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瑞平 梁珏 曹晓彬】耒水河畔的杜陵书院

栏目:庙堂道场
发布时间:2024-03-09 10:30:49
标签:

耒水河畔的杜陵书院

作者:梁瑞平 梁珏 曹晓彬

来源:《湖南日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四年岁次癸卯腊月廿三日丙申

          耶稣2024年2月2日

 

【简介】

 

杜陵书院位于耒阳市第一中学校内,现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衡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元907年,时任耒阳知县朱昂在县城北杜陵处建杜陵祠,创办杜陵书院。如今的杜工部祠及其周边文物保护区域占地面积约843平方米,建筑面积540平方米,展陈面积200余平方米。祠前有唐代爱国诗人杜甫墓及抗日名将薛岳将军所立杜公墓碑等文物,旁有杜甫陈列室。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拥有一座跨越千年历史的书院,无疑是值得骄傲的。就像岳麓书院之于长沙,石鼓书院之于衡阳——这书院,往往意味着文化根脉与自信,也是一种文旅资源和精神底蕴的加持。

 

在湘南耒阳,有一座名气不小的书院——杜陵书院。

 

这书院建于唐末,迄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这书院自带光环,因为它与诗圣杜甫有关;这书院生机勃勃,因为它早已因时而变,转身为一所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人才。

 

2023年12月底的一天,阳光正好。我们踏入耒阳市第一中学,慕名寻访一个诗人与一座书院、一座县城的故事。

 

 

 

杜陵书院近景,可见汉白玉刻碑、杜甫墓及柏树等。梁珏 

 

 

“一脉文明四地荣光弘纸都千年诗礼启智慧当仁不让;中天日月八方惠雨润华夏九畹芝兰兴民族舍我其谁”,走近濒临耒水的一中东大门,一副气势不凡的楹联映入眼帘。

 

进门直走,不多时即为一中老校门。穿过此校门直行大约百余米,左侧可见被四面仿古式墙体围住的杜陵书院,它与旁边或白色或淡粉色瓷砖装饰的现代建筑有着明显区别。

 

走进书院小小的四合院,迎面就是一尊杜甫铜塑像,只见杜甫微蹙双眉,双目遥望远方,恰与世人所熟知的杜甫形象相符。

 

继续往里走,便是杜甫墓。墓呈圆形,封土高约1.5米,底径4米,封土周围均用条石围砌。墓堆前墙嵌有宋代青石刻碑一块,上刻“唐工部杜公之墓”字样,右题款为“景定癸亥夏”(宋理宗年号)左题款为“县令王禾立石”。

 

907年(唐天佑四年),耒阳知县朱昂在县城北杜陵处建杜陵祠,创办杜陵书院。据记载,当时的书院为四合院封山式。书院正面是藏书楼,一层为砖券窑洞三孔,中辟小板,顶部为二层孔圣堂的月台。孔圣堂面宽五间,进深三椽,有大小房子十数间。新祠为四合院,正中明堂设杜甫木雕像。各种诗文碑刻横刊于石栏上。东西二廊有房屋十余间,供师生教学、祭祀与守墓人住用。

 

这位朱县令其人其事并不清楚,但相信他是诗圣杜甫的忠实“粉丝”。所以,他应是怀着悲悯与崇敬,在任上为137年前(即770年)发生在耒水畔一个悲剧故事的主角建祠,并以祠堂为基础建起了杜陵书院——这个举动,除了留下一段千古佳话,也把那段令人伤感的故事和他自己写进了历史。

 

诗圣杜甫生逢乱世,仕进无门,在长安城困顿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小职。安史之乱爆发,杜甫不得不流亡颠沛,途中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杜甫投靠剑南节度使严武,在其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

 

公元770年4月,杜甫避臧玠之乱,由长沙到衡阳,拟沿着耒水南下郴州,投靠时任郴州刺史的舅父崔玮。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甫客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归,令尝牛肉白酒。甫饮过多,一夕卒,遂葬于耒阳。”

 

据记载,当时是在聂县令主持下,葬于耒阳城北厢之耒水西岸,并环墓建祠,定名杜工部祠。祠中塑杜甫像,“每岁孟春三日,孟冬三日,县邑率师生行释奠礼”。

 

此刻,我们目光为墓前为一块醒目的汉白玉刻碑所吸引。上刻《重修杜公墓碑记》全文,为1939年湖南省治迁耒后,抗日名将、第九战区司令兼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所撰。

 

 

 

杜甫漂泊南下路线图。梁珏 

 

 

绕过杜甫墓,隔着条石围栏,即为杜工部祠。这座仿古建筑的两根立柱上张贴着一副对联:“杜陵圣地观江南烟雨诗魂易碎;工部流风续往圣弦歌墨韵长存”;视线左侧为诗圣阁、耽读亭,环祠游廊及杜甫陈列室。

 

正在杜甫墓周边流连,端详着碑刻、诗文时,四合院左侧突然传出读书声,循声望去,原来是诗圣阁里坐着一位正捧着高中课本诵读的学生。这个孩子说:“心情不太好,特意到亭子里坐坐、读读书……只要看看亭子里的诗词、碑刻尤其是杜甫雕像,浮躁的心就能很快静下来。”

 

自从杜陵祠及书院建立之后,古往今来,前来吊唁、追思与拜谒的人不绝如缕。

 

第一个跑到耒阳来吊唁杜甫的著名诗人,当属戎昱。戎昱(744-800年),唐代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年举进士落第,游名都山川,后中进士。大历二年(767年)秋回故乡,在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中任从事。后流寓湖南,为潭州刺史崔瓘、桂州刺史李昌巙幕僚。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戎昱于772年抵达耒阳,专程到杜陵祭拜杜甫,写下《耒阳谿夜行(为伤杜甫作)》:

 

乘夕棹归舟,缘源二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

 

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浮。猿声虽此夜,不是别家愁。

 

唐代散文家、著名诗人韩愈是最先认识到杜甫诗作价值的文人,曾以诗作几首评价杜甫的诗作,有《调张籍》《题杜工部坟》《荐士》等。

 

《题杜工部坟》是韩愈在耒阳写的长诗,诗中对杜甫的才情推崇备至:“中间诗笔谁清新?屈指都无五四人。独有工部称全美,当日诗人无拟伦。”

 

资料显示,杜陵书院自唐代以来培养了不少科举人才。宋仁宗时期耒阳考取的三名进士,南宋宁宗嘉定年间的九名进士,均出自杜陵书院。

 

时间来到了近现代。1927年朱德、陈毅领导湘南暴动。1928年2月16日,朱德率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主力,里应外合首克耒阳县城。2月19日,在杜陵书院召开耒阳县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耒阳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并选择杜陵书院为耒阳县苏维埃人民政府临时府廨。

 

在抗战时期,杜陵书院也曾写下耀眼的一笔。

 

据《耒阳市志》记载:1939年日寇南侵,5月湖南省政府迁至耒阳,杜陵书院成为湖南省政府临时驻地。当时的省政府主席薛岳在杜陵书院办公期间主持重修杜公墓,立《重修杜公墓碑记》于墓前。碑文由书法名家、长沙人周昭怡以颜体楷书所写。

 

 

 

杜甫墓前杜甫铜塑像。梁珏摄

 

 

杜甫墓四周有几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这些大树,不断向下扎根于历史与文化的土壤,又以其敞开的怀抱与浓密树荫,庇护着一批又一批在一中就读的莘莘学子——这杜陵书院,不就是矗立在耒水河畔的一棵文化之树?

 

如杜陵书院这样的书院,有的在时光淘洗之下化为了无形,只流传在文字、传说里,成为一种文化载体与精神象征;有的依然保持着既有的形制,还以讲堂(国学堂)、碑刻、诗词长廊等形式发挥着以文化人的作用。只要书院代表与张扬的精神在,气场在,无形或有形其实不那么重要了。

 

幸运的是,杜陵书院一直在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一中党委书记邓玉明介绍,1902年,这书院改立新学,成为耒阳县官立第一高等小学堂;1941年,改办为耒阳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改办为耒阳县第一中学,1986年更名“耒阳市第一中学”。2002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04年改称“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

 

“一中早就以‘四地历史’名扬天下,即杜陵书院办学地(907年)、耒阳新学开办地(1902年)、耒阳苏维埃政府成立之地(1928年)、抗战时期湖南省政府临时驻地(1939-1944年)。”邓玉明说,迈入新时代,耒阳一中赓续学校优秀文化基因,构建了“面向每一个学生,高贵其精神,引爆其潜能”的办学理念,目前,每年毕业的学生1600人左右。

 

资料显示,1956年,杜甫墓及杜工部祠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明确保护范围;1983年被再次确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耒阳市人民政府指定杜陵书院为耒阳市学校德育基地。1996年,经省文物局批准,按原貌重修杜工部祠,并在祠后东西两侧100米处建仿古式诗圣阁、耽读亭。而后,耒阳一中及相关部门、友人搜集史料,筹集资金,在祠内设杜甫陈列室,塑杜甫铜像立于墓前,建杜诗碑壁于环祠游廊。

 

2012年,耒阳市委、市政府在此主办过“杜陵书院大讲坛”。讲坛以“杜陵书院”和“耒阳特色文化”为基调,设中国传统文化、耒阳历史文化、国情科技教育及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等四个系列板块内容,深受市民欢迎;北师大教授康震曾在学校子美广场举行过“百家讲坛”讲座。

 

校园里,杜甫元素随处可见,邓玉明介绍,学校成立了杜甫诗社,定期举办活动。“我一直认为,焕新赓续是最好的传承。如今的杜工部祠(杜陵书院)是面向社会全天候免费开放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耒阳一中本校学生外,每年都会接待大量周边学校学生、社会各界人士,也有来自日本、韩国的海外游客到此参观学习。”他说。

 

快要离开时,我们在老校门左侧的墙壁上,终于看到了那块广为人知的“杜陵书院”牌匾,原来镶嵌于墙体之内,难怪入校时没有发现。

 

上半部分为阳文铭刻的篆体字,右侧竖写的是“光绪乙未夏六月”,左侧落款为“元和江标题”;下半部分“耒阳市第一中学历史沿革”,以魏碑体文字大致介绍了一所重点中学的“前世今生”。

 

据考证,“诗圣杜甫自大历五年(770年)夏四月寓居耒阳,到五月夏意外离世,停留耒阳的时间,至少有半个月,甚至一月之久”。时间不算太长,可这颗文学史上璀璨明星与耒阳之间的故事一直在续写——

 

杜陵书院(耒阳市一中)溯耒水而上的河中间,是为鸭婆洲(亦称东洲),早在2000年就建有杜甫公园;与一中隔河相望的铜锣洲上,2014年落成开学的杜甫学校就在振兴北路;学校西北侧的马路被取名为“杜陵路”……一个心系苍生、胸怀国事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了诗歌之名,成了一座城市里传颂千年的知名IP,这是人文之盛、文脉之益、教育之幸,更是民生之福。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