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许】《周易》之“易”辨析

栏目:思想探索
发布时间:2024-03-14 20:39:00
标签:

《周易》之“易”辨析

作者:陈嘉许

来源:作者赐稿

 

《周易》的“易”字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或以蜥蜴为释,或以“三易”(“简易、变易、不易”)或其中的变易为释,或以赏赐为释,或以日出为释,或以太阳旁有云气为释,或以日月为释,等等。这些研究有一个共同的缺憾,就是往往集中在“易”字本身上面,充其量从《系辞》《说卦》等传文找点成说理由,而未能从《周易》经文(卦爻辞原文)内部寻找最直接的解释材料。本文尝试以《周易》经文为核心,结合易象的实例,对《周易》经文中的“易”字进行补充性的考察,希望能为相关的理解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以往研究简评

 

清朝以前,易学史有很多基于纯粹义理的推测,顶多以《说文解字》所录“古文”写法为据,但近代随着古文字学的发展,有些解释似乎不再成立了。比如蜥蜴说,对照“易”字的甲骨文和金文写法流变,自可知其牵强。日出说仅据“易”字的一种未详出处的甲骨文写法得出结论,也经不起推敲(参见陈仁仁《〈周易〉书名疑义辨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以太阳旁有云气为释的,只能以一种简化了的古文字写法(下图6-9)为猜测依据,对于以杯子为象的早期写法(下图1-5),则缺乏说服力。下图为“易”字写法的演变(李学勤主编《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52-853页)。

 


赏赐说很有道理,得到了一些甲骨文和金文文献的支撑(参见梁方健《〈周易〉名义新解》,《哲学研究》2011年第5期)。以日月为释的,只能结合某些古文字写法,解释上部的“日”,无法解释下面的“勿”(不是“月”字的古文字写法),似乎也不成立。

 

问题在于,赏赐说至多可以解释“易”字在某些甲骨文和金文文献中的早期含义,拿来用于通行本《周易》之“易”,就行不通了,因为《周易》有专门的“锡”字(通假“赐”)表示赏赐,爻辞含“易”的都跟赏赐无关。恰恰是看似缺乏足够依据的日月说,能够得到《周易》文本和爻象的支撑。(通行本《周易》文本的可靠性,拙文《〈周易〉卦名原理试解》、《〈周易〉里的商朝历史》、《〈周易〉里的妲己》等有所论及。)

 

《字源》解释“易”字,是纯粹的古文字分析,而不是针对《周易》之“易”。根据它的分析,上图从1至9的写法,其实都是用手持杯倾注之象,只不过在写法上存在“繁简二系”的逐渐简化,总体上是从两手捧两杯(图中1、5),到只有两杯(2、3),再到单杯(4),再到单杯一侧(6-9)的趋势。《字源》因而得出结论:“易字本义当为倾注(此义不见于文献,而表示注水器的匜字可能是其同源词),引申为赐予,后代一般用賜(赐)记录这个意义。……又引申为更易。……文献中常见的‘难易’之‘易’,应该看成借字(无本字)。”这个解释虽然有其依据,但跟《周易》之“易”似乎还是很有距离。

 

可见,包括赏赐说在内,以往的研究即使有《周易》的名义,也至多针对书名之“易”而已,实际上是对“易”字的笼统考察。

 

二、《周易》含“易”经文及其取象

 

《周易》直接含“易”的经文,是《大壮》六五和《旅》上九两处爻辞:

 

《大壮》六五:丧羊于易,无悔。(象曰:“丧羊于易”,位不当也。)

 

《旅》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咷,丧牛于易,凶。(象曰:以旅在上,其义焚也。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

 

易学史对于这两处爻辞的解释,似乎并不清楚。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易”通假“埸”,说爻辞表示主人在田边地头搞丢了牛羊,也有结合“古史”的解释,认为“易”字指上古的某个国名,爻辞表示商朝先祖到该国贩牛结果人财两空,云云,都是未详全卦,抓住一句爻辞所做的片断理解。

 

跟64卦的其它那些卦一样,《大壮》和《旅》两卦的卦爻辞,应该都是有其依托叙事的,爻辞要放在全卦的叙事背景中理解。要读懂卦爻辞背后的叙事,只能依靠彖辞和象辞的指点,尤其是小象辞的微妙提醒,但遗憾的是,易学史长期以来把小象辞的“象”理解成卦象、爻象,而不是动物界的大象,遂于小象辞流于各种玄解。玄解毕竟不是办法,有人索性否定象辞,主张离开彖象直接面对经文,恐怕也是行不通的。

 

“丧羊”、“丧牛”不是说主角丢失了牛羊,而是把全卦的主角那个人,比喻成了走失的牛或者羊。“丧”字的意思是失位,例如《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丧人不佞”的用法,从而“丧羊(牛)于易”是说,走丢的羊(牛)面临天要黑了的局面,那自然意味着凶多吉少了。“易”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日月交替的转变,也就是天转黑了。有人也许会说,要表达天要黑了的意思,为什么不直接使用“莫”(通假“暮”)字,说成“丧羊(牛)于莫”呢?这就涉及到《周易》措辞的微妙了,“暮”只能表达天要黑了,“易”则能表达从昼转夜、从得意转失意、从喜转悲的转折之意,能准确描述命运轨迹转瞬之“变”。另外,“暮”是悲观的,“易”则只是表示转折,说不定暂时受挫,接下来又柳暗花明了。如果使用文字注解的方式,把这里“易”字注解成日暮,那当然是不妥的,因为任何辞书恐怕都找不到这个意思,但注解成“变化”、“转变”,附加说明在本句中指昼夜的转变,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前人有《周易》“无一字不根于象”、“无一字不由象生”(尚秉和《周易尚氏学》)这种说法,虽然夸张了点,但多少也是实情,《大壮》和《旅》这两处“易”字都是取自卦象爻象,有坚实的取象依据,所以其用字的合理性没有任何问题。

 

《大壮》的叙事背景,是文王率领周国的进取之路,爻辞屡以公羊为喻,因公羊力大而且意志坚定。从初九继位开始,文王就决心报效商朝,一路忠心耿耿地走下来,到了六五,突然起了变化,即“丧羊于易,无悔”,象辞揭示所指的是“位不当也”,即羑里之事。包括“位不当也”在内,《周易》小象辞一般都是提示微言的,易学史不解,弄出所谓“当位”、“不当位”等说法,实为误会。六五为尊位、君位,所以这一爻使用“无悔”的措辞,而不是“悔”、“吝”之类措辞,暗指文王在羑里期间知于天命、豁然开朗。

 

在取象方面,《大壮䷡》六五体兑☱为羊,下乘重重刚爻却前临上六不通,上六对应天子之位;从初九到六五,兑☱在乾☰上,乾☰为日,兑☱为月,日月相推,这里指由昼而夜;所以说“丧羊于易”,走失的羊处在天要黑了的情况,比喻文王报效商朝高歌猛进,却突然被囚禁起来了。

 

再来看看《旅》上九“丧牛于易”的情况。

 

《旅䷷》卦的叙事,是以旅人暗喻周与商的兴替,上九对应商朝的覆亡。上九体离☲为鸟,再站在上九的角度看全卦,下卦艮☶为火,互巽☴为林,互兑☱为毁,上卦离☲中虚为巢,所以说“鸟焚其巢”。上九处在高位,但不与九三呼应,民心已失。与九三之间历兑☱为悦,本为众之所尊;九三至上九历巽☴为号咷,如今嚎啕大哭;所以说“旅人先笑后号咷”。上九体离☲为牛,履兑☱为月,体离☲为日而处在日终之爻,日月相推,所以说“丧牛于易,凶”,走失的牛处在天要黑了的情况。

 

象辞说,“以旅在上,其义焚也”,德不配位,自取其焚。“丧牛于易,终莫之闻也”,至此结束。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经文中的“易”字指变化,取象于日月相推,从而事实上指的是昼夜交替。

 

三、《周易》之“易”是演变来的

 

前文说过,赏赐说可以得到古文字和某些早期文献的支撑,却无法拿来解释《周易》经文中的“易”字,日月说及其引申出来的变化说似乎得不到古文字的支撑,却可以拿来解释《周易》经文中的“易”字。这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殷商人嗜酒,从出土文物来看,他们有着高超的酿酒、调酒技术,到了纣王,终于在酒色中败亡。武王吸取商朝的教训,自身戒酒,而且告诫臣民不要贪酒。所以“易”字甲骨文的写法,两个杯子之间所倾注的,也许应该是酒,而非其它的液体。如果是倒水,大概不需要专门用两个杯子来表示。认为“易”字原本是由倒水动作表示赐予,“《周易》之易也当由此而来,即神灵给予、赐予的指示”(梁方健《〈周易〉名义新解》),有一定道理,但是问题在于,倒水表示赐予,这需要证明当时的宗教仪式有这种环节,但目前似乎还没有这种根据,而且正如前面探讨过的,《周易》之“易”不是什么“神灵给予、赐予的指示”,而是昼夜之替。商朝人乃至更早的人有没有用倒水表示赐予的宗教仪式,不好说,但是君臣之间赐酒肯定是存在的。早先的君臣关系是比较宽松的,所以赐酒比赐水更合乎情理。赐酒发生在两个杯子之间,调酒也是发生在两个杯子之间,“易”字的常见含义,如交换、容易、平和、变化,乃至甲金文献中“赐”的含义,也就都由此而来了。其它的意思容易理解,“容易、平和”再解释一下,就是酒经过调配以后,更适口了、更醇和了,商朝人在这方面堪称高手。

 

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锡”字“金+易”古文字写法,是周朝中期的金文文献(参见高明、涂白奎编著《古文字类编(增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1305页)。《周易》文本里已有专门的“锡”(通“赐”)字。这些是否可以说明,周朝开国以后,随着上层对酒的厌恶,“易”字跟酒有关的内涵也自然被“改造”了呢?当然是很有可能的,只不过是潜移默化的结果,而非人为规定所造成的。

 

果真如此,那么“易”字日月交替含义与其古文字写法之间的不洽之处,就可以得到解释了。在字源方面,“易”原本跟日月都没有关系,只有赏赐、调和的内涵,到了《周易》这里,只取其变化、调和的内涵,就像周朝人继承了商朝的礼乐文明,但又有所增减,使中华文明全面成其为“文”一样。

 

至于《周易》书名中的“易”字,乃至“周”字在其中的含义,自古以来的不同理解往往都有其道理。把“周”理解成周代或者周普,把“易”理解成简易、变易(包括蜥蜴说的引申)、不易甚至赐予,多多少少都道出了“周易”的某些特点。不过要比较的话,以“周”为朝代之名,以“易”为变化之道,似乎是更为根本的内涵。皮之既存,毛自有附。文武之道兴盛于周,经纶百世,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在朝代含义上再附加其它一些内涵,能说得通的内涵,属于合理的引申或者发挥。就像《周易》文本的叙事背景,是商周之际的历史,但由于措辞的微妙(这种微妙只能用“神奇”来赞美了),可以有各种开放的理解,用于各种占卜的情境,以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拙文《经书避免历史化的三种途径》有所论及,儒家网),《周易》书名大概也是如此。

 

以上是在学界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周易》之“易”所作的辨析。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学力所限,本文的某些解释也仍然只是猜测性的,真相如何,并不敢定论,聊备一说,以为参考。

 

(作者简介:陈嘉许,男,西历1979年生,主要研究先秦儒学与宗教。)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