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阳】春耕园学校 ——学习往事

栏目:青春儒学
发布时间:2024-03-01 22:47:12
标签:

春耕园学校

——学习往事

作者:川阳

来源:“经义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正月二十日癸亥

          耶稣2024年2月29日

 

一、南靖求学

 

究竟是哪天来的,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印象中那时的天经常下雨,温度很高,应该是一个夏日,邵老师、王老师,我来福建跟你们学习了,那年还八岁不到,父母陪同我一起去的。

 

开始并不知道要去的地方是怎样的环境,只因为曾经听王老师讲历史课,非常喜欢,就决定要跟着过去学习,到了以后才发现,我们歇脚的地方竟然是在一座小山里边,闽南那块地方的地形很奇特,属于丘陵地带,众多的小山蜿蜒成片,草木葱茏,一望无际,后来老师给我们讲这里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格局,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想不到东南之地如此的不平坦,这哪里能和中原相比呢?

 

教室区和宿舍区相隔不过十步,那是一个小四合院式的建筑结构,坐北朝南,东西厢房作为两间教室使用,教室的北面便是寝室,男生在东北角,女生在西北角,寝室的中间夹着两室一厅,那便是正厅的位置了,邵老师和王老师平时在那办公学习。院落外边三面环山,呈半包围的形状,只有南面一带是空旷的,你如果站在最南的一端看向学堂,就会看到一幅有趣的景象,三面的山非常像一把巨大的太师椅,学堂就安稳地坐落在那椅子底座的土台上,从土台下来是一片宽广的场地,后来经过师生合力改造,变成了大家经常活动的操场。

 

我们日常在教室里读书学习,最早的一批同学基本都是跟着邵老师从明道国学幼儿园里走出来的。邵老师创立明道的时间很早,2001年在深圳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做起来的,后来搬去了庐江,在那里结识了王老师,而我也是在那认识邵老师的,说来因缘巧合,邵老师当时住在净居院的后院,平常同学们都不会去那里,有一回我因为数学试卷没做好,被老师处罚,晚上让我一个人到后院的一间屋子里去做题,有道题怎么都算不出来,邵老师看见了我,了解了一下情况,就教我怎么解题,当时心里觉得这位老师真好。虽然我不曾在明道学习过,凭借着这段缘分也十分有幸的最后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一开始人数不到十个,刚好形成一个班级,白天由王老师带着读背经典,教材有王财贵先生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系列中的《孝弟三百千》、《学庸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等,后期加入了《幼学琼林》。晚上老师会讲解中国历史,这是我当时最喜欢的一门课,在讲历史的过程中老师会根据特定的历史人物穿插他们的诗词文章,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背诵王勃的《滕王阁序》,因为那时候根本理解不了什么叫骈体文,四六对仗这一类文学上的专业知识,在经过反复背诵的练习,勉强能背过去。再后来还开了地理课,学的是这方面基础的知识,就这样不到十岁的我竟也能把初中才有的部分知识学会,现在回头再看也算是奇事一桩了。对小学生而言,识字量太少会影响到他去阅读书籍,那我们是怎么去识字的,我自认为对我帮助最大的是老师要求默写《千字文》,《千字文》里面没有重复的字,能完完整的默写下来就能掌握一千个字的书写,即使有不少字并不常用,但经受过这项训练以后,对于汉字形成的一种感觉就不一样,可以说这是一个由难到易的跨越,我全本抄写过二十遍,在假期里边,这为我以后识字奠定了很牢固的基础。

 

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出文化课相当地丰富,在文化课以外王老师非常重视的还有体育和劳动,跑步、俯卧撑、踢足球都是日常的训练活动,我属于体质偏弱的人,跑步永远都是跟不上的那个,因为肺活量太小了,耐力不足,但我还是会跑完圈数,俯卧撑当时一次性能做个一百两百,现在是不行了,踢球是一项群体活动,老师和我们分为两组,操场上竖起两根竹竿就是我们的球门,虽然简陋,可大家都踢得十分带劲,时不时的踢出一个大脚球,直接飞到了对面的球门。说起劳动,除了日常卫生的打扫,我们还有一起开荒种菜,有趣的是还干过“愚公移山”和“大禹治水”的事情,起因是夏天的时候一下雨山上就会排水下来,在没有疏导之前,水流乱冲乱撞,到下游就分散开了,然后我们就想着让它规整一点,从上游顺着流势开始挖沟,边挖边把石头和土填在外沿作为水堤,内沿的一面靠着山体,就这样一路挖了过去,挖到中间一截的时候,山体延伸出了一块小土包,挡住了直行的道路,我们当时就决定挖走这座土包,免得让这条水渠还得绕一道弯,当土包上的土被我们一筐又一筐地担走,才发现里边原来是一块石头,和山嵌在了一起,再想挖走是不可能的了,它的模样就像一个灵龟伸出了脑袋,后来就成了我们经常爬上去玩耍的地方。

 

教学上的事基本由王老师负责,生活方面邵老师费心很多,从一开始建设校舍,再到同学们的饮食起居,住的地方离县城还挺远的,隔三差五就要跑去买菜,经常早上四五点邵老师就开着车去往县城,有时还会带上一两位同学,但我却没有参与过。

 

总而言之,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独有山林的僻静,早晨红日东升,手捧书卷,读诵着经典,可以侧耳聆听圣贤的声音;夜晚明月西照,信步庭前,观望着四周,可以用心感受自然的妙趣。真是一处适合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但我们注定不会在这里待太久。

 

2007年的下半年,学堂组织了一次游学活动,邵老师、王老师和另两名老师带着我们七位同学乘坐火车来到了山东曲阜,在这里我们去了三孔,在孔庙中,我们这些同学拿着本子到东西两旁的庑殿里边抄写历代配祀孔庙的先贤们的牌位,其中有一些是《论语》当中夫子的弟子,还有一些人物都不太熟悉,我抄的速度比较慢,没能抄完,听那些速度快的同学说里边还有诸葛亮的牌位,我就觉得很奇怪,因为对诸葛亮的了解全都是来自《三国演义》里头的人物形象,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他明明很鄙视当时的一些腐儒,怎么会死后却被供奉到孔庙里边了。后来又去爬了泰山,我是第三位登顶的,下山后老师让我们写泰山游记,怎么憋也没憋出来。在邹城参访孟庙的时候栽在了里面的公厕,门关上后不知怎地就打不开,我在里面大声地哭喊,老师和同学去找来了工作人员,才把我解救出来。在苏州我们参观了留园,还有范文正公墓葬所在的天平山,原本还想去太湖大学堂拜访南怀瑾先生,有两位同学曾经参加过这里的夏令营,可惜门卫没让我们进去。

 

有了这趟曲阜的旅行,等到老师考虑迁校的时候,就选择了这洙泗之畔,孔孟之乡,在当地一位朋友的帮助下就谈了一所原来的小学,位置在孔林前面万古长春牌坊的旁边,前期有几位老师在这里请人对校舍进行了一番大改造,全部设施几乎都翻新了。

 

2009年4月15日,我们出发了,一辆大型校车加上一辆中型的金杯,拉着全体师生开离了居住两年的山中胜地,经历了一天一夜又一天,16日的晚上我们到了新校,这一天成为了学校的校庆日,春耕园学校正式成立了。

 

福建的岁月,是那样的活泼有趣,老师和同学一起读书一起劳动,我们上山运柴,烧火做饭,疏通沟渠,担土移山,仿佛生活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中,对我来说现在还是很值得怀念的一段童年往事。

 

二、幸遇经师

 

学校搬来以后,学员渐渐多了起来,课程也更丰富了些,除了经典诵读外,还有语文、数学、英语、书法、古琴等,我不是一个聪明人,语文和英语是最让我头疼的两门课,比背书还疼,因为语文经常要写作文,每次都会面对着本子发呆,不知道该从何下笔,而英语要背单词和默写,这对我一个只会说标准普通话的人来说无疑是十分为难的,所以在老师那的表现总不能让其满意,批评和处罚是免不了的,这又加深了我对这两门课的不喜欢,唯独数学比较有兴趣,或许是因为善于算数,在心算方面小有天赋,只不过后来也渐渐放弃了。

 

毕竟学校是以传统文化的学习为主业,邵校长一直在四处寻找明师,希望能有人引领我们扎实的学习经典,于是2010年的时候请来了一位研究文字学的教授,应该是在福建就已经相互认识的,他的教学理路以文字学为主,因为他认为经典都是用文字记载的,如果一个字的字义都没有弄明白,那一句话的意思也一定会被误解,所以想要读通经典,首先从每一个文字入手,弄清楚字义的来龙去脉,才不会读错经典,大家就都开始跟着他学习《说文解字》以及音韵学方面的内容,我们班年龄还小,听不懂这些属于大学里面才学的专业学术类的知识,就没有被安排听课。

 

这个模式大约持续了两学期,那位教授由于身体原因需要回家养病,文字学暂停了一段时间,在此期间校长结识到了济宁马培路先生,马先生曾闭门读书十年时间,没有做任何工作,真正地做到十年寒窗,校长先请马先生来讲了一堂课,听过之后对于儒学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相信经典即是应该这样去学习的。

 

马先生受到聘请来学校为学生讲解经典,我们有经学老师了,这天是2011年4月20日。

 

教材方面以朱子的《四书章句集注》为主,老师从《大学》开始讲起,因为这是一篇记述古人为学方法的内容,学过以后可以对儒学整体的概况有大致的了解,非常具有系统性,不同于《论语》、《孟子》一章章散落的文字之间缺少关联,所以先学《大学》引领同学入门,再往后才是《论语》、《孟子》、《中庸》。

 

记得我是从《论语》最后两章开始听的,那是2012年上学期,同时还有穿插着《孟子》,我对《孟子》的文本不太熟悉,因为以前读得少,不像论语读过上百遍,可以非常熟练地背诵,再加上对老师讲的义理没有概念,觉得像在听天书,枯燥乏味,经常听着听着就不自觉地点头,真的太困了,还是坐在第一排,和老师的讲桌之间只隔着一张桌子,那时也不知道尴尬,更为尴尬的应该还是老师,不仅仅我一个人这样子,很多同学都挺困的,但老师很有耐心,没有直接责备我们,而是循循善诱,后来的课上也多次说到当他看见同学们打瞌睡的时候,就去体会同学可能是晚上没休息好,所以精神不足,都不是故意去这样做的,慢慢地随着理解力的增强,也能听明白一句两句,我就没有在课上睡过觉了,这是碰到的第一个问题。

 

《孟子》讲完后学了《中庸》,《中庸》讲的都是些精妙的道理,难度较高,学的时候就排在了最后,当时对四书的体会其实不多,《论语》、《孟子》都没有完整的学过,然后就直接跨入五经的领域了。

 

首先是《诗经》,还好有点底子在,以前的时候背过一部分,可听课仍然没有进入状态,尤其是国风里面讲的男女之情的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特别深刻的理解,好在除了这些还有讲孝子养亲的,更贴近于自身。有一次课上老师讲到蓼莪那首诗,“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做总结的时候说道“趁现在父母还健在,不要给自己留下遗恨”的时候,情绪一下子控制不住了,潸然流涕,还没到下课时间,老师走出了课堂,所有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都非常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直到铃声响起,老师回来宣布下课,那是一段真挚的情感,深深的触动着每一位听众,足以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记。

 

再往后是《尚书》、《礼记》的学习,顺序上是按照《诗》、《书》、《礼》、《易》、《春秋》来学的,每部经都各自有侧重点,如庄子所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老师课上时常强调学经学要贯通五经,这也一直成为我们同学们在学校里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

 

2015年的上半年学校成立忠信班,征集学习相对不错的学生放在了一起,希望组建这个班级可以引领校内的学习风气,我有幸能被选中,第一学期只有七位同学,马先生做班主任,除了每天上午固定的经学课以外,其余时间基本都是自习,我读完了《史记》、《汉书》两部史书。然后就不得不面对那件曾经令我十分头疼的事情,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根据学习的内容里边找一段最有体悟的记录下来,称之为“每日一议”,初写的时候没什么想法,就是简单的记录一下老师课上怎么说的,用的是白话文,一段时间以后稍微有点条理了,能够写成一篇有头有尾的文章,看到有的同学在用文言文写,自己也想学,就矫揉造作的模仿起了之乎者也,后面变得逐渐浮夸,刻意雕琢文字,结果被老师训斥了一顿,说“学文而当知修己,若矜持於末节,则难入正大之域”,一针见血的点出问题,直接切中要害,学文的目的本是为了明道,如果偏离路线变成玩弄文字游戏,最终一定会因小失大,当下听了心里挺难受的,往后就放弃了重文的倾向,但不管怎么说,即便我曾经多么的厌烦,耗费了很多的时间,还是应当感谢这项任务,对我写作的训练带来了帮助。

 

忠信班曾经发生过一件很好笑的事情,从中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学习非常的笃信,因为老师在课上讲过古人行礼,走路都是方正的,遇到转弯的地方会走直角,不会为了方便而斜插过去,礼书上叫做“折旋中矩”,我们课下就想着来习这个礼,从那以后校园里就会看到一些不管到哪走路都是方方正正的同学,不用问都能知道那一定是忠信班的,开始几天还有些不能习惯,心里感到格格不入,走的时候也不自然,等到几周过去就变成了自然行为,但是放假回家后不能按照这个方式来做,回到学校又变得不习惯了,现在回看起来感觉上还是有点呆板,古人是在正式的礼仪场合中才会这样走路,平常生活中哪里是一板一眼,想来是我们理解偏了。

 

2017年经礼堂吴飞老师来校执教,讲授《仪礼郑注》、《易本义》、《春秋胡传集解》,至此五经学完。

 

八年时间,犹如一瞬,有幸遇到经师的引领,才能找到儒学的大门,至于大门里面的盛景,还需自己亲历一番,方知圣人之道的真实。

 

三、破茧欲出

 

2017、2018是我转型的两年,那时候突然感到迷茫,学习上毫无动力,偶然一次机会,周日在学校图书室看书,从书架上翻到了《近思录》,才打开书本我就被吸引住了,这本书是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讲论学问的言语,经过朱子选编后,给他的学生们阅读的,是理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我对里面讲述的修身养德的工夫深有共鸣,感觉这一切离自己是如此的近,只要想做就能做得到,甚至一度也有过圣人是自己可以做成的这种想法,十分激励着我,一遍读完后觉得不够,又读了一遍,总之被它数语惊醒以后,我做了一个决定,要把之前学过的经典自己从头仔细地研读一遍,计划都定好了,大概四年多的时间可以完成。

 

该读的书都确定了,怎么去读?是一个关键问题,于是《朱子读书法》出现了,方法一共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前四条是读书时当要注意的方面,后两条是学习以及平常所当持有的态度,我就按照上面教的开始读书,首先是《大学章句》,曾经学了之后只有个模糊的印象,缺乏整体的认识,其实序文当中第一句话就说明了这部书的特点,即“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这时候我才明白为学的始终在书里头都说得很详尽了,做着明明德的工夫,发扬于外就能有新民的事业,始于格物来认识万事万物的道理,终于平天下又能让万事万物各得其所,这就是大学之道。

 

经过这番学习上的调整,我又找到了希望,心渐渐安定下来了,但这还不够,因为书本的学习,仅能教会你知识和道理,却无法成为你实有的所得,要靠做事实践,从历练中得到,才能真正成就自己,就像陆游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正是在这方面有不足。

 

2018年学校准备举办十周年校庆活动,校长想着给我个锻炼的机会,在去年年底把这项工作交给我来策划了,由于没有经验,假期建了一个工作群,都是忠信班的同学,和他们简单地讨论了几个项目,希望大家可以参与进来,有校刊设计,还有回顾视频制作,舞台剧表演等等,需要的人手挺多,整个筹备时间大概有三个月多一点,非常紧张,所有的工作几乎都是从零开始,校刊需要征稿、编辑、排版、付印,回顾视频需要脚本策划、素材搜集、剪辑成片,舞台剧需要剧本编写、演员排练、道具制作,工作分配下去以后,各组的组长还会再选一些同学作为团队成员,技术都是大家现学的,同学们很努力,最后也做出了不错的成果,成品现在都保留了下来。而我作为总负责人却有点稀里糊涂的,很多问题没考虑到,反而在一些小事里边转来转去,校庆原本的设想是一次校园活动,后面演变成了对外开放的活动,邀请了嘉宾、过去的老同学还有当地的领导等等,要全方位的去考虑怎么协调好这一切,特别困难,最后还是在众位老师的帮助下才算完成。自此学校也更多的给出学生做事历练的机会。

 

下半年国庆期间,举办了第一届经学论坛,从各地来了很多先生,我们同学也上台参与发言,主题是《治经方法与心得》,我才刚刚找到方法没多久,经也没读多少,心里的底气并不充足,感觉就像在班门弄斧,但听了先生们的讲论,令我大开眼界,原来民间治学的人有这么多,他们都各有本职工作要做,并不是专职做学问的,这更让我感觉到他们的学问很实在,而为他们的学养所倾倒。晚上座谈交流的时候,席间有一个关于《孟子》养气的问题,问到我们的同学,一时间没有人能回答得了,事后感觉非常丢人,当下产生了一个想法,来年的论坛一定要雪耻。

 

11月的时候点校了一本书籍——《论孟精义》,起因是我们有一个读书小组,每周都会有两个小时的时间交流,但可供参考的书籍很少,学习《论语集注》的同时会看《论语或问》,而《或问》都是在解答朱子汇集各家注释的时候如何做取舍的,如果没有读过《论孟精义》就无法知道各家旧有的注释,这本书只有我校图书室的《朱子全书》中包含了一本,市面上又没有单行本可以购买,当时我就想把这本书整理出来,给以后学习的人提供一个方便。先到国学大师网去复制了繁体无标点的原文资料,接下来就给文字点出标点,好在有《朱子全书》本做为参照,工作进展也就比较迅速,然而《朱子全书》本里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在校对的过程中我又参照了明刻本的《国朝诸老先生论孟精义》以及四库全书中《论孟精义》的影印本,全书大概三十六万字,两周的时间点完,又用了一周时间调整排版和校对了两次,当时信心满满的觉得正确率应该达到99.99%了,就把完稿交给了学校,在学校的帮助下印刷了一批作为内部学习资料。这一次给我带来的收获不单是完成了一本书的点校,而是当我自发想要去完成一件事并且有一个明确目标的时候,就能全身心的投入进去,以最短的时间做完,效率也非常高,和被动要求下去做事时的状态明显是两样的。

 

计划赶不上变化,2019年做了实习老师,上半年在学校最大的男生班,下半年在经学部最小的班级,都是做班主任。

 

在此之前其实已经有出来代课的经历,带着德谦、含章、乐学三个班级学习《史记》,记得在德谦班上的第一堂课是《伯夷列传》,还没下课就学完了整篇内容,我紧张到后背的衣服都湿透了。

 

初次做班主任,没有课业上的安排,可是做班级管理一点都不轻松,男同学们的年龄都和我相仿,其中还有比我大一点的,现在让我来管理他们,没太大把握,所以我给自己的要求是在班级内建立规矩,让每位同学都能遵守,状态调整好了,心就不会用到别处去,学习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理想很好,现实操作起来首先需要自身端正,做好表率。

 

有一次处理学生使用电子产品的问题,由于事先没有和他商定好使用时间以及怎么保管,结果造成另一名同学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拿去使用,被我发现以后就收了上来,当下我认为是他自己没有保管好导致被同学拿去使用,决定将使用权收回,说话的时候语气有点重,他应该以为我是在责备他,同时觉得东西被人拿去用又和他没有关系,凭什么收回他的使用权,情绪一下子就非常激动,和我说要休学,这时候我无计可施了,只好去寻求校长的帮助,这才明白了子夏说的“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的意思,没有获得一定的信任之前,指出他人的问题容易被当成是在针对他,当然这次也有我没有考虑周全的因素在。往后在德谦班带同学学习《孟子》,本来是准备让我接着邓老师往后讲解的,开始尝试了一段时间,碰到《告子》章谈论一些人性的内容就有些不知所云,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讲,迫不得已还是改为了让同学们听原先老师讲课的音频文件,《学记》说“教然后知困”,自己读书的时候感觉不到,一旦教人才会发现各种困难,“知困,然后能自强”,是我往后都在努力的方向。

 

总之,换过一个身份,才会发现很多东西不是自己看到的那样,以前当学生的时候心里总觉得规章制度管得太宽,哪有这样的必要,等到做老师了,才能理解学校过去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坐井观天,目光一定会短浅。

 

以上是我感觉在学校中成长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往后的日子会有小型的波动,方向上是不会再发生大范围的巨变了。

 

四、学海无涯

 

从2007年到现在,一路学习的过程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恐怕写不完了,有的封藏在脑海的深处,有的随着时间流淌而消逝,起起落落,辗转反复,正是这些经历促进了我的成长。

 

有人可能会问这些年在学校学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不应当从外在的指标上来看,如果一定要用一个量化的标准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说学了几部经典,看了多少书籍,但这不是儒家教育的目的所在,我们的校名叫做春耕园,意思是学校教学如同农夫春天耕种,农夫春天耕种的时候,播下去什么样的种子,时节到来就一定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种一棵瓜苗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让它长出一棵好瓜么?浇水和施肥都是在种瓜过程中用到的一个手段,不可能到最后根据它吸收水分和养料的多少来判断这是不是好瓜,同理,读书学习对人而言也是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要修身成人,成己然后成物,德行的修养又如何能通过数据图表去展示出来?所以学到了什么这需要全方位的去做考量,最好是当面了解。

 

我觉得就我而言最重大的收获首先是立志,即有所选择,这份选择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圣贤,他们那一颗天下为公之心,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人格,强健有力的内在精神,带给我深深地触动,孔子一生希望复兴东周,重建王道,五十余岁开始在外奔波,十多年的时间走遍列国,谋求的是什么?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多么的朴实无华,却又艰难万千,大道不行,人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总该是有些思考的,这才教诲弟子,传述六经,今天我们同样遇到了未来将要何去何从的问题,难道不是该有所反思,放下傲慢与偏见,重新去正视这些经典,于情于理,子孙都该继承先祖的基业,更何况还是最好的智慧和经验。无论将来做什么事业,我都希望能把这份道义传递出去,影响周围的人。

 

其次学校的环境,对气质的涵养是极有帮助的,从前我是老师眼中调皮的孩子,喜欢嬉戏玩闹,现在变得比较沉稳,心气也更平易,我自己感觉是有相当大的进步的,当然还存在其它的问题,不够果敢,以后还需努力。

 

夫子十五志学,三十而立,人生也是十年一变,前二十年的路我已经走完了,不知道再过十年又会怎样。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还有很多的书等待着我去读,还有很多的事需要我去做,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最后感谢校长和我的父母,以及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位老师。

 

ps:本文完稿于两年半前,今日回看,心中仍有触动,作为自己学习路上的一段标志,今天发表出来。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