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译夫】文物里的周公:为什么他是孔子最推崇的古圣人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2-03 00:17:38
标签:

文物里的周公:为什么他是孔子最推崇的古圣人

作者:董译夫

来源:文博时空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腊月十八日辛卯

          耶稣2024年1月28日

 

 

 

汉代著名大学者贾谊在《新书·礼容语下》中曾说:“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近代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说:“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大有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又被尊为“元圣”,其功绩被《尚书大传》(《尚书》的解释性著作)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商,三年践奄,四年建侯于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因此,我们不仅可以称他为周之战神、克商先锋,还可以称其为周王朝政治制度的总设计师!

 

 

 

周公旦

 

周公(生卒年不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不仅是西周开国元勋,还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采邑(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在周,故称周公。

 

 

 

西周王年表

 

01救乱克商

 

《史记·鲁周公》记载,周文王在世时,周公非常孝顺,忠厚仁爱;到武王姬发即位时,周公经常佐助辅弼,处理很多政务,由此可见周公是周朝文、武二王最为得力的助手。

 

 

 

周文王姬昌

 

周文王姬昌少时参加农牧,关心民间疾苦。任西伯后,礼贤下士。但因崇侯虎向纣王进谗言,被商王约囚于羑里(今河南汤阴),因重赂得免。在任五十年间,积善累德,教化推行于南国。晚年,东进翦商,先后攻灭黎(今山西长治)、邗(今河南沁阳)、崇(今河南嵩县)等国,翦除商的羽翼,建立新的前进基地——丰邑(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武王灭商打下基础。后卒于程(今陕西咸阳),葬于毕(今陕西咸阳),享年 97 岁。

 

武王即位之后,日夜忧虑灭商之事。《大开武解》曾记载:周武王即位后的第一年,二月的某一天,在丰京(丰京亦称丰邑,周文王伐崇侯虎后自岐迁此,“丰”亦作“酆”,与镐京同为西周国都。)曾有秘密谈话。那么同周武王秘密谈话者是谁呢?下一句给出了答案:“访于周公旦”。周武王秘会周公旦,问:“我祷告今年秋天有所收获,如果没能实现怎么办?”周公回答到:“这需要天道地德使然。敬畏恭顺在于我们姬周,能否实现在于天命。因此,君王只需要敬天畏命即可。”

 

 

 

周武王姬发

 

“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约公元前 1046 年,武王联合庸、蜀、羌、髳卢、彭、濮等部族,讨伐暴君纣王统治下的商朝,是为“牧野之战”。纣王发兵抵挡,结果纣军掉转矛头,往回冲杀,纣军溃败。纣王登上鹿台,自焚而死。

 

 

 

西周 利簋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为商周断代提供了年代依据,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西周 天亡簋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天亡簋记录了周武王姬发在伐纣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祭奠多亏祖先和父亲文王的保佑,才得以伐纣成功,确立周朝的统治地位。作器者“天亡”襄助武王举行仪式,祭祀典礼之后,武王举行盛大的宴享,天亡受赏赐,铸造这件簋来铭记荣宠。天亡是谁?学者多有推测,有泰颠、史佚、太公望多种解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冯时先生认为天亡为文王之子。

 

 

 

西周 义尊 现藏山西省青铜博物馆

 

义尊的器内底部共铸有铭文 21 字,以及一个“丙”字族徽。铭文内容为:唯十又三月丁亥,武王赐义贝三十朋,用作父乙宝尊彝。意思是说,在丁亥这一天,周武王赏赐给一个叫义的人三十朋贝,在当时来说真可谓是一大笔钱,义做了这件青铜器来纪念。

 

周文王去世后,武王以姜子牙为国师,以周公旦为辅相,周公旦相当于是周国的二把手。武王无论是军国大事还是疑难小事都会和周公旦一起商讨。周公旦对武王的帮助一方面体现在具体的治国方略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理论和道义的支撑上,正是周公旦的支持奠定了武王伐纣的信心和决心。这就是为什么,担任“冢宰”的不是别人,而是他周公旦!

 

02 分陕而治

 

周从先祖亶父时就居住于岐邑(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文王将都城从岐邑迁至丰(今陕西鄠邑区),周武王时又迁都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就当时的地理范围看,镐京的位置明显偏西,因为再往西基本就是戎族(当时西部的少数民族),战争和动乱的威胁较大,后来西周的灭亡也证实了这一点。

 

为了更好的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周公旦和召公奭二人决定分陕而治。分陕的具体位置,在史籍《水经注》中记载为以陕城(陕陌)为界,而在史籍《括地志》中则记载为以陕塬为界。大家可千万不要看见陕字就以为是陕西,这里的陕城其实是河南省的三门峡地区。

 

 

 

分陕石柱

 

当年周召二公商定,凿了一根高三米五的石柱栽于分界之处,即“立柱为界”,“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

 

石柱原立于陕塬(今河南陕州区张汴塬),后移至陕州北城墙上,唐朝时有人作铭于上,谓“周召分陕所立界石”,铭文今已不存。现藏三门峡博物馆。

 

分陕而治可以说是西周初期最英明的政治决策,这样周公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防备殷商遗民的反叛,稳定东部新发展的领地;而召公可以进一步开发黄河中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建立巩固的经济后方,为周王朝进一步开拓疆土解除后顾之忧。当年镐京残破之后,周平王东迁洛邑,继续周王朝的统治,应该感谢当年的这一决策。

 

 

 

西周 堇鼎 现藏首都博物馆

 

西周堇鼎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自 1974 年出土后,西周堇鼎便一直珍藏在首都博物馆。被誉为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鼎腹内壁铸有铭文 4 行 26 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证实了文献中关于召公奭以其长子就封于燕,而自己留在宗周辅弼王室的记载,填补了文献史料对西周燕国记载的不足,进一步证实了北京琉璃河地区即当时古燕国的始封地。

 

03 三监之乱 克殷践奄

 

灭商之后,武王听取周公意见,采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封纣子武庚为殷侯,留守商都,借以管理商人,同时由武王的弟弟管叔(姓姬,名鲜)、蔡叔(姓姬,名度)、霍叔(姓姬,名处)对其加以监督,史称 “三监”。

 

不久,武王去世,其子成王姬诵继位。此时成王年龄尚小,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死而背叛朝廷,“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即俗称的“周公摄政”。如果按照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这里摄政的应当是老三“管叔”,可是当了大“冢宰”的居然是他的四弟周公旦。管叔对此十分不满,便和蔡叔散布流言说“周公将不利于成王”。面对着没来由的诽谤,周公只能和其他三位顾命大臣解释说:“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只是为了完成稳定周朝之大业,我才这样做。”

 

 

 

周公辅佐周成王画像石

 

奄国(商末周初的一个小国,其国都为山东曲阜)君主蒲姑当时劝武庚说:“武王刚死,成王年幼,周公被天下人怀疑,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请举事!”于是武庚乘机与他们串通,并联合东夷中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叛乱反周,意图复国,局势变得十分危急。

 

紧要关头,“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大诰》,即战前总动员,周公以《大诰》平息了纷争、统一了思想,而后毅然率师东征。周公顺利地讨平了三监的叛乱, “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而后论功行赏,“封康叔于卫,封微子于宋,以奉殷祀。”周公东征时,康叔随行,荣立战功。平叛后,周公命令康叔留守殷都,封为卫国诸侯。周公担心康叔年少,缺乏政治经验,不能治理好殷畿旧壤,还告以治国之道,即著名的《康诰》。后面的微子则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纣王帝辛的长兄,他还是宋国的开国始祖。

 

 

 

周公东征方鼎,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周公东征方鼎,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铭曰:“隹周公邘征伐东夷、丰白、薄古。公归荐邘周庙。戊辰饮秦饮,公赏贝百朋,用乍尊彝。”记述了周公东征征服东土四国,获胜回归后在周庙进行祭祀活动。

 

 

 

周公东征方鼎铭文

 

 


 

康侯斧和康侯爵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周公讨平管蔡之后,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国等五十多个国家,从此周的势力延伸到海边,成为东至海,南至淮河流域,北至辽东的泱泱大国。

 

 

 

西周诸侯国分布,摄于河南省博物院

 

在东征之战中,有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伯禽(生卒年不详),姓姬,名禽,伯是其排行,尊称禽父,他是周朝鲁国第一任国君,又称“鲁公”。当时周公旦受封鲁国,但在镐京辅佐周成王,故派伯禽代其受封鲁国。

 

“三监之乱”爆发时,当时的淮夷、徐戎等东夷国也闻风兴兵作乱,前来攻打鲁国。伯禽率军到达费邑(《史记》误作肸邑)抵御叛军,并亲自写作《费誓》以严明军纪,命令军队“陈尔甲胄,无敢不善。无敢伤牿”,即准备好盔甲,不准马虎,不准损坏牛栏马厩。严肃的军纪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最终“遂平徐戎,定鲁”。

 

伯禽留下了一件“禽簋”,铭文记述了周成王伐奄侯之事,簋内有铭文 23 字:“王伐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铭文意为:“成王征讨奄侯之前,周公旦训导其子大祝(古代官名,西周始置)伯禽,伯禽以脤器致祭(古代出兵祭社,其名为宜。祭毕,以社肉颁赐众人,谓之受脤。脤器用来盛社肉),成王赏赐大祝伯禽金百寽(古代重量单位),禽用作宝彝以资纪念,与此同时告慰祖先。”

 

 


 

西周 “禽”青铜簋与铭文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山东曲阜的周公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鲁哀公十六年(前 479 年),周成王封周公旦长子伯禽于鲁,建都于此。到鲁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 249 年)鲁亡于楚,历时 900 余年。周公庙即“鲁太庙”,是鲁国的祖庙。周公庙即“鲁太庙”,是鲁国的祖庙。始建于鲁立国之初。鲁国被楚灭亡后,太庙也随之被毁。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追封周公为“文宪王”,并且在鲁太庙的旧址上复建周公庙。历经后世各朝的六次修建,形成现在的规模。

 

04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最早出自《左传》信公二十四年富辰所言:“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此处的“二叔”,史学界与经学界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分封制是周公旦高举的政治旗帜。

 

 

 

西周分封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动乱过后,周公旦深刻意识到,武庚和奄国、淮夷的叛乱,表明重要地区不能再用旧的氏族首领,必须分封周族中最可信赖的成员到国都的周边拱卫王都。他先后建置 71 个封国,把武王 15 个兄弟和 16 个功臣,封到封国去做诸侯,以作为捍卫王室的屏藩。借此,周人的政治版图也得以不断扩大。可以说,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成为周王朝的立国制度核心。

 

周公旦封小弟康叔为卫君,令其驻守故商墟,以管理那里的商朝遗民。康叔封地不仅面积大,而且统有八师兵力,以防止殷民的再度反抗。召公奭被封到燕地,召公长子在平叛之后才就封,建都于蓟(今北京一带)。燕是周王朝东北方的屏障,它的设立可以切断殷商旧族和他的北方同姓孤竹国的联系。

 

除去上述国家之外,周公还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国和异姓国,为周王朝的稳固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匽侯”青铜盂与铭文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件器物是匽侯制作的用来盛饭食的青铜盂。器通体以云雷纹为地,腹部饰回首龙纹,圈足饰鸟纹。匽侯盂内壁有 5 字铭文“匽侯作馈盂”。匽就是“燕”字,燕国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北京市房山县琉璃河有燕国古城址和古墓葬,并出土了不少有“匽侯”铭文的青铜器,证明燕国的政治中心就在北京一带。这件匽侯盂在辽宁出土,说明西周初年辽宁一带是在燕国的封地之内。

 

 


 

“宜侯夨”青铜簋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此簋鸟身兽首半环形,簋附四耳,圈足较高,腹部饰一周浮雕涡纹和夔纹,圈足饰凤鸟纹。此类高圈足浅腹四耳簋流行于西周早期。簋内底铸有铭文 12 行 126 字,记述周王查看武王、成王伐商的地图,以及东国的版图,王亲临宜祭,册封虞侯夨,将其迁徙至宜地为侯,并赏赐给夨土地、城邑、人口、香酒、美玉和弓箭等,宜侯夨赞颂天子美德。

 

宜侯夨簋内底铸有长篇铭文,记录了周王册封夨由虞地改封至宜地,并赐予相应的赏赐品。夨的身份也因此次改封之命,由虞候变为宜候。西周时期有关分封内容的有铭铜器数量不少,但多为传世品,均为证史之重器。宜侯夨簋所记载的分封内容,不见于传世文献记载,且是出土铜器,故十分珍贵。

 

05 营建成周

 

周武王灭商后,由于镐京偏西,不能控制殷商旧族广泛分布的东方地区,就提出过在天下的中心建都的设想。灭商后武王曾“具明不寝”(《逸周书·度邑解》),周公问其原因,武王说“我未定天保,何寝能欲”,意为我们住在天堂附近,没有确定天保,岂能安心睡觉?武王又说“我南望过于三途,北望过于有岳,鄙顾瞻过于河宛,瞻于伊洛。无远天室,其曰兹曰度邑。”以中国地图看,南望三涂,北望泰岳,回望黄河之地,当为洛阳。在何尊中,也有一句铭文可佐证:“佳武王既克邑商,则延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它向我们表明,武王定都要居于“中国”(即国家中央位置)。

 


 

何尊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 12 行、122 字铭文。铭文大意是,周成王(前 1042 年-前 1021 年)五年在四月丙戌日,对父亲周武王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周成王在京室对宗族小子何进行训诰,讲到何的先父公氏追随文王,文王受天命,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意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你们作为宗族小子,要效仿父辈为周朝效劳,完成使命。周成王在训诰完毕后,对何赏赐了30朋贝,何为纪念这一荣宠作此尊,用来祭祀他的父亲。铭文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义民”,是目前发现文物中关于“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周公旦平定叛乱以后,为了加强对东方的控制,正式建议周成王把国都迁到成周洛邑(今洛阳)。史书《尚书·召诰》记载:“惟太保先周公相宅”,即周公旦派召公到洛邑察看地形,规划建都的地址。规划完毕后“周公朝至于洛”视察新邑。修建都城之时,周公把在战争中俘获的大批商朝贵族即“殷顽民”迁居洛邑,派召公在洛邑驻兵八师,对他们加强监督。

 

西周共有两支军队,分别是“西六师”和“成周八师”。“西六师”驻在西部宗周附近,“成周八师”则驻在成周之郊。此处还需提及一下“殷八师”,“殷八师”其实就是“成周八师”,只是时间顺序有所差异,八师先戍守在殷,故叫“殷八师”,后又因长期戍守成周,故又叫“成周八师”。西六师和殷八师都是周朝的精锐之师,就像两个拳头,互为犄角,各自守卫着周朝的西方和东方。

 

 

 

禹青铜鼎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鼎腹内部铸铭文 20 行 208 字(含重文 3 字、合文 1 字),铭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追述了禹的显赫家世,称颂其先祖辅佐周王,建功立业,武公命禹继承祖考的官职,尽忠职守;后半部分叙述噩侯率南淮夷入侵,周王朝的西六师和殷八师作战不利,武公命禹出征,禹率家族武装克敌制胜,俘获鄂侯驭方,立下赫赫军功的禹铸此鼎赞颂武公的恩德。铭文内容表明西周晚期周王朝军事实力衰弱,而世家大族势力崛起并成为不可忽视的军事和政治力量。

 

 

 

“盠”青铜方彝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彝为盛酒器,流行于商代后期至西周早期,形制通常为纵短横长,有屋顶形盖,方腹或曲壁鼓腹,腹下为圈足。盠方彝造型典雅庄重,纹饰繁缛缜密,层次清晰,极具艺术感染力,是西周青铜艺术品中的成功之作。器内壁铸铭文 10 行 107 字,记述了周王册命作器者之事,文中提及西周职官中的“司徒”、“司马”、“司空”与军队编制中的“六师”、“八师”。

 

06 制礼作乐

 

在西周,礼乐是巩固典制、规范等级社会、以讽诵化成天下的利器。礼乐制对西周及中华后世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就是在周代逐渐成形的,奠定了我国“礼仪之邦”的根基。自此华夏文明被打上了“礼乐”的烙印,文明程度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礼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古人早有考究,可从中看出中华文化的起源。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

 

“礼”强调的是“别”,即所谓“尊尊”;“乐”的作用是“和”,即所谓“亲亲”。有别有和,是巩固周人内部团结的两方面。礼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尊卑贵贱的区分,即宗法制,进一步讲是继承制的确立。乐所表现的精神就是“和谐”,天地和谐而万物化生。

 

其实,周公是孔子最推崇的古圣人。《论语》中记载孔子曾发出这样的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为我衰老得很厉害呀!我已经好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作为周公的粉丝,孔子也极力推崇周礼,孔子反复强调“礼、乐”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志在于“礼、乐”。孔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稳固,必合乎礼、正乎乐。

 

那么周公究竟在制礼作乐上有过什么贡献?请看后续文章。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