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萍】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 ——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4-01-26 20:02:36
标签:

从文化转向看《论语》的术语翻译

——以安乐哲译本为例

作者:许萍(曲阜师范大学东方语言与翻译学院)

来源:选自:《安乐哲比较哲学思想评论》,温海明 主编,董学美 寇哲明 编

 

经典是影响一个悠久文明走向的文本源头,它意味着重现思想与人生开端的溯源能力。20世纪的中国,崇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漠视甚至抛弃传统文化,致使儒学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度花果飘零。20世纪80年代以后,尤其进入21世纪后,儒学进入全球多元文化对话的机制,不再限于“本土之用”,同时承载着“全球之用”,儒学的国际化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由此,近年来关于“有全球意义的地方知识”和“局部知识的全球意义”的研究如火如荼。

 

《论语》是儒学经典,对其进行哲学研究、译介传播意义重大。其主要论题是人性、行为举止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一些谈话主题,如“道”、“天”、“仁”、“礼”、“信”、“义”等频频出现。要传播《论语》中的儒家文化,必须从这些术语入手,正确理解、翻译其中的文化内涵。

 

安乐哲1947年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著名海外汉学家,学术贡献主要包括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研究。他曾在加拿大、美国、中国(香港、台湾)、日本、英国五国学习、工作、生活。中西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培养了他跨文化的视野和“去中心主义”的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方法。带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安乐哲与罗思文翻译了《论语》,期望对《论语》蕴涵的儒家文化做出全新的诠释,以对西方哲学传统进行反思重构。这符合全球文化交流融合的时代要求,有助于儒家文化的传播。

 

1 文化转向与文化信息传递

 

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文化的交流、译介越来越重要,翻译的定义也应随之更新。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在《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中回忆: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仅在文学研究中占据很小的一角,而在新发展起来的文化研究中更是没有任何位置。当时解构主义大行其道,而翻译研究者们却还在谈论一些诸如“最可靠译本”,“准确”及“忠实”和“对等”这些语言与文学系统中的术语。翻译学好像是一门灰姑娘学科,毫不受重视。1990年,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正式提出“文化转向”,认为译学研究必须在深入文本的同时,注重研究文本的外部现实,即文本的“文化语域”。而在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的面貌焕然一新,范围得到了极大扩展。1992年,勒菲弗尔先后发表了《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翻译、改写与文学名声的操控》和《翻译文学》,由Routledge和MLA等著名出版社出版。翻译书籍十分畅销,翻译研究蓬勃发展。同时,“译者永远与文化脱不了干系,永远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而脱离文化研究的翻译理论研究不可能是全面可靠的翻译理论研究”。最后,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整个世界发展的时代大背景紧密相关。20世纪后期,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关注跨文化交流。因此,翻译研究向文化转向是自然和必然的。

 

文化转向中,文化信息传递是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它要求译语从文化的角度再现原语所要传达的意义,文化信息传递的研究是翻译的关键。翻译之所以难,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入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还有双文化乃至多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以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应按照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对两种文化进行互动和比较,实现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在最大程度上实现文化信息的传递。

 

2 《论语》的术语翻译

 

典籍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语,而且要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前提下寻求一种最佳的翻译方法。《论语》术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进入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通道,是译者对《论语》诠释向度和程度的重要标志。术语翻译要注意一致性,但不能一概而论,某些汉语多义词确实对应着几个意义不交叉重合的英语词汇,这样就要采用不同的英语词汇表达原意。接下来,笔者以安乐哲译本为例,以文化转向为视角,解析《论语》重要术语的翻译。

 

2.1道

 

据汉字构字法,“道”是会意字,由两部分组成:“辶”意为行走;“首”是指包括头发和眼睛在内的头部,也有最前方之意。在古代,“道”字又通常通“导”,“导”意为“领导”。因此,“道”字是一个具有动词性、过程性和动态性的词汇,引申意义是:传导、道路、方法、技术、办法,解释、说、道理。孔子认为,“道”最基本的含义是“为人之道”。实现“道”的过程,就是用源自某个文化先驱的特定方式去体验诠释和影响世界,并将这种处世之道发扬光大。安乐哲用“path”译具体的“道路”,用“way”译抽象的原则方法,以实现它们在文化内涵上的对等。接下来以《论语》中的实例加以说明。

 

(1)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译文:Exemplary persons concentrate their efforts on the root,for the root having taken hold,the way(dao道)will grow therefrom.

 

(2)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People who have chosen different ways(dao道)cannot make plans together.

 

《论语》中的“道”多是“人生之正道”、“治国之道”、“人的存在的理想大道”、“宇宙之道”以及“存在本身创生性-规范性(generative-normative)的方式(模式、途径、路线)”。如此大道通向的是一种从容中道的境界,一种身心安宁、平静无纷扰的状态。这种状态来自对求道或行道的深切体会,并且认识到求道或行道本身就具有中级和绝对的价值。所以,内涵如此丰富、境界如此之高的“道”译成意义面较宽且含有抽象意味的“way”不失为上佳译法。

 

2.2天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单音词“天”有三个意义:一是自然之天,一是主宰或命运之天,一是义礼之天。三个意义的例句依次如下:

 

(3)巍巍乎唯天为大。

 

译文:Only tian(天)is truly great.

 

(4)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译本:A person who offends against tian(天)has nowhere else to pray.

 

(5)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译文:I don't hold any ill will against tian(天)nor blame other people.I study what is near at hand and aspire to what is lofty.It is only tian who appreciates me!

 

可以体会到,《论语》中的“天”是“天地万物”及其形成的整体文化,它发生、流转,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替代的元素。“Nature”是自然之天,内涵没有“天”丰富。“Heaven”源自耶稣基督意象,而《论语》中“天”并没有这种宗教内涵。因此,“Nature”或“Heaven”不能准确译出“天”的文化内涵。为尊重中国文化的本来面目,尊重多元文化的主体性,安乐哲采用“异化”译法,把“天”音译为“tian”。

 

2.3仁

 

“仁”字由“人”和“二”合成。这种语源分析可以印证孔子的观点:一个人不可能自我为人。从出生开始,人就不断地被社会化,在礼仪角色和社会关系中获得感性的、美学的、道德的和宗教的意识,体现出一种淡定平和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从容不迫的气度,逐渐变成一个完整的人,并成为公认的典范。因此,安乐哲将“仁”译为“authoritative conduct”、“authoritative person”或“to act authoritatively”。

 

(6)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Authoritative persons are content in being authoritative;wise persons(zhi知)flourish in it.

 

脱离《论语》的文化背景,“仁”可以译成“benevolence”、“virtue”、“humanity”、“goodness”或“kindness”等。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要落实到爱人上,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来实现。“仁”字丰厚的文化内涵——淡定平和的心态、海纳百川的胸怀和从容不迫的气度,只有采用内涵覆盖面广的词汇才能表达出来。

 

2.4礼

 

“礼”最初的意义就是将牺牲放在神坛上祭祀神灵。后来,“礼”被赋予了种种隐喻的色彩,礼仪的范围随之扩大。孔子思想的特征便是使用“礼”的语言和意象作为媒介,在礼仪活动中谈论道德习俗的整体,或者更确切地说,在礼仪活动中谈论社会的真正传统与合理习俗的整体。这就为社会成员在交往中设立了习俗的、制度的和价值观的礼仪规范。要融入一个社会,就要遵守它的礼仪规范。因此,安乐哲将“礼”译为“observing ritual propriety”。

 

(7)能以礼让为国,于从政乎何有?

 

译文:If rulers are able to effect order in the state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of observing ritual propriety(li礼)and deferring to others,what more is needed?

 

2.5义

 

《礼记·中庸》有:仁者人也,义者宜也。这是在早期文献中直接的训释。在同期及以前的文献中的义字,汉代及以后的注家也多采用此说。请看译例:

 

(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Exemplary persons understand what is appropriate(yi义);petty persons understand what is of personal advantage.

 

《论语》中,“义”正是遵循自己的角色和礼仪制度行事,把握好分寸,做到合宜、合理。安乐哲用“appropriate”翻译“义”,正好体现了儒家文化中“义”的内涵,同时既包含了美学的、道德的纬度,又包含了社会的和宗教的意蕴。

 

2.6知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说文解字》有:知也,从口从矢。“口”代表是语言交流活动,抽象为交流、沟通。“矢”有投掷和方向的含义。合起来,“知”可以解释为在一定方向上借助交流和沟通实现的“无蔽”。“知”涉及事物之间的认识联系,并包含方向性的含义。“知”是一个事实过程,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过程。“知”,也通“智”。因此,“知”的义项有:知道、智慧、知识、获知。相应地,“知”可译为“to know”、“wise”或“wisdom”、“knowledge”、“to realize”。请看以下例句:

 

(9)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The master said,“Zilu,Shall I teach you what wisdom(zhi知)means?”To know(zhi知)what you know and know what you do not know——this then is wisdom.

 

(10)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译文:The wise(zhi知)enjoy water;those authoritative in their conduct enjoy mountains.

 

(11)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The master said,“I am not the kind of people who has gained knowledge(zhi知)through some natural propensity for it.Rather,loving antiquity,I am earnest in seeking it out.”

 

(12)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译文:When persons come to a realization(zhi知)but are not authoritative enough to sustain its implementation,even though they had it,they are sure to lose it.

 

2.7德

 

在《论语》中,“德”字除了表示道德“virtue”之外,还有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变得卓尔不凡的内涵,因此,安乐哲将其译为“virtue”或“excellence”。

 

(13)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Master Zeng said,“Be circumspect in funerary services and continue sacrifices to the distant ancestors,and the virtues(de德)of the common people will thrive.”

 

(14)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译文:The master said,“Governing with excellence(de德)can be compared to being the North Star;the North Star dwells in its place,and the multitude of stars pay it tribute.”

 

2.8善

 

《说文解字》有:善,吉祥。字形采用“誩、羊”会义。“善”与“義”(义)、“美”同义。因此,“善”字除了最重要的义项善于、值得、有效的、有用的,还引申为“好”。根据具体语境,安乐哲将“善”译为“good”、“adept”、“felicitous”、“efficacious”、“ability”等。

 

(15)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译文:Yen Pingzhong is very good(shan善)in his relations with others:even with old friends he treats them with respect.

 

(16)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勿自辱焉。

 

译文:Do your utmost to exhort them,and lead them adeptly(shan善)along the way.

 

(17)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译文:The Master said of the shao music that it is both superbly beautiful and superbly felicitous(shan善).

 

(18)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译文:On seeing ability(shan善),I go after it as though I cannot catch up to it.On seeing a lack of ability,I recoil from it as though testing boiling water.

 

2.9命

 

唐君毅先生认为“命”存在于天和人的相互关系中,即在它们的相互影响和反应中,它们相互的给与取中。在西方,fate喻指一种人类无法抗拒的超验力量。因此,安乐哲将“命”译为lot(命运、遭际)或circumstance(环境),如:

 

(19)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译文:Zigong is not content with his lot(ming命),and has taken to hoarding and speculating.But in his ventures he is regularly on the mark.

 

(20)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译文:The Master only rarely spoke about personal advantage,the propensity of circumstances(ming命),or authoritative conduct.

 

2.10孝

 

“孝”常被译为filial piety,而piety通常指对上帝的绝对顺从。儒家文化中“孝”更多是一种家庭伦理观念,如《论语·为政》中孔子认为“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但“孝”并非屈服于父系专制并盲目顺从,子女可以向父母谏诤。《论语·里仁》讲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从更广阔的层面来讲,“孝”是对以往智慧传统及其提供者的尊重。因此,安乐哲将“孝”译为filial conduct或filial responsibility。

 

2.11君子

 

汉语中的“君子”重在德性之真,有一定的人格内涵,又非一般知识分子所能企合。因此,君子指在人格、品性上较完美的人,可成为普通人学习的榜样。又有,在《论语》成书之时及稍后的时代,女子也被称作“君子”,所以不能将其译为“gentleman”,而要译为“exemplary person”。

 

2.12子

 

《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子”,安乐哲将其译为“Master”。春秋后期,“子”为专对“大夫”的尊称,由“夫子”而直接称“子”。孔子做过鲁国卿大夫,被弟子尊称为“夫子”或“子”。后来,弟子都尊称老师为“子”。后来由儒、墨始,凡著书立说授徒的,一律称“子”,“诸子百家”就是这样来的。《论语》中的重要术语还有“和”(harmony)、“心”(feelings或heart-and-mind)、“忠”(doing one's utmost)、“恕”(putting oneself in the other's place)、“学”(learning or studying)、“思”(reflecting)、“大人”(persons in high situation)、“善人”(truly adept persons)、“成人”(consummate persons)、“小人”(petty persons)、“士”(scholar-apprentice)、“圣人”(sage)等。总言之,《论语》安乐哲译本的术语翻译采用异化(foreignization)策略,附以汉语拼音和汉字,既保留了原文的风貌,又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这有助于读者理解、把握儒家经典的文化内涵,并以最鲜明的方式标记了儒学术语,从最大程度上尊重了中国文化。

 

3 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呈多极化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一席。安乐哲的《论语》译本是一个基于多元化理论基础上的文化翻译典范。通过分析术语翻译,笔者发现对典籍进行综合分析、全面驾驭其文化内涵绝非易事。这就要求译者必须肯下博览群书之苦功,肯用字斟句酌之苦心。只有这样,中国典籍中的文化信息才能最大程度地得到传递,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得以弘扬。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