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中秋作者简介:姚中秋,笔名秋风,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陕西人士。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教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华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发现儒家》《国史纲目》《儒家宪政主义传统》《嵌入文明:中国自由主义之省思》《为儒家鼓与呼》《论语大义浅说》《尧舜之道:中国文明的诞生》《孝经大义》等,译有《哈耶克传》等,主持编译《奥地利学派译丛》等。 |
这两天各发生了一件让我感动的事情,先讲第一件。
乘坐出租车,临下车疏忽,忘记带上手机。办完事情,两个多小时后才想起。心想,肯定找不回来了。回家,抱着侥幸心理拨电话。竟然没有关闭,而且,竟然有人接电话。正是那位司机。他说,“一直等着您哪”,他还拨了手机中保存的我家中电话。他说,“您在家等着,我这就给您送去。”之后,他送了过来。
有新闻报道,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就做好人的社会评价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结果76.1%的人坦言现在社会做好人好事的环境差,其中39.1%的人认为非常差。大多数受访者痛感,在当下社会,做好人的成本高。高在哪儿呢?71.0%的受访者表示,做好事会被人怀疑动机不单纯;62.4%的人认为,做好事得不到鼓励反而要付出代价,让人心理不能平衡;50.6%的人认为,做好事会被人嘲笑,被认为太傻等等。(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这个调查结果是否真实反映了国民的一般心理,我表示怀疑。从技术上说,网络调查的样本控制是很困难的。而从那位做好事的出租车师傅那里,我看得出一种快乐。他不会觉得做好事还有什么成本。
做好事其实是人世间最简单、最单纯的事情,这是人之本能。孟子云,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别人的东西丢在车上而占为己有,心会告诉自己,这是不对的,是为“是非之心”。即便留下来,也会心中不安。以斯密所说的“通情”能力,想象他人的焦急,是为“恻隐之心”。归还给这焦急的人,自己的心才会安。
当然,今天在现实中,确实可以看到诸多令人不能满意的人与事,确实有些人,只不过举手之劳的好事也不去做;确实有些人,见到别人做一些自己觉得平常的好事也大惊小怪,甚至冷嘲热讽。这样的人自古皆有,今天可能比例最高,尤其是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间,原因在于,现在的教育不仅不教人德行,反而用种种现代意识形态摧折人心固有之善根,给自己只关心自己、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以理性论证,美其名曰理性、个人主义、现代人格等等。于是乎,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相互的冷漠、猜疑。最可怕的是,这种心理会相互传染,尤其是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中。(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但是,大家对这种现象痛感不满,仅这种情绪就说明了人们终究还是觉得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是好的。只是,对于如何营造做好人的环境,人们的看法不得要领。在上面那个调查中,72.1%的受访者希望政府制定相应制度,不让好人吃亏;70.0%的人指出要营造好人受羡慕、受尊敬的社会环境;62.5%的人指出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好人有榜样作用;57.9%的人认为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我觉得,赞成票最少的这群人的看法才最切实际。做好人是自己的事情,要不要做一个好人,跟政府有什么关系呢?同样,感谢好人、赞美好人,也是社会领域的事情,与政府没有关系。这一切都是令自己心安而已。听从心的指引,自己去做好人;看到好人,不吝赞美。如此,好人就会越来越多。
到这里,我就要讲开头提到的第二件事情:几天前,我去接茅于轼先生参加天则经济研究所的活动,一起乘坐出租车。到目的地,当然应当是我这个后生付款啊,但茅老已先备好钱,要付款,且态度十分坚决。茅老又对司机说:“那五元不用找了,留给你做小费。”
到所里交流美国观感,茅老讲了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美国普通民众热心帮助他的故事,并提到给出租车司机小费的理论思考:在车费之后,给几元钱小费,于我谈不上吃亏,司机则得到莫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一定会让他对后面的乘客热情周到。那个乘客快乐,也会以仁爱之心对待与他打交道的人,并可持续传递。我只付出了一点点,这世界的快乐就增加了。
做好人,就是这么简单而快乐。
原载:南方都市报2012-5-24
作者惠赐儒家中国网站发表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