,《齐鲁学刊》2012年第2期。

32.王希隆、黄祥深: 《清代新疆书院研究》,《西域研究》2012年第4期。

33.卓进: 《论南宋至明代广东书院的祭祀变迁》,《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7期。

34.刘淑红: 《试论明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书院教育》,《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6期。

35.蔡清德: 《玉屏书院与清代闽台文人交游考述》,《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

36.翟广顺: 《从华阳书院看即墨蓝氏家族文化的代际传承》,《东方论坛》2012年第3期。

37.张传燧、李卯: 《晚清书院改制与近代学制建立的本土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第3期。

38.吴洪成、刘园园: 《近代中国传统书院改制研究——以河北省为中心》,《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9.蒋紫云、邓洪波: 《近十年书院改制研究评述》,《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2期。

40.刘河燕: 《宋代书院的经费收支考》,《求索》2012年第4期。

41.崔来廷: 《清代书院办学经费运行机制探究——以广东省书院为探究对象》,《鸡西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42.贾俊侠: 《陕西书院的经费来源与用途述论》,《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

43.陈程、卢川: 《论清代学田制度下书院的奖助学机制》,《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4期。

44.张振华、杨芳绒: 《扶沟大成书院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5.夏淑娟:《从还古书院志看徽州书院建筑的建置与维系》,《学术界(月刊)》2012年第7期。

46.魏春雨、许昊皓、卢健松: 《异质同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建筑学报》2012年第3期。

47.胡青、张永丽: 《论书院遗址的文化价值与保护利用——以江西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

48.江小角、王蔚林: 《敬敷书院与皖江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思考》,《沈阳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

49.汪为正、张立明、纪兰: 《问津书院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科技向导》2012年第26期。

50.刘倩、王小丁: 《中国书院教育对当代教育的启示》,《西部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

51.杜华伟、谢致远: 《古代书院道德教化的现代启示》,《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2年第2期。

52.严春花、龙梦晴: 《我国古代书院的档案管理与借鉴》,《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4期。

53.郑华:《窦燕山及窦氏书院之现代意义》,《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 年第1期。

54.齐芳: 《蒋士铨与书院》,《文教资料》2012年第9期。

55.何仁富、王剑: 《从马一浮<复性书院学规>看儒学的生命教育导向》,《晋阳学刊》2012年第6期。

56.胡实学、李海云:《不仅是一种超越: 书院制与住宿制比较带来的启示》,《科教导刊》2012年9月(上) 。

57.赖林冬: 《马英九提出建设“台湾书院”》,《台湾工作通讯》2012年第1期。

58.陈仙、邓洪波: 《“书院文化传承与开拓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江西教育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9.庞亚妮:《近三十年清代书院研究综述》,《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 期。

60.叶宪允: 《毓文书院藏书考》,《贵图学刊》2012年第3期。

61.张鹏宇、秦振吉: 《榆次常家之书院藏帖简论》,《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

62.郭锐:《晋商常家石芸书院“渔樵耕读”砖雕壁挂艺术》,《美术大观》2012年第4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