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儒宾著作集 《儒家身体观》《从〈五经〉到〈新五经〉》等六种出版暨前言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1-21 12:07:38
标签:
杨儒宾

作者简介:杨儒宾,男,西元1956年生,台湾台中人,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历任韩国外国语大学讲师,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著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儒门内的庄子》等。

杨儒宾著作集 《儒家身体观》《从〈五经〉到〈新五经〉》等六种出版暨前言

 

 

 

书名:《儒家身体观》《从〈五经〉到〈新五经〉》

作者:杨儒宾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道家与古之道术》《原儒——从帝尧到孔子》;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中国哲学研究的身体维度》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儒家身体观》

(杨儒宾著作集)

杨儒宾 著

2019年12月1版1次

79.00元

978-7-5325-9336-1

 

【内容简介】

 

本书除导论外,各篇原先都以单篇论文形式发表,主题相互关联,都围绕儒家身体观展开。

作者认为:儒家身体观的原始模式在先秦时期就已建立,到了明代,其精义更是全盘衬出。原始儒家的身体观原型有三,一是礼义化的身体观,一是心气化的身体观,一是自然气化的身体观。秦汉以后儒者对身体的解释大体是此三类的错综结合。

全书以先秦与宋明两个时段为重点,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身心一致、身心一体的身体观,从这一视角对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学术的特质展开深入的阐发,是此领域的开创性著作。

 

【作者简介】

 

杨儒宾,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台湾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曾任“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社会处中文学门召集人;韩国外国语大学讲师;日本东京大学、九州大学及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访问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神话与宗教学等。曾三次获“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主要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儒门内的庄子》《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静坐、悟与气象——理学工夫论》《理学静坐与冥契经验》等;编著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杨教授为儒学和道家研究的开拓者,所开创的工夫论、身体观及冥契主义等已然成为学科的前沿领域,其所倡导的研究方法也获得了广泛认可。并且杨老师这几年处于学术丰收期,几乎每年都有一两种新著出版。其正在成为台湾乃至东亚学界的新一代的领军人物。

 

【目录】

 

序言

导论 四体一体的身体观

一、儒家身体观的流程

二、意识-形气-气化一体呈现的身体

三、身体的社会性

四、超越与经验交会中的身体

章 儒家身体观的原型

一、摄威仪与治血气

二、孟子的践形观

三、孟子后学的精气说与德之气说

四、荀子的利义身体观

五、二源三派之身体观原型

第二章 论公孙尼子的养气说

一、《公孙尼子》残篇之养气说

二、《乐记》论心气性情、音乐与世界之关系

三、乐与内外身体

四、公孙尼子与孟子

五、尚待解决的学派归属问题

第三章 论孟子的践形观

一、“践形”一词释义

二、生色说

三、养气论

四、形-气-质之身体观与精神化之身体

五、尽心与养气的同步性

六、践形观在儒家成德传统中的意义

第四章 知言、践形与圣人

一、知言与践形

二、声音、气与精神之展现

三、圣、声、听

四、听之以身

五、金声玉言与圣之聪明

第五章 《管子·心术下》《内业》两篇的精气说与全心论

一、两篇之气为身心之气

二、“心中有心”里之心气

三、全心说与全身之思考

四、扩充精气与万物毕得

五、内静外敬之修养论

六、修养与修炼间的环节地位

第六章 德之行与德之气

一、思、孟五行说之争议

二、思、孟五行说之发展

三、“行”与“德”之特殊用法

四、大体小体与舍体独心

五、意识活动与生理脉动边际地带之“德之气”

六、由德行内转为身心底层的“德之行”之意义

第七章 理学论辩中的“作用是性”说

一、死了告子

二、王阳明、罗近溪之良知说

三、程颢、谢上蔡之以觉训仁

四、《孟子》《中庸》《易传》肯定生命即道

五、原身心性天一体的圆融境界

第八章 气质之性的问题

一、人性论兴起的背景与张载、程颢的立场

二、程、朱的性气二元论及气质之性的概念

三、陆、王与刘宗周:心性气同体而异流之人性观

四、王廷相、颜元与戴震:自然主义之气化人性论

五、结论:回归思、孟、《易传》的大传统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从〈五经〉到〈新五经〉》

(杨儒宾著作集)

杨儒宾 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9年12月1版1次

67.00元

978-7-5325-9415-3

 

【内容简介】

 

本书以性命之学为核心讨论理学的经学思想,通过阐释《新五经》的内涵体现了儒家体用论诠释模式的确立。作者认为,朱子的哲学虽然在后代受到很多质疑,但是他手订的《四书》却被视为新的。《四书》加上理学版的《易经》,宋明的理学经典的依据当以这五本书为主,作者撰名曰《新五经》,《新五经》是周公、孔子两个文化突破阶段的思想之结集。本书将讨论的重点集中在经典的文献本身,系统梳理了:一、理学各学派的经学观点。二、《论语》中的人格世界与理学中的“仁”的新境界。三、《孟子》中的性命之说与天道的贯通。四、《中庸》中的天人之学。五、《大学》与“全体大用”之学。六、理学的各分派对《易经》的不同诠释。

 

【目录】

 

壹、导论:《新五经》的时代

一、前言:经学即理学

二、《新五经》的兴起

三、《新五经》的密与显

贰、作为性命之学的经学──理学的经典诠释

一、前言:宋明模式的经学

二、性命之学的兴起

三、体用论的思考

四、圣人与圣学

五、道统说

六、结论:另类的经学之意义

叁、“积累”与“当下”──时间隐喻下的经典诠释

一、前言

二、积累的经学

三、《论语》的证词

四、圣显

五、“此也”“这个”“个甚么”

六、记籍、阶梯、糟粕

七、结论:规矩在良知或在经典

肆、孔颜乐处与曾点情趣──《论语》的人格世界

一、前言

二、孔颜乐处

三、孔颜之学

四、曾点情趣

五、两种体用论的转折

六、结论:体道人格的出现

伍、理学的仁说──一种新生命哲学的诞生

一、前言:“仁”的两次飞跃

二、造化生机与造化人格

三、《识仁》篇与《仁说》

四、仁与感

五、“能”的世界

六、结论:一种新的生命哲学

陆、《孟子》的性命怎么和“天道”相贯通的?

一、前言:人性论或性论?

二、天地之性的问题

三、从德性之知到乾知

四、孟子打通了天道与性命吗?

五、由道德界到存在界

六、结论:刺激说的检讨

柒、《中庸》怎样变成了

一、前言:《中庸》的天道性命

二、《四书》之前的《中庸》

三、周、张论诚与天道

四、司马光的气化论观点

五、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之气象

六、程朱的苦参中和

七、结论:《中庸》的跃起

捌、《大学》与“全体大用”之学

一、前言

二、“明德”论

三、“格物”论

四、“全体大用”论

五、结论:不再是“大人之学”的《大学》

玖、《易经》与理学的分派

一、前言

二、宋儒面对的遗产

三、体用论的视野︰以周张为例

四、所以然的性理观︰程朱的解释

五、心学论点下的“己易”说

六、有元气即有元道——理学的对立面

七、结语:“整体”与“本体”的争辩

拾、结语:《新五经》之后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

(杨儒宾著作集)

杨儒宾 著

2019年11月1版1次

85.00元

978-7-5325-9412-2

 

【内容简介】

 

本书探讨近世东亚反理学思潮的思想史意义。东亚的反理学与理学几乎同时成立,同步发展,只是势头大小与理论成就高低颇有不同。唯重要的反理学哲人,从叶适、戴震、阮元以至丁若镛、伊藤仁斋、贝原益轩、荻生徂徕等人,皆具有深刻的哲思。作者将反理学的思潮分成相偶论与礼论两种类型,相偶论在深层的意义上可含摄礼论,它与体用论恰可作为反理学与理学两者典型的思考模式。

 

本书作者采用跨文化的视角,尝试将反理学思潮整编到更宏观的儒学世界中去,认为反理学思潮提供了一种多元性、交互性、他者性格的思想因素,这些因素提供了儒家很好的人文化成的图像。理学与反理学因此不必是对反的,反而可视为辩证发展出的有机性整体。

 

【目录】

 

壹  导论:异议的意义

一、前言

二、不谋而合的平行现象

三、理世界是怎么建构起来的

四、气化论的另类天道性命说

五、结语:反经合道的辩解

贰  从体用论到相偶论

一、前言

二、纵贯的体用论

三、“然—所以然”模式

四、从体用到本体—工夫

五、“相偶”与“人道”

六、伦理与情理

七、礼与符号互动论

八、相反或相成?

叁  两种气学、两种儒学

前言:是一?是二?

二、“气学工夫论”的分际

三、“即”与气化:先天型气学(一)

四、心气流行:先天型气学(二)

五、复性模式的瓦解

六、气质之性的经营

七、结论:连绵一气

肆  回归《论》《孟》或回归六经

一、问题的背景

二、伊藤仁斋论人伦与活物

三、戴震论血气心知与情理

四、颜元的乡之三物与学、教、治一致

五、荻生徂徕论礼乐之道

六、结论:两种复古的竞合

伍  伊藤仁斋与朱子——各道其道

一、从敬斋到仁斋

二、参禅与参中和

三、天理观的光谱

四、活物与元气

五、两种对照性的道

陸、伊藤仁斋与戴震——道的复权

一、戴震的晚年定论

二、情理与絜矩

三、伊藤仁斋的人伦之道

四、“所以然”思维的瓦解

五、平行发展的意义

柒  罗钦顺与贝原益轩——貌合神离的两种气论

一、前言

二、罗钦顺的“理气为一物”之说

三、罗钦顺论“理一分殊”的性善论

四、唯气论观点下的《大疑录》

五、工夫论与自然哲学的进路

六、结论:异出而同名的两种唯气论

捌  丁若镛与阮元——相偶性伦理学

一、前言

二、两种观鸡雏之法

三、新仁说与人伦的经学观

四、“塔与台”的格义

五、相偶性的伦理学

玖  叶适与荻生徂徕——皇极之学的开展

一、《总述讲学大旨》的道论

二、徂徕的先王之道

三、叶适论“道归于物”与“反废材更质”

四、徂徕论“纳身于礼”与“气质不可变”

五、辨名

六、结论:皇极一元论的省思

拾  结论:意义的异同

附录  和辻哲郎论“间柄”

一、“人间”的含义

二、共同态的深度

三、仁与礼的张力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

(杨儒宾著作集)

杨儒宾 著

2020年3月1版1次

85.00元

978-7-5325-9492-4

 

【内容简介】

 

本书中有多个章节都曾以论文的形式公开发表。作者认为,五行之物作为一种太初的真理,既是那个时代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圣显之物,也是与人的意识构造结合在一起的神圣意象。原始的五行论是物活论,是种对太初之物的原始认识论,是原物理学。本书系统梳理了:一、“金”在人类文明中逐渐具备的经济效应和永恒生命的意义。二、“水”的生命象征意义。三、“木”在古籍记载中的通天功能,逐渐演变出的皇极-太极的文化精神,后来又具有了社和国命的功能。尤其阐述了各家之中的木型人格。四、“火”与礼的结合,与内丹和行气的关系,以及发展出来的“勇”“耻”和改过的文化意义。五、“土”具有的厚德载物属性。土地和女娲、生殖的联系密不可分,并进一步和黄帝、中土和秩序等社稷产生联系。

 

全书以五行作为物的总代表,其范围由五行进入两仪的阴阳以及更精微的气等领域,还原出他们的原始活力。

 

 

【目录】

 

序言

楔子 “不在五行中”的“五行”

一 导论:五行原论与原物理
一、叩问五行
二、五行三貌
三、圣显与力显
四、流形与原型
五、言一气一志主体与物的想像
六、结论:“五行”余韵

二 浑沌与创造
一、浑沌之源:天山的帝江
二、宇宙蛋
三、凿破浑沌之一:原始巨灵
四、凿破浑沌之二:水、风与气
五、光明之歌:太阳与宇宙山
六、结论:创造的原型

三 气的考古学——风、风气与玛纳
一、云气之外
二、四方风与时空架构
三、风土、风气与风俗
四、作为生命力的「气」之出现
五、玛纳与精气
六、服气、行气与养气
七、结论:盈天地皆气也

四 从明暗到阴阳
一、前言:二元论之源
二、阴阳相偶
三、老子的皦昧重玄
四、庄子的明白入素
五、儒家政教的钦明文思
六、明德与明命
七、理智之光的两种解读:老庄与荀子
八、结论:阴阳的兴起

五 刑—法、冶炼与不朽——金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
二、兵神与文明
三、刑一型的矛盾统一
四、冶炼与转化
五、悠久与不知老
六、金丹的追求
七、结论

六 创生、深奥与消融——水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原型中的原型
二、孔门之仁与水的生命象征
三、动能之水与平准之水:孟荀的例子
四、道家“水”的玄奥之义
五、五行学说与《管子》的水思想
六、结论

七 太极、通天与正直——木的原型象征
一、通天之柱
二、皇极—太极
三、社与国命
四、木型人格(一):道家的柴立中央
五、木型人格(二):儒家的中通正直
六丶结语:宇宙树的萎绝与新生

八 时间形式丶礼与耻感——火的原型象征
一、前言
二、天火原型
三、礼与时间形式
四、漱正阳
五丶行气与践形
六、勇
七丶耻与改过
八丶结论

九 吐生、报本与厚德——土的原型象征
一、籍田与大地的复苏
二、蜡祭与报本反始
三、土地、女娲与生殖
四、黄帝、中土与秩序
五、社稷
六、坤元、生生、敦厚
七、报本反始
八、结论

尾声 非唯物论的物论

 

 

 

《儒门内的庄子》

(杨儒宾著作集)

杨儒宾 著

2020年8月1版1印

96.00元

978-7-5325-9682-9

 

【内容简介】

 

本书共十篇,除第七章和结论两篇外,其余八篇都在刊物或论文集上发表过。作者认为,常见的庄子形象有两种:主流价值的解构者和践行精神修炼的体道者。作者同意它们都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他仍更倾心于第三条解读路线,即庄子儒门说。作者从战国的政治局势、巫教的文化风土和孔老之后的思想史位置三个方面来定位庄子的思想。结合这三点,借助方以智、王夫之的《庄子》解释,作者在当代语境下解读《庄子》,说明庄子在何种意义上可被归于儒门。

 

【目录】

 

大陆版前言

序言

导论——道家之前的庄子

 一 前言——回到原点

 二 《庄子》与庄子

 三 道之行程即体道之旅

 四 两种浑沌与孔老

 五 从气化主体到形气主体

 六 结论——“儒门”的合法性

壹 庄子与东方海滨的巫文化

 一 前言

 二 《庄子》古本与巫

 三 东方的神话空间:姑射山

 四 “西方的”神话空间:昆仑山

 五 天文知识与升天

 六 鸟与风

 七 漆园、长桑君与东海

 八 结论——殷商文化的折射

贰 儒门内的庄子

 一 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二 孔子在《庄子》内篇

 三 同乡与同族

 四 《易》风《庸》魂

 五 庄子的“物”与“庸”

 六 结论——密拿瓦之鹰是否飞得太晚?

叁 游之主体

 一 释义:“主体”与“游”

 二 形—气—神=主体

 三 天均主体与气化世界

 四 物化=物

 五 心有天游

 六 乘物游心

 七 结语——未济的圆游

肆 庄子的卮言论

 一 前言

 二 无言的理由

 三 浑圆的卮言

 四 三言与滑稽

 五 形气主体与卮言的生成

 六 两行的“道言”

伍 卮——道的隐喻

 一 前言

 二 归墟

 三 浑天

 四 陶均

 五 风

 六 无尽的身体

 七 结论

陆 技艺与道

 一 两种知与两种技艺

 二 纯白不备

 三 官知止而神欲行

 四 所见无全牛

 五 技艺与养生

 六 技术的年代

柒 无知之知与体知

 一 前言

 二 神巫之知

 三 “知之濠上”之知

 四 “无知之游”之知

 五 技艺之知

 六 般若智

 七 直觉之知

 八 体知的复权

捌 庄子与人文之源

 一 重读的必要

 二 庄老异同

 三 人文的背叛或证成?

 四 人文之源与气化主体

 五 人文之源:语言与技艺

 六 同一 解构与创化

 七 第三期的人文庄子说

结论——庄子之后的《庄子》

附录:从“以体合心”到“游乎一气”——论庄子真人境界的形体基础

 一 离形去知

 二 循耳目内通

 三 联觉与心凝形释

 四 心气同流

 五 解牛的身体基础

 六 体尽无穷

 

 

 

《道家与古之道术》

(杨儒宾著作集)

杨儒宾 著

2023年9月1版1印

85.00元

978-7-5732-0838-5

 

【内容简介】

 

“道家”是秦汉后追溯出来的,先秦无此学派,“道家’一词是神话,但后世所谓的道家诸子的源头确实可溯源至神话。本书上溯老子、庄子、黄帝、屈原的思想直到今日所说的神话主题――庄子称之为“古之道术”。道家诸子所继承的古之道术各不相同,老子与大母神神话、庄子与升天神话、黄帝与天子原型、屈原与昆仑神话,关联极密切,原始的神话主题形塑了后世的道家诸子的性格。本书可视为“从神话到哲学”的道家版。

 

【目录】

 

大陆版前言

序言

壹  导论:道家的起源与神话的类型

 一 诸子起源三说

 二 哲学之前的哲学:古之道术

 三 黄老庄三子的双面性格

 四 道家三子三神话

 五 虚静与斋戒

 六 结论:“道家”的神话

 

贰 道与玄牝

 一 道家的起源诸说

 二 玄牝一族:从江海到橐籥

 三 浑沌与归根

 四 永恒回归的创生

 

叁 道家的原始乐园思想

 一 至德之世:历史或是神话?

 二 古圣王的圆中象征

 三 黄帝与浑沌

 四 乌洛波鲁斯与中和

 五 重层之相应性

 六 反智论的再思

 

肆 黄帝四面:天子的原型

 一 天神与地祇之说

 二 始祖神与文化英雄

 三 远古的记忆与危机时代的需求

 四 不死与得道:圣的转化

 五 “黄老”中的黄帝

 

伍 黄帝与尧舜:先秦思想的两种天子观 

 一 前言:司马迁的困惑

 二 天子奉天承运

 三 唯黄帝能尽天极

 四 黄帝论兵:刑法一体

 五 黄老联姻

 六 唐虞之道

 七 扩大的禅让队伍

 八 结论:角力的历史

 附录:先秦典籍黄帝与尧舜出现次数统计表

 

陆 双面黄老 

 一 前言:双面性之常态

 二 慈俭女神之道

 三 阴沉女神之道 

 四 天子:战神原型 

 五 文化英雄 

 六 结论:今日的黄帝 

 

柒 升天、变形与不惧水火:论庄子思想中与原始宗教相关的三个主题

 一 至人三要件 

 二 升天与绝地天通 

 三 变形与感生 

 四 巫教的转化 

 五 无待之逍遥 

 

捌 庄子“由巫入道”的开展

 一 古本《庄子》的线索 

 二 神龟刳肠

 三 不死之巫与外死生

 四 从“斋”到“心斋”

 五 从“外游”到“游乎一气”

 六 结论:两种主体的转折 

 

玖 巫风笼罩下的性命之学: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义

 一 屈原思想的解释问题 

 二 灵魂升天与萨满教精神 

 三 人格解体与秩序重整 

 四 《远游》的内在意识之旅 

 五 另类的性命之学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名词索引 

 

【大陆版前言】

 

我的著作能以简体字版的方式在内地出版,倍感高兴。关键不在字体,而是透过简体字可以和内地的同好交流。

 

《儒家身体观》是我壮年的一部著作,出版至今已逾二十三年,此书大概是中文学界从身体观进入中国哲学较早的一部著作。港台一位我所素所尊敬的前辈学者生前在一个场合介绍青壮辈的新儒家时,曾提及贱名,并说及《儒家身体观》与现象学,尤其是梅露-庞帝的关系。我当时听了非常惶恐,唐君毅先生及牟宗三先生当然是我的师长,我上他们的课,读他们的书,受益极大。我与港台儒学代表团体《鹅湖》诸君子也多有交流,彼此切磋。但我实在不敢以唐先生、牟先生的学生自居,也不敢妄攀学派之门。我对现象学与梅露-庞帝哲学了解相当有限,曾耳食其言,但未窥门径,遑论进入堂奥。当日撰写《儒家身体观》时,提出“形—气—神”的身体图式与践形的工夫论,纯是依中国“心—气”的主体概念引申而来,闭门觅句。“形—气—神”的身体观也就是气化的身体观,气化的身体观即是气化的主体观,气是连接形与神(心)的纽带。这些依传统文献发展出来的观念如与并世哲人有相应之处,应当只是心同理同,即使像“身体”这种看似较独特的进路,东西方哲人都有不谋而合的论述。

 

 

 

“形—气—神”的身体图式是我思考许多中国哲学问题的起点,因有“形—气—神”的图式所以有气化的世界观,也有转化“形—气—神”构造以进入圣境的转型工夫论,也有心气主体蕴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偶论构造,以及主体与世界互渗同化的共在结构。我的《从〈五经〉到〈新五经〉》强调宋代后儒家圣经的性命之学内涵;《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替东亚反理学思潮争制度论及相偶论的地位;《儒门内的庄子》力辩庄子的语言论、技艺论、天均论指向了一种深刻的人文精神。这些书的论点多与《儒家身体观》的论点相涉。

 

 

 

《五行原论——先秦思想的太初存有论》和《道家与古之道术》两书探讨儒、道两家的神话源头,稍微涉猎过神话理论的同好从这两书中,不难找到卡西勒(E. Cassirer)、耶律亚德(M. Eliade)神话思想的痕迹。但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惊人的考古发现可能提供了笔者更大的刺激,面对“满天星斗”(这是考古学家苏秉崎用的形容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我们很难想像它如何演变为三代论述,它又如何刺激了孔、老思想的兴起,这种考古挖掘引发的知识兴趣,神秘之至,也是对学者的想像力极大的挑战,这种知识的幸运不是每个时代都可碰上的。

 

书籍出版,亦有因缘。拙著能在蹉跎多年之后,得以和内地同好交流,不能不感到无上的光荣。我首先感谢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台湾大学出版中心、联经出版公司及台湾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简体字版授权,以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耐心交涉,多方帮忙,刘海滨先生费神尤多。中国艺术院中国文化研究所秦燕春教授对拙作多所错爱,才能缔结出书胜缘。铭感在心,谨此致谢。

 

己亥年深秋作者识于清华大学(新竹)哲学所研究室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