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我的读书观

栏目:散思随札
发布时间:2024-02-08 21:44:21
标签:
陈来

作者简介:陈来,男,西元一九五二年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温州。一九七六年中南矿冶学院(现名中南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一九八一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哲学硕士。一九八五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哲学博士。一九八六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一九九〇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国务院参事。著有《朱熹哲学研究》《宋明理学》《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现代儒家哲学研究》《孔夫子与现代世界》《近世东亚儒学研究》《仁学本体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儒学美德论》《儒家文化与民族复兴》等。

我的读书观

作者:陈来

来源:“人文日新陈来”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腊月廿一日甲午

          耶稣2024年1月31日

 

哲学家对读书的理解,往往不是关注读书的种类,或读书的方法,而是关注读书的意义。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读书的意义,不仅要从个体的知识需要来理解,更重要的,是把读书作为人类历史性活动的实践来理解,从人类文明传承发展的需要来理解。文字和书写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出现的标志,其重要性在于,从此人类的经验可以超越面对面的授受而广泛传递。于是,书成为记载人类经验的载体,阅读书写成为人类经验、知识和智慧得以超世代累计、传承、扩大的最重要的方式。“智山慧海传薪火”,知识与智慧的薪火相传,端赖于书的文字,于是读书成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中国古人早就重视读书的重要性。《论语》记载:“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孔子的弟子子路提出从政的人何必读书,立即遭到了孔子的严厉批评。孔子的一生既是教育者的一生,也是学习者的一生,读书的一生,“韦编三绝”,“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孔子热爱读书、勤奋读书的生动写照。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而在中国历史上,“儒”的最广义的所指,就是“读书人”。读书人在中国传统社会受到高度尊敬,是中华文明崇尚读书的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特色。

 

文化意味着人摆脱了生存对于物质的直接依赖性,也升华了生命对欲望的直接依赖性,而发展起丰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度。在中国的文化中,读书固然曾被一些人当做求取功名财富的阶梯,但应当看到,读书不仅用来满足人的工具性需要,在两千多年的文化陶养中,读书已经成为了多数读书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读书本身成为目的,成为享受。我想,中国文化史上津津乐道的孔子和他的学生颜回的“孔颜乐处”,恐怕指的就是读书之乐吧!颜回是孔子唯一认定“好学”的弟子,所以至少,读书是这种孔颜之“乐”的重要部分。在当代的读书者中,人文学者的读书,大概最近于以“无功利的”美学态度读书,也最接近以读书为乐的古风的。

 

现代社会的人读书无非是两种,读专业之书和读非专业之书。有一种说法,提倡“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以为,读非专业的书,大可好读书不求甚解;而读专业的书则切不可不求甚解。专业地读书必须细读、深读,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要“好学深思,心知其意”,才能提高专业研究的水平,这是很显然的。至于在专业地读书之外一般的读书,或读一般的书,读法自有不同;大体说来,不同的书要求不同的读法,而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没有固定模式。如果读中国文化的经典,这里我推荐宋代大儒朱子的读书诀:“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玩味,切己省察。”朱子在这里主要讲的是读经典之书的方法,也就是联系自己的实际,把读书作为修养自己心性的活动。这虽然是古代哲学家的读书观和读书法,但也值得我们今人加以思考。

 

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著

 

 

 

何炳棣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获英国史博士,长期在北美从事史学研究和教学。他是在西方中国学研究领域达到极高成就的华人学者。本书是他的学术自传,将其一生在国内、海外的每一阶段的学思历程都原原本本、坦诚无忌、不卑不亢地忆述出来,而且在叙述中不回避学术的重要争论,不时作自我检讨。全书叙述完整细致,从中可以看到作者在学术领域中表现出来的坚强的意志力,奋发的精神,和充满原创的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有不少其早年学习阶段的有用史料,如他在清华及西南联大时期的不少师友,其中凡一言足以启其终身深思,一行足以为后世所法的见闻,不拘长短,都一一被罗致在本书的“师友丛忆”章。本书确实是现代学术史及教育史方面具有参考价值的著作。

 

写于2011年4月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