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岩 著《阐释生成与历史阐释》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3-14 19:57:13
标签:

李红岩 著《阐释生成与历史阐释》出版

 

 

 

书名:《阐释生成与历史阐释》

作者: 李红岩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3年9月

 

作者简介

 

李红岩,1963年6月生,天津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二级研究员。中国编辑学会副会长、中国地方志编辑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中国阐释学研究院特聘教授、宁波大学包玉刚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编辑系列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选专家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网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主编,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2000年至2002年,在德国美因茨欧洲历史研究所、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做访问学者。又曾在海外二十多个国家访学交流。主要研究阐释学、史学理论、中国思想史、史学史。在《历史研究》《文史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文章二百余篇。出版《中国近代史学史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钱锺书与近代学人》等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出版编辑特别奖”,第4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第6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提名奖。

 

内容简介

 

本书以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为缘起,结合哲学阐释学,考察思维形式与阐释行为的理论关系,对阐释学的基本概念进行语义辨析,检视人类阐释行为的发生与初形,引出人类思想的发生机制及原初形态问题,提炼出文明发展的跳跃性特征,揭示感性直观与“观看”行为在早期人类思想中的奠基作用,描述从语言发生到文本出现的基本过程,再现人类第一次政教大分离以及人神关系第一次大更新的观念事实,探究汉字的表意性质与认知意义,考察历史学的原生形态及早期的质文递变关系,指明以诗记事是世界初期史学的公例。全书以考察阐释行为的生成为主线,通过中西比较,在多学科融通中引证中西经典,突显人类观念的统一性与共通性。作者站位高,视野广,史论结合,思考深入,力求做到思想性与学术性的有机结合,对于史学理论、史学史、思想史、阐释学等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

一 “解释世界”是“改变世界”的先导

二 “解释世界”具有不同的“方式”

三 结语

 

第二章 阐释·诠释·解释·说明

一 关于“阐释”

二 关于“诠释”

三 关于“解释”

四 关于“说明”

五 关系与意义

六 从赫耳墨斯到阐释学

七 “阐释”概念的统摄性

八 概念结构的下降与上升

 

第三章 Hermeneutik的汉语译名

一 “学科”的涵义

二 “阐释学”的词义变化

三 “阐释学”与学术史的关系

四 钱锺书论“阐释循环”

五 张江的“阐诠学”概念

六 伽达默尔论“再现”

 

第四章 阐释行为的生成

一 关于“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

二 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跳跃性

三 神话的史学素地隐喻

四 工具对人类精神的标识性

 

第五章 从感性直观到理性认识

一 由感性直观引起的精神行为

二 “观看”的意义

三 “观象于天”的意蕴

四 “观看”的认识论意涵

五 圆形思维与认知体系的编织

 

第六章 从语言起源到文本出现

一 语言的起源

二 从说话到命题陈述

三 关于“鸣而施命谓之名”

四 从文字发明到形成文本

 

第七章 巫师、巫术与居间说话

一 巫师与巫术的性质

二 诗性与符号的生命意义

三 中华“学问宗教之根本”

四 与人世相对的鬼神世界

五 艺术与学术之祖

六 结语

 

第八章 阐释的公共性与原初性

一 对阐释公共性的基本理解

二 阐释公共性的原初形态

三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奠基四结语

 

第九章 “绝地天通”与人类传话活动的肇始

一 从《吕刑》到观射父

二 《吕刑》故事的完整化

三 民神杂糅所标识的宗教原初形态

四 从与神生子到政教更化

 

第十章 中国古典阐释学的语文学形式

一 哲学阐释学的两条进路

二 汉字表意性的阐释学指向

三 《春秋》学为古典阐释学立法

 

第十一章 关于“读书必先识字”

一 社会分工与西方古典学的演变

二 “读书必先识字”的意蕴

三 汉字文化特质的独特标识

 

第十二章 历史学的原生形态与质文递变

一 “历史”与“史学”

二 “史”与“事”

三 以“诗”记“事”

 

后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