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谦 孟鑫】赓续文脉: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1-25 09:17:25
标签:

赓续文脉:如何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作者:柳谦 孟鑫

来源:作者授权儒家网发布,载光明网学术频道2024-01-22


汉字如果不在文章中,就是枯的,文献不在文人的笔墨间新生,也是枯的,文物不在“文境”中,同样是枯的,而华夏先祖能够让文字、文献、文物生生而不枯,最后形成流动的传统文化文脉,根本在于“文教”。

 

“文教”简而言之“以文教化”,其涵覆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主要包含学校教育层面和其它社会层面。“文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过去几千年间得以生生不息的关键。而“文教”的断裂,则可能会导致文字、文献、文物成为“死物”。

 

著名史学家蒙文通生前曾感慨“数十年来史学究不脱乾嘉以来训诂考据之窠臼”“史料有如药物,史学则如医术,今日史学多弃医术而侈谈药物矣”。当下研究文字训诂、修整、阐发文献的学者众多,然而却导致将文字孤立于文章,这便使文字成为枯物。借蒙文通先生的举譬来说:文献有如药物,文教有如医术。文化传承若弃文教而侈谈文献,如此,文献便也成了枯物,即使再多的修顶整理和阐发解读也是枯在那里,无法走入百姓日用,甚至不能走入文人学者的日用。

 

因此,传统文化的阐发和传承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研究只需要文献,而传承需要“文教”。仅以文物的传承来说,就需要文教中的“文境”这一理念来说明。文物只有在“文境”中,才是有生气的。文物是人、文、物的时空结合,至今仍在不断发生和衍化。

 

“文教”所起的传承作用,不仅在于文字、文献、文物,也在于“文人”。文人在传统社会又称士,传统文教的一个主要作用即于学校教育中造“士”,士不必多,整个社会有一小部分的士,就可以“以士为中心,似水波之荡漾,将‘文德’下渐至社会的各个阶层”。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经史子集,而儒释道和经史子集皆从属于“文教”。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门类,皆以“文”为中心展开和联结。因而,后来有了“文人书法”“文人画”的观念,诗、书、画皆称“文心”,动植皆文。“文”覆盖了中国社会的各层面,形成教化,这种“文”的凝结作用,同时体现在学校教育的具体课程门类中。

 

离开了“文教”这个活水源头,儒释道即是死物,经史子集也只有在文教的环境下,才是流动的。无论是传统文化的主体,还是具体如文字、文献、文物,如果不在“文教”的场域之中,都不能“活化”。

 

因此,我们研究“文教”的现代转化,更是将“文教”作为一种社会基础,以生生而不陈腐的现代形式,重构于当下,使得传统文化得以在目前的社会“活起来”。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