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军 何君扬 邓洪波】2013年书院研究综述

栏目:庙堂道场、观察总览
发布时间:2023-12-29 20:48:31
标签:

2013年书院研究综述

作者:兰军 何君扬 邓洪波

来源:南昌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2014年10月

 

摘 要:2013年书院研究延续了近几年来持续攀升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出版书院类著作21部,发表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4篇、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章27篇。其中传统书院如何发挥其当代价值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从社会文化史等多学科视角考察书院的立体实态逐渐成为书院研究的主流趋向;随着现代书院的蓬勃兴起,对其开展持续性研究为当下所需;目前书院研究中选题重复、文章泛滥、良莠不齐的现象值得引起警示。

 

关键词:书院教育;区域书院;书院改制;现代书院

 

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国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正日益受到当前社会的普遍关注。书院在此契机下成为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领域。自2012年以书院为选题的期刊论文突破300篇后,2013年书院研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行。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出版书院类著作21部,发表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24篇、期刊论文344篇、会议论文2篇、报纸文章27篇。

 

21部书院类著作中依其性质可以划分为学术专著、普及性读物、论文资料集三大类。朱汉民、邓洪波著《岳麓书院史》是对其前著《岳麓书院史略》的深化与拓展,书中全面梳理了岳麓书院的历史,从渊源、发展规模、办学成效、现当代状况以及对今人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详尽的研究。邓洪波著《湖南书院史稿》是当前区域书院史研究的最新巨著,也是对整个湖南地域书院的第一本研究专著。全书分上、中、下编,呈现了湖南书院的发展状况、各个时期主要特点、历史成就与经验。魏春雨编著的《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从建筑学视角,以“异质同构”的建筑理论为指导,介绍了湖南大学校园以岳麓书院为原型,经过长期不断的校园建设,逐步形成了目前的校园形态。施玉柔著《台湾的书院之社会功能及文化特色》通过对台湾书院历史变迁历程的梳理以期为当前推广儿童读经的现代书院提供参考。和飞、曲中林编著的《肇庆学院书院制建设研究》和朱为鸿、李炳全著《大学文化视域的书院制理论建构》是两本对当前高校实行书院制建设提供借鉴的新著。

 

随着国人文化素养的提升及对中国古代书院兴趣的高涨,面向大众的普及性书院文化读本也随之增多。2013年此类著作有:吴国富《白鹿洞书院》、王立斌《鹅湖书院》两本书均属于邓洪波先生主编的《中国书院文化丛书》系列。余如进主编《中国扬州书院》也是图文并茂、可读性强的大众读本。此外,还有朱文杰编著《东林书院丛谈》、任文香编著《阅读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书院文化》。

 

2013 年论文集类著作有:朱汉民《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分为“书院精神与书院制度”、“儒家的人文教育”、“演讲与访谈”三辑收录了著者书院类相关论述。朱汉民主编《中国书院》第八辑分为“书院改制”、“书院教育”、“书院文化”、“海 外书院研究”、“书院规制研究”、“书院与社会”六个专题收集相关论文。马一弘主编《书院传统与未来发展论丛》收录了第一届和第二届“书院传统与未来发展论坛”中约30篇优秀会议论文。其他书院资料整理类著作有:吴军豹主编《豫章书院修身科讲义》、党跃武主编《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陈美健和柴汝新著《莲池书院志略》、濮小南点校《钟山书院志》。

 

一、传统书院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2013年学界在书院研究上的一大热点问题是探讨传统书院对当今社会的价值。面对当前学校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学界存在着两种方案的讨论。

 

一种观点主张充分吸收借鉴传统书院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优点来弥补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端。代表性文章有杨雪翠、刘福财《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主张借鉴古代书院师生间从游教育传统,创设新的从游教育环境,增加学校师生在学习、生活等空间中的交往,以改善师生间关系的疏离状况。以肇庆学院为基地集中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当前高校实行“书院制”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的问题,其侧重点在于继承传统书院制度的基础上吸纳西方住宿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与香港、台湾部分高校内书院实施的通识教育培养方式,以学生宿舍为管理平台,以学生公寓为生活社区,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为养成的培养。除制度上的改革外,还有学者注意到书院制建设应更多关注于对书院精神与价值的彰显,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涂茜硕士论文《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则着重探讨了在高校书院制模式下建立一条专业化、多元化的教师发展道路,使高校教师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指导。

 

王洪才教授认为对传统书院价值的借鉴上应采取审慎的态度,指出书院并未具备现代大学精神,应注意书院传统中的反科学因素。王教授倡导对传统书院采取辩证的观点审视,避免盲目的全盘接纳是值得肯定的,但文中以现代大学精神为标准来苛求古代书院则忽视了两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差异,对古代书院缺乏独立学问精神的论证上也过于武断,对书院与学术内在关系的认识上尚显不足。

 

学界对传统书院在解决当前教育困境上的另一种主张是积极扶植民间书院的创办,在社会上建立起一个民办书院教育体系来解决当前学校教育的弊病及缓和社会各类深层次矛盾。秦际明《中国传统书院与现代自由教育》中认为儒学在现代大学中的处境并不乐观,希望在现代学校体制之外探索适合儒家品性的办学、讲学形式。而现代书院的兴起对于儒学的复兴任重而道远。王利、柯贵福在《书院传统的当代价值》中对该方案的分析更为透彻,文中对中国大学的当下困局作了深入解剖,对以日本松下正经塾为代表的社会力量自主办学模式的成功案例作了详细介绍,进而提出在当前中国面向社会、面向民间,回归书院传统,重建知行关系,探索新的教育模式的期待。

 

上述两种将传统书院价值应用于当前社会的方案目前都已进入具体实践环节,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怎样将传统书院的价值更好应用于当前社会仍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两种方案都实践未久,探索过程中都还存在很多具体问题。诸如高校书院制改革目前仍更多停留在学生管理制度的构建上,成效还未明显呈现;民间书院近几年虽发展迅速,但良莠不齐、部分名实不符,亟须系统的指导、整顿。

 

二、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

 

21世纪前学界对书院的研究多侧重从教育学、历史学的角度阐发,书院制度、书院发展史成为关注的重点。当前学界的书院研究则日益注重对社会学、传播学、人类学等学科理论的引入,书院日益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对象。从社会文化史的视野审视书院,将其放入具体社会体系中探讨书院与社会政治的互动、书院与社会各阶层及地方文化环境的关系已成为当前书院研究的新趋势。童欧慧硕士论文《清代书院的发展与地方社会演变——以江西上高县为中心》堪称2013年推进这一新研究趋势的表率。文章通过对清代江西上高县书院发展及其演变趋势的历史考察,揭示了书院、士绅与地方社会三者间的互动关系,呈现了书院在地方社会发展的实态。刘元以湖北问津书院为案例详细分析了明中叶以后地方士绅对书院主导权的逐渐掌控,士绅通过对问津书院卓有成效的经营使其成为地方社会教育、文化交流与教化中心,从而逐渐实现了他们对地方文化秩序的构建。该文向我们展现了书院在地方社会意识形态控制上的功效。《康乾之际扬州盐官、盐商与书院》介绍了在盐业中心扬州,盐官、盐商群体凭借其拥有的权力与雄厚的财富,通过兴建书院等文化设施,大量招揽文人学士开展学术交流,从而将扬州营造成为当时文化名城的现象。陈时龙《论天真书院的禁毁与重建》详细分析了嘉靖、万历年间代表国家权力的中央,部分在京官员,地方官员,地方士绅,僧侣与地方豪强五种力量在天真书院兴建、禁毁与复建过程中复杂的博弈、角逐过程,呈现了在社会环境变更背景下一所书院的真实生存面貌。赵连稳《清代北京社会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探讨了书院与国家、社会间的互动关系,认为书院本身具备的功能是其和社会互动的前提,而社会只有充分认识到书院的价值,支持书院的发展,书院方能回报社会,两者才能良性互动。唐卫平则具体分析了石鼓书院的兴起对衡阳地区文化地理格局的改变,认为宋代以后,衡阳佛道宗教势力处于消减状态,儒学取得长足发展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石鼓书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讲学传道则是石鼓书院扩大儒学影响的基本方式。

 

目前,引用多学科理论交叉透视千年书院的研究取向正方兴未艾,其中从社会文化史视野考察书院在具体社会环境中的运转实态或将成为以后书院研究的主流趋向。

 

三、书院与学术

 

自南宋张栻、朱熹等理学大家开启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历程后,书院作为儒学的大本营便以儒学学术的创新、学派的形成、学术思想的传播为自己的内部事务。书院与学术也一直是书院研究中的一个核心议题。2013年以书院与学术为议题的文章主要涉及书院与文派、学统的关系,学术群体对书院发展的影响,书院创建的学派背景等方面。陈春华博士以《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为其学位论文选题,以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传衍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着力探寻书院在桐城文派确立、发展及传衍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桐城派与书院的完美结合,为桐城派绵延横亘有清一代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朱汉民教授则深入分析了湘学学统、学术旨趣与书院、祠堂间相互依存、兴衰与共的内在关系。书院往往成为某一地域学者群体的聚集地,书院通过学术活动、教育活动,创建出地域性学统,并通过书院的沿续而将学统传承下去。湘学学统的形成、学术旨趣的传承也总是通过书院。湖湘学者的学术旨趣也成了这些书院的学术宗旨和教育宗旨。张劲松在《余干之学诸儒与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述略》中首次揭示了以胡居仁为代表的余干诸儒于明成化、弘治年间通过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立规、为书院撰记、推荐人才等多种方式,力图廓清书院与科举、书院与官学的关系,努力使书院回归讲求义理培育真儒办学宗旨的事迹。古代书院之所以能延续千年的发展历程与其自身因应时代变革而积极追求自我调适与衍变的能力密切相关。陆胤在其《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的学派背景》一文便详细论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张之洞所建广雅书院对以诂经精舍、学海堂为代表的经古书院的扬弃。广雅书院在办学风格上兼有“经古”与“经世”的双重取向,在学统上陈澧后学截断了从阮元到陈澧的连续脉络,在汉学考据的传统之外,重新发掘以学术影响世道人心的新学统。广雅书院的特征代表了光绪年间书院主动变革的新方向。

 

四、书院改制研究

 

清末同光时期书院处于超高速发展之中,同时也处于一个大幅度的自我改造、调整期。朝廷于匆忙中下达了更为激进的改制诏令,古老的书院在改制中获得了永生。这种落幕于辉煌的结局,本身即存在着众多可探讨之处,因而书院改制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领域。2013年对书院改制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在3篇硕士毕业论文上。王彦虎以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堂的个案研究来探讨书院改制与近代教育转型问题,文章注意到龙门书院的创办、发展及其改制历程都于上海道台有着紧密的联系,该书院应属府道级书院。新政以来,龙门书院改制为师范学堂培养了大批新学堂教员,服务于地方社会,对缓解各地师资匮乏的压力、促进地方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方面贡献颇多。杨菲《晚清贵州书院改制研究》归纳了贵州书院在改制过程中的特征:即时间较早但改制过程较为缓慢;注重创办实业学堂与派遣留学生深造;改制没有彻底摆脱旧式传统书院的封建性内容等。刘丽文在其对山西书院改学堂的研究中关注到从张之洞创办新式书院令德堂,到胡聘之对令德堂书院的改造,反映了在书院改学堂运动中,书院自身有一个自我的调节及其内部的趋新运动,说明书院的改革历程并非是僵化被动的。

 

五、书院建筑景观研究

 

书院作为儒家文化的结晶,在院址的选择、景观的营造、建筑的布局与风格等无不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文化理念。近年来从建筑、美学、园林等角度进行书院研究已形成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2013年相关文章有袁恩培、陈中对岳麓书院建筑雕饰的关注,揭示了岳麓书院建筑雕饰艺术中求吉纳祥、敦儒促教和镇宅挡灾的三大意象主题及其背后蕴含的儒释道等古典审美观念与湖湘地域文化的影响。邹安刚通过对明清时期山西榆次晋商常氏家族石芸轩书院砖雕花墙中历代书法精品之作的分析,展现了这个虽以经商为业却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尤其是对书法艺术世代钟爱并不断传承的诗书之家的风范。孙仲萍、丁晓青《当湖书院建筑构成的古典美研究》主要从建筑构成中礼仪与序的表达,借景与融景的完美运用,收敛、含蓄式的处理建筑结构三个方面呈现了当湖书院的建筑意蕴,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儒学“礼”、“仁”、“乐”的思想决定了书院的建筑风格和造型手法及功能。魏春雨、齐靖《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湖南长沙中国书院博物馆设计》探讨了在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域内如何谨慎开展建筑活动的问题,文章分析了中国书院博物馆设计中以“天井”、“片段”作为过渡来消解建筑体量,辅以细部的材料建构,使书院博物馆的建设取得“异质同构”与“和而不同”的效果。该文对当前开展的古书院重建与修复工作具有较强的借鉴性。2013年有两篇硕士论文注重于地域书院景观空间与园林艺术的探讨。曾孝明《湖湘书院景观空间研究》,对湖湘书院的景观构成要素、基址选择、书院建筑风格、书院景观空间及其特征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讨。董睿《巴蜀书院园林艺术探析》认为巴蜀书院园林深受“士文化”审美思想以及巴蜀园林派别古雅清旷、乡情飘逸风格的双重影响,造就了巴蜀书院园林清丽幽雅、朴野灵动、乡情浓郁的艺术特征,形成了其固有的选址观、布局形式,以及景观环境的设计手法。

 

六、区域书院研究

 

书院作为唐宋以来儒学的大本营,因地域间文化、风俗的差异而呈现出显著地地域性发展特征。区域书院研究也因此成为观察书院这一内涵丰富的文教组织的一个重要取向。2013年学界在区域书院的研究上更倾向于对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探讨。张彩云《明代辽东地区书院研究》认为明代中后期辽东地区书院的存在既弥补了当地官学教育的不足,为辽东后世教育沿革开辟了新的平台,又以思想教化使其认同朝廷大一统思想,从粗野至雅训,对边疆的稳定起到积极作用。赵维玺在《湘军与甘肃书院的复兴—以陇南书院和甘州书院为例》中考察了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湘军将领以创办书院作为兴复、培植地方文化的重要举措,以期促使战乱之后回民地区长治久安的目的。而湘军在恢复书院的过程中也为其注入了经世致用的风格。与之相似,石群勇在其《论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以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为例》中论述了在武力征服后,清朝统治者对治苗方略的调整,采取设立义学、创建书院等方式,通过文化扰动、文化渗透及文化传播,逐渐得到苗族社会的接受和认同,而苗族社会内部文化精英的推波助澜,使得湘西苗族地区书院得以创建并迅速发展。两篇文章都呈现了书院在区域社会由动乱不安之地到文明开化之区过程中的作用。孙静考察了16至18世纪处于大转型时期的凤翔社会,通过对该时期关学、书院和民间信仰三者间的互相影响与渗透关系的揭示认识到凤翔府作为西部社会的缩影,它难于保持盛世持续发展的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封闭的思想与体制的长期停滞不前。张苇杭《书院研究的传统和新空间——以云南清代书院既存研究为例》对云南清代书院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和评述,进而指出在书院与滇学发展、书院兴衰与教育遗产的传承、作为文化遗迹的书院、重续书院的藏书传统、书院研究与新文化史研究的链接等学术关注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七、个体书院研究

 

个体书院历来为书院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关注点主要集中于在书院发展史上较有影响的重点书院。2013年围绕保定莲池书院与应天书院的研究较为集中。赵颖、杨轶群分三个阶段分析了李鸿章与保定莲池书院学风变化之间的关系,从书院由科举考试的预备场到经世学风的兴起再到高扬西学的嬗变中展现了李鸿章对中国教育近代化所作出的贡献。王丹阳详述了莲池书院三个历史时期的文献收藏情况,呈现了书院藏书从朝廷赐书服务科举到自主购书完善图书管理制度再到收藏西学译书与外文藏书的变迁。赵颖霞、陈晓健着重于对晚清莲池书院学术地位的肯定,认为莲池书院在晚清北学复兴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得北学在颜李之学由盛转衰后,又现经世之学兴起、桐城古文之学在北方传播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大势。2013年对应天府书院的研究既有综合性的硕士论文又有专门的期刊文章。张丽《北宋时期应天书院办学的独特性》主要分析了应天书院相对于其他三大书院的独特性,即选址上位居繁华大都市,办学形式上官方色彩更突出,教学上更加注重实效即致力于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郭晓岚详述了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之间的内在关系,认为应天府书院对范仲淹学术思想和执政理念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此后范仲淹的执教又将应天府书院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潮,两者对北宋文教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范艳敏《应天府书院研究》意在还原应天府书院历史沿革、院舍、藏书、师生、经费来源等历史概貌的同时,着重探讨了应天府书院的教育活动,分析了书院对后世的影响。另有陈萍系统勾勒福州鳌峰书院藏书、刻书发展轨迹,总结鳌峰书院藏书的特点,概括了其在保存珍贵文化遗产、培养优秀人才与促进福建区域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八、断代书院研究

 

2013年书院研究论文在朝代分布上主要集中于宋朝与清朝。李劲松、廖寅的文章论及宋代书院的官学化问题。李劲松以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为案例认为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初始动机既是要将其办成官学,宋代书院的官学化带有“主动”性的特征。与其相呼应,廖寅在《南宋中后期官立书院的兴起及其类型、特色与成效》中认为南宋中期,传统官学的流弊,导致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南宋理学家们主导的官立书院应运而生,尤其是得到中央承认的官立书院,一开始就以改革者的形象出现,而且相当高调,目的就是要全面超越传统州、县学。官立书院的高调表现推动了新价值观的塑造,有利于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教育的普及。徐梓对宋代遗民与元初书院关系这一学界较少注意的问题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宋宁宗嘉定元年到元成宗大德十一年是我国历史上新建或复建书院较多、较为集中的一个时期,而且最能弘扬书院传统、彰显书院精神、体现书院性格气质。宋末书院勃兴,多赖隐士之力;元初书院繁盛,则有遗民的一份功劳。清代书院方面有王建军对广州联宗书院这一新发现的书院类型的考察,文章提醒我们对书院的界定上不应仅立足于是否具有教学功能的标准,而应采取广义上士人所属文化教育组织的内涵。文章认为联宗书院是清代推进理学实践的产物,应试科举是其兴起的直接动因,教化是其核心功能。陈春华《论曾国藩与晚清书院及文教的复兴》考察了曾国藩及其幕府精英以文教复兴为己任,通过各种方式扶持书院的发展,对一地学风之形成以及学术之传衍做出的巨大贡献,特别是对桐城文派的传承与张扬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九、书院文学研究

 

由于书院本身即是因应士人多层次的文化教育需求而产生的组织机构。故而书院师生之间常常进行各种文学活动,诸如诗酒之会、燕游作文等,书院文学也就成为书院研究的题中之义。谢斐《广雅书院文人群体诗歌研究》通过对书院文人群体的成员、诗歌成就、诗学活动、诗学观念的把控,结合明清以降岭南地域诗风的流变,阐明了广雅书院文人群体在晚清岭南地域诗坛的影响及地位,凸显了广雅书院对晚清岭南地域诗歌风尚流变、传播的重要作用,细化并还原了晚清的文学史场景。彭娟对《枫林书院草堂诗馀》这本词选集作了系统分析,交代了书院词人群体因生活于宋元鼎革之际其词作内容主要分为故国之思、闺情相思、唱酬赠答和借物抒怀。作者还从意象、用典和词作风格三个方面对词集的艺术特征进行解读,认为书院词人精彩纷呈的创作在词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易永姣则探讨了宋明书院赋中蕴含的理学精神,认为书院赋的出现、发展以及书院赋中的朱子情结和对理学传统的维护,与宋明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透过这些书院赋,我们可以领略到儒家知识分子浓厚的学术意识和兴教传道的济世情怀。

 

十、书评

 

2012年肖永明教授的新著《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一书出版之后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与持续讨论,2013年张天杰、湛风、王胜军、邓洪波、范立舟、戴金波、孙思旺、吴增礼、陈峰等学者相继发表书评文章对该书进行评论。张天杰认为该书以社会文化史的视野来全方位、立体地透视千年书院,有助于我们在具体的历史脉络之中把握书院与当时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书院的功能、作用与历史地位,对书院的认识得以更加完整和准确。王胜军强调该书将书院视为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是儒学的研究、阐发、积累、传播的基地。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与社会大系统中的其他部分存在着不可分割的部分。这些论点对学术界争议甚多的书院内涵作出了理论上的拓展。邓洪波教授强调书院作为一种文化教育组织是社会控制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控制方面。书院与儒学、士人三者三位一体式的结合,才使书院成为社会文化控制的重要力量。肖教授所倡导的引入多学科理论从社会文化史的视野重新审视书院,将书院这一特殊的文化教育组织放入社会大系统中,通过对书院与社会政治、书院与各社会阶层、书院与地域文化环境关系的具体考察来透视书院多维面向的范式,将成为当前书院研究的主流趋向。

 

十一、现代书院研究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现代书院开始复兴,特别是近十几年现代书院因应时代的需要迅速发展,其蓬勃兴起之势令人鼓舞,而新生书院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日益引起我们的关注,因而对现代书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2013年对现代书院加以关注的文章有4篇,既有整体性的描述与分析也有侧重点不同的分论。赵法生在《书院复兴: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中对截止2011年底新成立现代书院的数量、地域分布、兴建力量、功能分类作了整体性介绍,文中既肯定了现代书院兴起的意义又对书院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主客观困境作了深入分析。是一篇值得引起当前书院研究者关注的文章。赵法生在另一篇文章中对当代书院所承担的使命作了具体阐述,认为书院要成为复兴传统文化的组织化载体,要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创造民族新文化,通过加强情志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君子人格,坚持民办性质和民间讲学方向。刘怀远对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作了具体探讨,认为当前教育制度的困境、教育本土化的趋势、社会道德的危机和“国学热”的推动是当代书院兴起的主要原因。李荣刚、王乐然、刘朗亭通过对北宋时四大书院当前状况的走访与调查阐述了它们面临的不同境遇,提出了如何让古老的书院成功融入当代文化圈这一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十二、其他相关研究

 

由钱穆创办的香港新亚书院一直是近些年来大陆高校实行书院制建设的效仿对象,学界对新亚书院也进行了持续性的研究。蹇敏在《钱穆与新亚书院人文主义教育研究》中梳理了钱穆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渊源,分析了其在新亚书院实施人文主义教育的具体做法并加以评价,以资当前内地教育改革借鉴。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书院文化产业研究也日益引起学界的关注。黄林燕对书院文化产业的内涵作了详细阐释,以白鹿洞书院为个案分析了其发展文化产业所具备的历史积淀及其在当前环境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我国书院发展文化产业的策略。书院文化产业研究既是多学科交叉形成的新研究领域又紧密契合当前书院发展的实际需求,因而值得学界将该方向的研究引向深入。以中国古代书院与西方中世纪大学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两者的异同之处,并为当前国内高校改革提供借鉴,一直是书院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邹烨硕士论文《中国高层次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内部管理的比较研究——以岳麓书院和巴黎大学为例》即是此研究路径的最新成果。该文从组织管理结构、经费管理、师生管理、教学与研究管理和其他管理五个方面对岳麓书院和巴黎大学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提示当前我国大学的内部管理应从办学自主权、内部治理、经费分配与管理等五个方面努力改进。

 

总体上看,2013年延续了近几年来书院研究持续攀升的态势,研究成果堪称丰富、多元。涌现了一批以新的视角切入,注重多学科理论运用的优秀文章,将一些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的探讨引向了深入。但目前书院研究中也呈现出选题重复,重立论轻史实,成果庞杂、良莠不齐的现象,值得引起重视。

 

参考文献:
 
[1]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2]邓洪波.湖南书院史稿[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3.
[3]魏春雨.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4]施玉柔.台湾的书院之社会功能及文化特色[M].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3.
[5]和飞,曲中林.肇庆学院书院制建设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6]朱为鸿,李炳全.大学文化视域的书院制理论建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7]吴国富.白鹿洞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8]王立斌.鹅湖书院[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9]余如进.中国扬州书院[M].扬州:广陵书社,2013.
[10]朱文杰.东林书院丛谈[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3.
[11]任文香.阅读学视域下的中国古代书院文化[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12]朱汉民.书院精神与儒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3]朱汉民.中国书院:第八辑[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14]马一弘.书院传统与未来发展论丛[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
[15]吴军豹.豫章书院修身科讲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
[16]党跃武.四川尊经书院举贡题名碑[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
[17]陈美健,柴汝新.莲池书院志略[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
[18]汤椿年撰,濮小南点校.钟山书院志[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3.
[19]杨雪翠,刘福财.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3) .
[20]和飞:《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内涵与发展目标》;朱为鸿:《传统书院文化与现代大学文化创新》;曲中林:《优化书院制建设的对策与建议——以肇庆学院为例》;叶峥嵘:《基于书院制的人才培养改革与大学生发展》等10篇相关文章,均见于2013年《肇庆学院学报》.
[21]田建荣.现代大学实行书院制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3(1) .
[22]涂茜.书院制背景下的高校教师角色重构[D].苏州:苏州大学,2013.
[23]王洪才.论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J].大学教育科学,2013(1) .
[24]秦际明.中国传统书院与现代自由教育[J].教育观察,2013(8) .
[25]王利,柯贵福.书院传统的当代价值[J].文化纵横,2013(3) .
[26]童欧慧.清代书院的发展与地方社会演变——以江西上高县为中心[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27]刘元.地方士绅与地方文化秩序建设——以湖北问津书院为中心的研究[J].兰州学刊,2013(4) .
[28]高馨.康乾之际扬州盐官、盐商与书院[J].求索,2013 ( 3) .
[29]陈时龙.论天真书院的禁毁与重建[J]. 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 ,2013.
[30]赵连稳.清代北京社会和书院互动关系研究[J].江汉论坛,2013(11) .
[31]唐卫平.石鼓书院对衡阳文化地理格局的影响[J].教育评论,2013( 5) .
[32]陈春华.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D].苏州:苏州大学 2013.
[33]朱汉民.书院、祠堂与湘学学统[J].大学教育科学,2013(4) .
[34]张劲松.余干之学诸儒与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述略[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
[35]陆胤.经古学统与经世诉求——张之洞创建广雅书院的学派背景[J]. 清史研究,2013(2) .
[36]王彦虎.书院改制与近代教育转型——以龙门书院改为龙门师范学堂为个案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7]杨菲.晚清贵州书院改制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38]刘丽文.晚清山西书院改学堂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9]袁恩培,陈中.岳麓书院建筑雕饰的艺术意蕴及文化成因[J].大舞台,2013(2) .
[40]邹安刚.常家庄园“石芸轩书院”书法砖雕花墙探析[J].美术大观,2013(1) .
[41]孙仲萍,晓青.当湖书院建筑构成的古典美研究[J].大众文艺,2013(21) .
[42]魏春雨,齐靖.纳于大麓,藏之名山 湖南长沙中国书院博物馆设计[J].时代建筑,2013(1) .
[43]曾孝明. 湖湘书院景观空间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44]董睿.巴蜀书院园林艺术探析[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3.
[45]张彩云.明代辽东地区书院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46]赵维玺.湘军与甘肃书院的复兴——以陇南书院和甘州书院为例[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3(4) .
[47]石群勇.论历史上少数民族地区书院的创建——以清代湘西苗族地区书院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13(3) .
[48]孙静.关学、书院与民间信仰——16-18世纪陕西凤翔府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49]张苇杭.书院研究的传统和新空间——以云南清代书院既存研究为例[J].学园,2013.
[50]赵颖,杨轶群.李鸿章与保定莲池书院学风之变关系探微[J].兰台世界,2013(4) .
[51]王丹阳.清朝直隶莲池书院文献收藏综述[J].兰台世界,2013(3) .
[52]赵颖霞,陈晓健. 莲池书院与晚清北学的复兴[J].教育评论,2013(6) .
[53]张丽.北宋时期应天书院办学的独特性[J].学理论,2013(3) .
[54]郭晓岚.范仲淹与应天府书院[D].沈阳:辽宁大学,2013.
[55]范艳敏.应天府书院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56]陈萍.清代福州鳌峰书院藏书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57]李劲松.朱子兴复白鹿洞书院动机之辨析——兼及宋朝书院官学化的问题[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2) .
[58]廖寅.南宋中后期官立书院的兴起及其类型、特色与成效[J].高等教育研究,2013(10) .
[59]徐梓. 宋朝遗民与元初书院传统的弘扬[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3(2) .
[60]王建军.论清代广州联宗书院的教育功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 .
[61]陈春华.论曾国藩与晚清书院及文教的复兴[J].山东社会科学,2013(1) .
[62]谢斐.广雅书院文人群体诗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3.
[63]彭娟.凤林书院草堂诗馀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3.
[64]易永姣.论宋明书院赋之理学精神[J].宁夏社会科学,2013(5) .
[65]张天杰.千年书院历史的立体透视——读《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J].湖南大学学报,2013(2) .
[66]王胜军.独辟蹊径的书院史力作——读肖永明教授《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视野中的书院》[J].大学教育科学,2013(3) .
[67]邓洪波.书院研究的新路径——《读儒学·书院·社会》[J].中国出版,2013(11) .
[68]赵法生.书院复兴: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N].中国艺术报,2013-07-08.
[69]赵法生.梁漱溟的教育思想与当代书院的使命[J].社会科学论坛,2013(12) .
[70]刘怀远.当代书院兴起的原因探析[J].理论观察,2013(10) .
[71]李荣刚,王乐然,刘朗亭. 院落尚存学风不再四大书院的痛与忧[J].环球人物,2013(28) .
[72]蹇敏.钱穆与新亚书院人文主义教育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3.
[73]黄林燕.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3.
[74]邹烨.中国高层次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内部管理的比较研究——以岳麓书院和巴黎大学为例[D].长沙:湖南大学,2013.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