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鹏】会搞钱的深圳人,原来比谁都更喜欢读书 ——弘毅投资公司围炉夜话小记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4-01-31 19:19:00
标签:

会搞钱的深圳人,原来比谁都更喜欢读书

——弘毅投资公司围炉夜话小记

作者:许鹏

来源:“龙门村人”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腊月初七日庚辰

          耶稣2024年1月17日

 

近日应邀考察广东省陆河县人文历史,需到深圳图书馆查阅资料,故访深并得以拜访许石林先生。1月15晚,弘毅投资董事长、CEO等三十位高管在深圳二十四史书院举行“围炉夜话”,许老师应邀讲解二十四史之食货志阅读。许老师邀请我也参加,于是得以躬逢其盛。

 

深圳的冬天真是舒适!入夜晴空无云,星光点点;园中山色黛墨、花风竹影;户外炉火通红,果肴精洁;俊杰环列,藉卉品茗,谈文论史,某厕身其间,恍惚间如穿越时空,如登滕王之阁、如入桃李芳园,琼宴羽觞,令人陶醉。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许石林先生说,煌煌二十四史,无过“义利”二字,弘毅公司作为实力雄厚的著名投资企业能够给高层组织一场探讨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动,在当今经济风云瞬息变化的形势下,可谓远见卓识,“善于见机”。许先生引用春秋为越国献富强计策的计然的话:“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财币欲其行如流水”。这就是导人以义,而利必随之。学习研究古代历史,可以知晓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变迁中的关键因素,“君子见机而作”,所谓的“机”,它可以是玄机之义,也是机遇、机会。一个人或一家企业能意识到“机”,抓住和利用“机”,便可避害趋利,获得长远的发展,省却许多弯路。弘毅投资名字来自曾子:“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围炉夜话,以探讨二十四史为主题,正见该公司志向远大,各位精英抱负不小。

 

许石林先生说,二十四史是中华几千年历史文明的记载,卷帙浩繁,总计有4000万字。千百年来,中国形成了一套规则,就是后代执政者要为前朝编纂其历史,一则表示继承者的正统、合法地位,一则要总结其兴亡的经验教训,以供朝廷、士大夫借鉴。目前学界习称的二十四史是指自《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历代史书,也被称为正史。国民政府曾组织编纂清朝的历史,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尚未完成、不完善,故称为《清史稿》,是不列入二十四史的。盛世修史,进入21世纪,国家启动了新修清史的重大社科项目工程,专门成立了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由学识宏富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戴逸先生主持工作,如今已是98岁高龄了。

 

“等《清史》编纂完成、出版,我们将拥有纪录中国整个古代历史的‘二十五史’。二十四史的编纂者当然都已作古,我们不得而见。但今天在座的许鹏研究员,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是《清史》编纂者之一,负责其中的《地理志》陕西省部分的撰写。古代参与编修史书者都是进士出身,皇帝钦点,称作翰林院编修,所以我们经常称许鹏为‘许翰林’。今天这样的盛会和机缘,值得记录在二十四史书院的日志中,以后可以给来此的人讲,二十五史的编纂者曾经到此。”许石林先生一向热心于奖掖提携后辈,向大家郑重介绍了顺路参加活动的我。

 

二十四史如此博大精深,所记载的人物、事件复杂多绪,即使是专门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能够通读一遍的也是屈指可数,据说吕思勉、张舜徽等先生是读完了的。对普通人而言,因为时间、精力有限,加之一般人难以顺畅阅读文言文,更不可能将全部二十四史读一遍。

 

面对二十四史的书山文海,普通读者是否有捷径可走,在万山群壑中寻获金石,于沧海汪洋中撷取珍珠?有的!许石林先生为大家分享了一个宝贵的读史秘方:可以先将各部史书中的《平准书》《食货志》一类的篇章认真通读一遍。他解释说,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洪范》是《尚书》的一篇,《尚书》记载了上古既商周时期圣贤君王的言论,是我国的经典,从中可知自古圣贤非常重视发展经济、百姓治生,国家财富积累、人民物质富足,一个王朝才称得上强盛。因此,古人特别尊崇有经营能力者,比如作为孔子弟子“七十二贤”的子贡,富可敌国,所到之处常与国君分庭抗礼。

 

 

 

许石林先生指出,读某朝代的《食货志》即可全面窥见一个王朝各个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执政者的应对思想,朝廷政策的调整,因此而引起的社会转型、风气之变等,从而概见一代之政治得失、国家兴衰。他举《史记·平准书》记载的汉朝立国之初经济的凋敝,皇帝以黄老之无为思想治国理政,至汉景帝时国家之富庶,以及汉武帝开疆拓土与劳费民力等为例,说明通过阅读《平准书》对于汉代历史发展脉络的把握,并且启发大家,总结历史得失,便是明晓其“机”;知历史之“机”,则更可帮助我们把握今日经济社会发展之“机”,借机使力,迎风而上,从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特别对于专业从事投资理财者,更宜关注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一类的内容。

 

有人问,现在我国的考古事业发展飞快,常有惊人的重大发现,比如三星堆的发现,是不是可以根据这些考古成果推翻史书的一些记载呢?许石林先生说,考古成果固然值得重视,当然可以补充传统历史文献记载之阙讹,但不是所有的历史都应被质疑,仅考一点新发现就篡改史册。三星堆的出土器物虽然数量巨多、器型奇特,但在史册中没有留下任何记载,说明它没有对古代历史产生实质性作用和丝毫影响,所以这些发现甚至都不能称得上为“文物”,文物即反映文明、承载文化信息的历史实物,而它本身解读不出来任何文化涵义,目前对三星堆出土的东西还都出在各种猜测当中,基本上可称为出土器物,还不能称为文物。因此,不能毫无根据、夸大其词地四处声张改变了历史、推翻了史书记载云云。

 

许石林先生说,非专业研究者读史书当“不求甚解”,切不可钻牛角尖,抱残碎而弃大端。“不求甚解”出自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此文之意在表明自己不为荣利所牵挂,读书为文全在修养身心,更不必记诵章句以应付考试之类,不然,若是全不用心理解,怎么能“每有会意”,甚至高兴得忘了吃饭。我们读史时不能总是怀疑古人,用一些今人的思想观点苛求古人,或者用某些毫无根据、道理的虚言传说否定历史记载。先贤编纂史书,是用以褒善抑恶、教化世人的,于史实有所裁取。非专业研究的学者,应该求其大要,忽略其小异,不能去作考证,否则就走向邪道,不得其正,读多少史书也是没用。

 

读史要得其正,正就是道义,是古人认可、执守的千古不变之伦常纲纪。许石林先生讲解说,北京故宫乾清宫正中悬挂有一块匾,上书“正大光明”,每年的冬至日,太阳最南,日光照入乾清宫的地砖(因工艺精良,地砖平整如镜,又称金砖)上,恰好反射至正大光明匾上,匾下的五条金龙被照耀得金光灿灿。因为每年只有冬至这一日有此奇特景况,故引得观众摩肩擦踵来看。虽然一年中只有这么一次,“正大光明”四字闪闪发亮,给人以正气,但人们相信这光明是存在的,是宝贵的,不容抹杀,就像王阳明先生所说“我心光明”。这就好比人的一生必然会犯错、走偏,但知错便改、及时纠偏就正,因为错是不正,要不断地反省改过,使自己归于正。故孔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所以说,过错难免,不正反而是常态,但我们永远要“求正”。

 

 

 

二十四史书院一角。

 

有人请教,至清末近代,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及至今日,我国在许多领域还在模仿、追赶西方发达国家,历史能否提供赶超的经验和途径?许石林老师答曰,中华文化以阙为常,阙即缺,戒满戒盈,故能兼容并蓄,吸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最终达到如积薪而后来者居上。比如中国的乐器,凡是名为单字者,绝大多数是我们的传统乐器;名为双字者,多是外族传入的。中国乐器中最有名的是唢呐,唢呐一名本是意大利语,后随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即今天中亚和新疆一带,那里有个叫龟兹的小国,现在读史书时读作qíu’cí,唐朝时有龟兹乐,但我们陕西关中仍读作guī’zī。自西方传入的唢呐,不仅成为我们的重要乐器,而且中国人的演奏水平世界无匹敌。

 

许石林先生说,综观二十四史,华夏民族从来都是守阙,虚怀若谷,海纳百川,不断融汇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一次次站立在世界文明之巅,未曾断绝。近代中国错过了工业革命,落后于西方,意识到这一阙失,于是改革开放,奋起直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相信只要秉持儒家先贤倡导的士子“弘毅”之精神,怀阙思善,见贤思齐,努力拼搏,中华民族必然实现伟大复兴。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