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华文化之智促文明交流互鉴
作者:张荣军 王红(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结合”的地方实践推动高端智库)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正月廿七日庚午
耶稣2024年3月7日
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在包容互鉴中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真挚呼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和时代大势,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愿望和现实需要,引发了国内外强烈的反响和共情共鸣。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当今社会,要高举文明之火,以更好的文明之光照亮前进道路,合力守护人类文明家园,在相互欣赏中彼此尊重,在取长补短中共同发展,不断汇聚“和合共生”的“公约数”,以中华文化之智促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孟子认为,天下万物没有相同的,它们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这是一种客观事实。世界各民族各国家因地理条件、人文条件、社会条件等不同,创造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文明,各民族各国家的文明各有千秋。文明多样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与前提,文明交流互鉴是世界文明繁荣发展的动力,倘若各民族各国家的文明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何来文明交流互鉴,何来文明万紫千红。各民族各国家都应该扎根于本土文明土壤,挖掘本土文化精髓,汲取营养,构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明。加强各民族各国家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不同文明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中相互促进、不断发展,共同推动世界文明繁荣发展。“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既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思想精髓,又反映了中国对文明多样性的主张,借古开今,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以及世界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贡献中国智慧。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文明的平等性也在于各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正如一幅画作,只有不同的色彩和构图相互融合,才能绘制出丰富多彩的画卷。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以精湛的农耕技术和哲学思想为基石,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西方的工业文明则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引领了世界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这些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现了不同民族的智慧和价值。无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抑或东方文明、西方文明,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价值,仅存疆域特点之别,并无高低优劣之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坚持文明平等是对文明中心论和文明优越论的超越,不同文明之间应秉持平等与谦逊,摒弃傲慢与偏见,推动交流对话,实现和谐共生、繁荣发展。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追溯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见证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各个流派在争鸣交锋中共生融合,中华文明在当时就已初现了万物包容的特征。盛唐时期,与外国的交流交往规模已经很可观,例如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就促进了文化的高度繁荣。明朝时期,郑和率领船队开启了规模庞大的海上之旅,许多外国文化思想、物品、技术等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推动了中外文明的广泛交流。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使得党带领人民走上了一条自信、自强、自觉的文化建设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文明兼收并蓄的文明特征,强调开放包容的文明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因容纳了千千万万条河流而得以宽广,中华文明因融合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而得以繁荣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因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襟变得丰富多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讲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懂得尊重他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不仅是人际交往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辩证智慧和相处之道。世界上没有统一标准的文明,也没有统一模式的发展道路,一种文明不应该用一把尺子来度量,也不应该将自己的标准强加给他者。“己所欲,施与人”,往往带来的不是成功的喜剧,而是“橘逾淮为枳”的悲剧。倡导尊重文明,首先就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认知文明的差异性;其次尊重文明生根发芽的土壤及其独特性,尊重文明创造者的思维方式和实践方式,尊重文明在过去、现在、未来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最后要深刻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世界文明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企图建立单一文明而一统天下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要克服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发展模式等差异带来的交流阻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承认文明差异性,尊重文明多样性,是中华文明的处世之道。
和合共生,天下一家。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讲求天下一家,“和合”文明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从不囿于一个地方。“和”指的是和谐、和平;“合”指的是融合、联合。“和合”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和谐。“和合”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神标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价值取向,是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支撑。《礼记》中讲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者为敬。”在面对不同文明的差异时,应互相尊重,促进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拓展人文交流合作,夯实和睦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把“和合”的传统理念付诸彼此相处之道。
取彼之长,补己之短。我们倡导文明交流互鉴,注重吸取他国优秀文明成果,补齐自身短板。追溯中华文明发展史,从丝绸之路的开通到今天的“一带一路”发展,从印度佛教的传入到今天的儒道佛会融,从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到今天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到今天的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无一不是中华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兼收并蓄的见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于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古希腊文明,还是现代的亚洲文明、欧洲文明等,均应保持学习借鉴的姿态,积极吸收其有益的成分,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推动各国文明协调发展,为世界文明勾勒出多元文明发展的光明景象。“取彼之长,补己之短”,进行文明交流互鉴,立足本国本民族实际情况,坚持择善而从、择需而从,避免莫衷一是、囫囵吞枣,用文化交流互鉴点亮人类文明之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思政专项“‘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22VSZ02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