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泽绵:孟子的治水反讽——“天下之言性”章重探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1-21 10:13:05
标签:

郑泽绵:孟子的治水反讽

——“天下之言性”章重探

来源:“解释”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腊月初五日戊寅

          耶稣2024年1月15日

 

2023年12月7日下午三点,中山大学哲学系“在兹·做中国哲学”系列讲座第一季第七讲在锡昌堂708举行。讲座题为《孟子的治水反讽——“天下之言性”章重探》,主讲人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副教授郑泽绵老师,主持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陈立胜老师,与谈人为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张洪义博士老师。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陈立胜老师对郑泽绵老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介绍了郑老师在宋明理学研究领域已取得的成果及其细读文本、横跨中西哲学内在脉络的研究风格。

 

 

 

讲座伊始,郑老师首先指出“天下之言性”章之所以众说纷纭、难有共识,是因为研究者采用“点对点”式的文字训诂方法。他认为疏通此章须以义理为统帅、训诂为验证,关键之处在于,一方面应留心孟子诸“水喻”的共通含义,另一方面要注意孟子如何继承和调整前人的概念结构。

 

 

 

郑老师通过比较孟子与墨子对大禹治水之叙述的不同,指出“天下之言性”章中孟子所批评的“凿”可能暗指墨子。其次,在“盈科而后进”章中,“有本”的原生态河流之“放乎四海”与“无本”的人工沟浍之“立而待其涸”,分别譬喻:儒家遵循其自然道德情感、由近及远地“畜藏”仁德、以至于扩展到天下;墨家运用工具理性规划一种无分别的伦理规则、以热切的、近乎宗教一般的救世情怀行之但又无自然基础,因此终将失败。

 

郑老师认为,孟子自觉地将“大禹治水”变成一种哲学方法论,即通过解构和调整当时流行的“性”“故”“利”之概念结构,顺势疏导盈天下的杨墨之言,使之归于儒家。通过分析相关文本可以看出,杨墨等先秦思想家认为人性可塑造且无定向,这是“天下之言性”的大背景;正是在此思想背景下,产生出各种人为改造人性的主张。进而,此章所说的“则故而已矣”的“故”便可被解释为消极语气下的“意图”或“有意图的行为”。而后一句“故者以利为本”则言明了墨子、杨朱这些企图人为改造人性的“故”都是以“利”为伦理原则。所谓“逃墨必归杨”,即看清了墨子在推广“兼爱”的游说过程中暗自诉诸听众的“自利”心理,而“逃杨必归儒”则重新发现了个人与世界之间、被私欲算计切断的情感纽带。

 

郑老师声明对此章首句中“故”的解释继承了陆象山的思路,将此章末句“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中的“求其故”理解为贬义的反讽。为证明这一点,他提出“概念网络结构分析法”,挖掘出孟子所处的思想背景中“心—故—巧—持—知—求其故”这个概念网络,指出孟子在其间的取舍与转化。

 

其后,评议人张洪义老师总结了郑老师整个讲座的主要内容,回顾了“天下之言性”章的学术史,指出郑教授研究之新意所在。随后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郑老师将测量“千岁之日至”操作之不可能作为此章末句贬义解的证据,似乎不妥,因为根据天文学史,测算出“千岁之日至”是有可行性的。孟子应该是正面使用此例,以作为上句“智亦大”的说明。假如孟子作贬义的反讽,应该使用更切近生活的例子,不应该使用当时思想界所不能把握的天文历法知识(这是郑老师的主张)作为例子。这违背了举例说明(用人们易于把握的经验来理解难于理解的道理)的通则。二是郑老师从负面即“反讽”的角度来解释“天下之言性”章,详细探究了孟子运用“治水”比喻对墨家、杨朱、告子“言性”的批评,尚未将此章与《孟子》其它“言性”章节融贯起来正面阐述孟子的“言性”诠释进路,可能这是郑老师的下一步工作,能否请郑老师提前预告。郑老师回应道,如果说举日常经验无法把握的天文学知识作为例子来反讽不合适,那么如果要作为正面肯定的例子也不如此,反而作反讽例证更合适,因为一方面当时对天文学的妄断会招致批评,另一方面天之高、星辰之远、千岁之日至等之难以确定,在当时是明显的事实,孟子不会拿这个作正面的论述。另外,这些天文历算事务更多地是墨子学派的工作,既然孟子前文批评墨子,后文又拿这些作正面论述,似乎不太合适。对于第二个问题,郑老师说,这正是自己下一步工作,期待与诸位师友讨论。

 

 

 

哲学系博士后张程业老师接着提问:您提到原生态的河流和人工的沟渠的差别,前者是就近的、真切的、畜藏的,后者是工具理性的、造作的,但人工沟渠的水也是盈科而后进的,原生态的河流也会泛滥,用它们来比喻孟子和墨子是否在常识上有不合适之处?另外,孟子的许多言论似乎是一个“堵截”而非“疏通”杨墨的意味,您如何能以“大禹治水”之疏导义比拟之?郑老师回应道,人工规划的河道(如运河)并不是完全不好,问题是如果全天下的河道都是人工规划的,则肯定行不通。在墨子看来,假如关爱也是一种资源的话,那我们不应该依据原有的血缘脉络,而应该对关爱进行重新规划、分配,这就相当于:不是增加一两条人工运河,而是要对全天下河道重新规划。孟子措辞的整体观感的确是严厉的,其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说以批判或者说“堵截”为主,但在思想逻辑上还是一种“疏通”和转化的方式。

 

讲座最后一个环节,陈立胜老师为郑泽绵老师颁发讲座纪念品,参加讲座的老师们合影留念。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