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地理建构 ——《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3-29 22:47:53
标签:

赵敏俐: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地理建构

——《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

来源:“出土文献”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二月二十日壬辰

          耶稣2024年3月29日

 

从2024年春季学期开始,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举办“出土文献与古文字前沿”系列讲座,计划每月一讲,为师生提供相关学术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作为本系列讲座的第一讲,3月28日下午,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赵敏俐先生应邀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文化地理建构——《尚书•禹贡》的早期书写研究”的精彩讲座。本次讲座由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黄德宽教授主持,学校与中心数十位师生参加。

 

 

 

黄德宽教授主持

 

 

 

赵敏俐教授讲座现场

 

首先,赵敏俐教授对《禹贡》的文本性质做出判断,认为《禹贡》并不是一部严格的地理写实著作,而是建构在大禹治水神话传说基础上的早期书写。《禹贡》在《尚书》中有重要价值,《禹贡》中将中华大地划分为“九州”,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一个围绕中心,包容四方的五服制度。后来“九州”成为华夏的代称,被赋予大一统的象征意义,因此结合出土文献和考古学等近年新发现来探求《禹贡》在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意义很有必要。

 

其次,赵敏俐教授从文化角度考察了《禹贡》生成的历史背景。认为大禹治水的神话很可能反映了中原大地上气候由湿润到干燥的变化以及当时发生过的洪水记忆。并且《禹贡》中暗含的大一统精神也寓示着中华民族走出部族社会,创造了第一个国家形态。出土材料中豳公盨铭文能够证明大禹治水的故事流传很早,《禹贡》中的五服观念在传世文献中的出现也很早,这些证据均表明《禹贡》中蕴含的文化因素有较早的来源。现在见到的《禹贡》文本是战国时期形成的次生形态文本,其中蕴含时代较早的原初属性。

 

最后,赵敏俐教授强调《禹贡》中蕴含的经典价值和文化意义。第一是《禹贡》的产生从政治上标志着中华民族走向广域王权国家时代。第二是《禹贡》的生成从地理上标志着中华大一统的必然,其中描述的不仅是自然地理,更是人文地理,体现了古代人文地理观的产生。

 

 

 

赵敏俐教授讲座现场

 

提问环节中,韩宁同学就“九州”地理概念的产生时间和影响进行提问,张弋阳同学就不同文本中“九州”名称和地理空间说法存在差异是否体现了文本年代的早晚进行提问。赵敏俐教授一一给予回应,现场讨论热烈。

 

 




现场观众提问

 

 

 

赵敏俐教授答现场提问

 

 

 

黄德宽教授作总结

 

最后,中心主任黄德宽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黄德宽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对于《禹贡》的解释揭示了《禹贡》产生的历史背景,有助于解决学界对《禹贡》文本的纷争。赵敏俐教授对早期历史文化记忆的揭示和早期经典文本的重新解读,为我们开拓了新的视野。清华简近年公布的几篇文献也与夏文化相关,赵敏俐教授的报告为我们解读这些文本提供了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