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百淞作者简介:刘伟,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灵宝人,苏州大学中国哲学博士。从事儒家思想研究,习行儒学优秀传统,著有《儒学传统与文化综合创新》《天下归仁:方以智易学思想研究》等。 |
孔子学院也是“旅人”
作者:刘伟(哲学博士,现居南京)
原载:《侨报》2012年6月2日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孔子是全世界公认的思想家,由他开创的儒家思想对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生生之德”,强调宇宙生命的绵延承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类社会的和睦与稳定。孔子的社会理想固然远大,然而他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饱受列国权贵欺凌,招致山野隐士嘲讽,不得不以“旅人”的身份不遗余力地传播仁爱学说。自此以降,“旅人”成为圣贤的代称。正如前人所言,“孔孟一生皆旅人也”,旷野抒怀、邦国传道,无一不是为了仁爱。
孔子学院秉承孔子的仁爱学说,向各国汉语爱好者提供便捷优良的学习条件,架起友爱桥梁,加强沟通理解,推进互信合作,主动向全世界一切信奉仁爱精神的人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户。
但是,近期出现的“孔子学院事件”打破了平静,引发多方面猜测和评议。原委是:5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布公告,声称在该国持有J-1签证的孔子学院中国教师须在6月30日离境。这项公告引爆了舆情的火药桶。事态在变化,5月25日,美国官方宣布不再对正规大学内部设置的孔子学院作认证要求,不再硬性要求持有J-1签证的中国教师离开美国。于是,“孔子学院事件”以所谓“技术问题”为理由暂时告一段落。至于能否将其视为风光煞尾,当下还无法下定断语。
作为重要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一直肩负着海外汉语教学、介绍中国文化的重要职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各文明国家自觉意识到人文交流的重要性,纷纷派遣各种文化团体和个人向世人展示本国的文化。在这种大环境下,孔子学院应运而生。孔子并非拥有统治权的王者,一生德行可以对应于《周易》中的《贲卦》,洁白质朴,没有装饰,对于“人文”有着强烈的使命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关注全世界的福祉。这种社会理想建立在“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的理论基础上,由此推广到整个人类的幸福与自由。在处理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时,儒家信守“以天下为一家”(《礼记·礼运》)的最高原则,尊重不同群体、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差异,主张以包容的态度对待文明差异,求同存异,互惠共存。
现时代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将人类带到了“地球村”时代,“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如何赋予这个“人”更多的智慧和良知,需要“地球村”每一位成员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语言交流是第一步,也是筚路褴褛的创业之始。孔子及其后学极为重视语言学习,这一点充分体现在配备专职人员从事语言交流与学习,并设想将其纳入官制,以便协调管理,即所谓“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礼记·王制》)。中国古代人把那些具有语言天赋、能够在不同族群之间畅通交流的人称为“寄象之才”,典故就出在这里。
孔子学院为各国汉语学习者提供方便,其意义深远。不仅能够造就现今时代的“寄象之才”,更能推动睦邻友好,消除隔阂,增进信赖,为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贡献积极力量。声噪一时的“孔子学院事件”,不过是前进道路上的小困厄和小误会,并不能阻断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步伐。
孔子满怀救世之心,奔走列国,传播仁爱,形同“旅人”;孔子学院推动人文交流,放眼世界,遭遇刁难,也是“旅人”。这样的“旅人”是否值得尊敬?中国人对此有充足的信心。
(作者系儒学文化研究者)
来源:侨报2012年6月2日
http://epaper.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12-06/02/content_669491.htm
【上一篇】【齐义虎】关于孔子学院的几点感想
【下一篇】《儒生》“青年儒林”专栏征稿启事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