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跃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3-23 23:00:34
标签:

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现代大学书院制研究

作者:龙跃君

来源:“麓南书院”微信公众号

 

现代大学书院制,这是近年来流行于中华大地高教界的一个热门话题。香港中文大学是实行书院制成功的典范,书院制是其最重要的办学特色。近年来,台湾高校对书院制进行了十分有成效的探索,澳门大学结合新校区建设大力推行了书院制改革,内地高校有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汕头大学等纷纷启动了改革试点。2014年,首届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行,参会高校的书院发起成立了“两岸四地高校书院制联盟”,该联盟每年举办一次论坛。总的来说,港澳台高校由于思想观念及办学体制上的不同,改革相对比较有成效。内地高校的书院制改革则要逊色很多,有的改革学校由于困难重重、且未立见成效而半途而废。对于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笔者认为这是一项百年大计的改革,意义深远。要有效地推动这一改革,我们必须深入讨论什么是现代大学书院制,我国大学书院制与现有体制的关系,我国现代大学怎样建立书院制,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的初步认识如下:

 

“书院制”本身是一种令中国人很上心的“乡愁”,在现代背景下探讨大学书院制改革,尤其是在当前比较倾向于讨论现代大学制度与精神的背景下,其意义不言而喻。书院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初(1901),书院被请下中国教育的神坛,全部改制为新式学堂,书院从此成为一种离我们既远又近的文化遗存。现代大学在中国是一个舶来品,一百余年过去,我国现代教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有少数大学已位列世界大学前列),也存在明显的缺陷。西方现代大学的体系基本是专业学院+住宿学院的模式,我国大学拿来了“专业学院”,却没建立“住宿学院”。建立现代大学书院制就是对我国现代大学这一缺陷的一个回应。

 

 

 

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并不是要复辟古代书院制(与民国初恢复书院制不同),而是取书院之名,在制度形式上借鉴国外住宿学院制,同时融入中国古代书院的传统,建立一种“西体中用”的教育管理制度。其基本方式是打破现有分院系学生管理的模式(主要指对于内地高校),实行按学生住宿区域划分的、跨专业学院的住宿书院管理,促进学科交叉,加强非形式教育,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什么现代大学书院制在内地高校中推行困难?有研究指出,中国内地高校的书院制并非经由原有组织内生而成,乃是自上而下通过管理层的设计逐步嵌入到原有组织体系,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自上而下的组织再造与自下而上的组织生成之间的巨大张力。因为在教育变革中不同主体由于地位和作用、利益和权力、资源和能量的差别,相互之间会有矛盾与冲突。解决矛盾、冲突的原则应以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中人的发展为共同最高利益,不同层次的主体都应在满足共同利益的前提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满足。责、权、利的统一以及合理区分和作出不同层次必要的保障,是减少和解决利益冲突和有效实现变革的重要前提。归纳起来,内地高校推行书院制所遇到的困难有三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表现为相关方对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根本问题认识不够,因而对书院制的意义认识不够(思想观念要先行);二是制度的改革本身是艰难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改革很难冲破现有教育制度的“牢笼”;三是相关物质条件不够(中国大学仍然只是一种粗放式的发展,满足于一些基本办学条件,对一些提高办学内涵的投入重视不够)。

 

 

 

众所周知,我国内地大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于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因而只能是过专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培养“不器”之才。在制度层面,这种过专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大学的专业学院制是相对应的,因此破解之法就必须从专业学院制入手,即实施(住宿)书院制,学生管理从专业学院调整到住宿学院,以实现人才培养的横向(跨学科)联通。另一方面,培养“不器”之才的方法是加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重点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因而要特别加强非形式教育(或隐性教育),即要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主要是在住宿区域完成的,因此学生住宿区域不能简单地视作一个住宿的地方,而应建设成为一个通识教育的大本营,这也需要实行书院制。这就是现代大学(住宿)书院制改革的意义,关系到我国大学“不器”之才的培养。

 

上面是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必要性的讨论,我国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是否可以医治现代大学的疾病?实践表明,实行(住宿)书院制可促进高校教育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个思想观念的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促进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二是对全人教育理念的实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对于人才培养,第一课堂是显性教育的方面,除此以外,生活中的体验感悟、同伴群体之间的互相教育、个体的自我反省等第二课堂也是大学教育的重要方式,甚至是更为重要的部分。学生管理从学院到书院,学生交叉混住,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学生园区从住宿园区向学习社区转变,书院成为通识教育的主要阵地,加强了通识教育,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专业学院是为了现世目标,例如法律、医学和科学等,书院则致力于内心世界,致力于性格与品德的养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我国现代大学如何建立书院制?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内容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学习社区化,要把学生住宿书院建设成为学习社区(环境、条件建设);二是在全人教育或通识教育的理念下,广泛开展第二课程教育(书院教育);三是探索建立良好的导师制,这是西方高校住宿学院的经验,也是我国古代书院的传统。建立现代大学(住宿)书院制是一种制度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在制度学框架下进行相关讨论。同时,我们应从历史、社会大背景中去理解社会变革的问题,也因此,我们要运用历史、社会学视角分析现代大学书院制的问题。在制度学框架下,我国现代大学建立书院制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探讨,一是现代书院制与大学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如何在机制体制方面进行相协调的改革。在社会学大背景下,我国大学书院制改革需要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这是一个适应与博弈的过程。

 

在我国大学建立书院制是一种重要的制度创新,因此,其建立过程将是漫长的和困难的,只能逐步来,或者只能先试点再推广。现代大学书院教育的方式是非形式的,其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关系到“不器”之才的培养,因此对现代大学书院制效果的评价我们不能采用功利主义的标准,不能追求一时或一个方面显性的效果,必须放眼长远。

 

建立现代大学书院制是一项意义深远的改革。正如梅贻琦先生所言:“今日中国之大学教育,溯其源流,实自西方移植而来,故制度为一事,而精神又为一事。”(梅贻琦:《大学一解》,1941)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也认为:20世纪中国大学教育的困境所在正是成功地移植了西洋的教育制度,却谈不上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人古老的“大学之道”。“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最好的莫过于书院制度”(钱穆,1949)。钱穆先生于1950年在香港创办了新亚书院,其办学宗旨为:“上溯宋明书院的讲学精神,旁采西欧大学导师制度,以人文主义教育为宗旨,沟通世界东西方文化,为人类和平社会幸福谋前途。”再往前追溯,1923年底,胡适先生应邀在东南大学做了题为《书院制史略》的演讲。他也说:“一千年以来,书院实在占教育上一个重要位置,国内的最高学府和思想的渊源,惟书院是赖。盖书院为我国古时最高的教育机关。所可惜的,就是光绪变政,把一千年来书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学堂代替教育……书院之废,实在是吾中国一大不幸事。一千年来学者自动的研究精神,将不复现于今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现代大学书院制建设是我国现代大学重要的制度创新,关系到大学育人的本质,关系到“不器”之大才的培养,意义深远,道路也长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