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钩】清明快乐!

栏目:钩沉考据
发布时间:2024-04-08 00:20:56
标签:
吴钩

作者简介:吴钩,男,西历一九七五年生,广东汕尾人。著有《隐权力:中国历史弈局的幕后推力》《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重新发现宋朝》《中国的自由传统》《宋:现代的拂晓时辰》《原来你是这样的大侠:一部严肃的金庸社会史》《原来你是这样的宋朝》《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仁宗:共治时代》等。

清明快乐!

作者:吴钩

来源:作者赐稿

          原载于 “我们都爱宋朝”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二月廿六日戊戌

          耶稣2024年4月4日

 

 

 

绝大多数的节日,我们都可以祝亲人、朋友“节日快乐”,唯独清明节,你若是跟朋友说:“祝你清明节快乐。”只怕会得罪了朋友。记得前几年,清明节前夕,四川乐山某居民小区挂出横幅,上写“恭祝全体业主节日快乐”,业主看了,都很生气。清明节明明是一个祭拜先祖、寄托哀思的日子,怎么快乐?

 

不过,我们如果祝宋朝人“清明节快乐”,宋朝人一定不会生气,而是会谢谢你的祝福,因为,宋朝的清明节,本来就是一个欢快的节日。

 

你若不信,我就给大伙说说宋朝的清明节习俗。

 

北宋时,每年的清明节,东京的市民都会出城赏春,或在树荫下,或在园圃中,摆上席子,罗列杯盘、食物、美酒,互相劝酬,欢声笑语,到了傍晚,才尽兴而归。这叫做“踏青”。出来“踏青”的,也有姑娘,她们坐着小轿,但轿帘拉开,以便让春光入怀,轿子上还插满了刚刚采摘的鲜花。我们去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可以看到出城郊游的小轿,轿子上插了柳条——插柳,这也是宋朝的清明风俗,而那轿子里面坐的,应该就是女孩子,因为北宋的男人是不习惯乘坐轿子的。

 

南宋时的杭州,每至清明日,“车马往来繁盛,填塞都门”,都是出城“踏青”的城里人,他们或在郊外的名园芳圃、奇花异木之处宴饮,或在西湖的游船欢歌饮酒。西湖中还有龙舟比赛,苏堤一带,更有各色艺伎人表演杂技,以娱游人。所以,杭州人不论贫富,清明日必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乐而忘返,到了月挂柳梢的时候,西湖上还是乐声嘹亮。这是多么快乐的节日。

 

杭州邻近的绍兴,是陆游生活的地方。绍兴人也喜欢在清明时节出游,陆游有一首《春游》诗,写的正是清明时节绍兴市民游镜湖的盛况:“镜湖春游甲吴越,莺花如海城南陌。十里笙歌声不绝,不待清明寒食节。”你看,莺花如海,十里笙歌,宋朝人过清明,是多么的欢乐。

 

历书说,“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时节是万物滋长、生命萌动的好时节,天气又不冷不热,正适合出游踏青。

 

“柳外雕鞍公子醉,水边纨扇丽人行。”这是宋朝人描述清明时节少男少女游山玩水的诗句。出来游山玩水的女孩子多了,便有故事发生了。我给大家讲一个记录在宋话本《西湖三塔记》的故事。

 

 

 

南宋孝宗淳熙年间,临安府涌金门有一个少年郎,叫做奚宣赞,年方二十余岁,不好酒色,只喜欢闲耍。这一日,正是清明节,奚宣赞心想:“今日是清明节,佳人、才子俱在湖上玩赏,我也去一遭,观玩湖景。”便独自一人离家,出了钱塘门,来到断桥前,看见一个穿白色衣裙的女孩子,惊慌失措,

 

奚宣赞就上前问这女孩儿:“你是谁家女子,何处居住?”

 

女孩儿说:“奴家姓白,小名叫做卯奴,在湖上住。和婆婆出来闲走,不见了婆婆,迷了路。”

 

说着,这位名叫白卯奴的女孩子便扯住了奚宣赞的衣襟,一直哭着不肯放手。宣赞只得领了女孩儿,搭船到涌金门上岸,回到自己家中。

 

母亲见状觉得奇怪,就问他:“我儿,你去闲耍,却如何带这女孩子回来?”

 

奚宣赞跟母亲说明了经过,奚母听了之后也没多想:“这是好事,倘若她家人来寻时,再让她回家。”

 

白卯奴在奚家住了十余日,某日,一位鹤发如银的黑衣婆婆寻上门来说,她是白卯奴的婆婆。那婆婆见到了白卯奴,表现得很激动:“担心死我了。自那日与你失散,我找你找得好苦,一家一家问过来,才问到这里的。不知是谁救你在此?”

 

白卯奴说:“是奚官人救我在这里。”

 

那婆婆说:“大难中,难得奚官人相救,不如请奚官人到家,备酒以谢恩人。”

 

于是,奚宣赞便跟着婆婆,到了白卯奴家中做客。白家还有一个生得如花似玉的白衣少妇,是卯奴的妈妈。

 

奚宣赞在白家住下来,才发现那白衣少妇竟然是个妖精,想吃奚宣赞的心肝,幸亏白卯奴心软,放了他逃走。

 

奚宣赞有一个叔叔,叫奚真人,是在龙虎山学道的道士,得知消息后,赶回老家,施法收了白衣娘子一家。原来,这白衣娘子是一条白蛇,卯奴是乌鸡,黑衣婆婆则是水獭。奚真人又造了三座石塔,将三个妖精镇在塔下。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耳熟?没错,《西湖三塔记》的故事,正是白娘子传奇的母本。

 

白娘子的故事,背景也是南宋,也发生在西湖边。男主角许宣,是杭州人氏,年方二十二岁,在表叔李将仕家的生药铺做主管。因为清明节要祭拜先人,便向表叔请了假,到保叔塔寺烧香。回家时,天下起大雨,许宣赶紧上了渡船。船近丰乐楼时,又有一个身穿白绢衫儿的娘子、带着一个穿青衣服的丫鬓上船。那娘子在船舱中坐定,秋波频传,瞧着许宣,主动与他搭讪。

 

那娘子说:“不敢动问官人,高姓尊讳?”

 

许宣说:“在下姓许名宣,排行第一。”

 

娘子说:“宅上何处?”

 

许宣说:“寒舍住在过军桥黑珠儿巷,生药铺内做买卖。”

 

许宣见那娘子主动问话,寻思道:“我也问她一问。”便起身施礼:“不敢拜问娘子高姓,潭府何处?”

 

娘子说:“奴家姓白,嫁了张官人,不幸亡故了,葬在这雷岭。因清明节近,今日带了丫鬟,到坟上祭扫,不想值雨。若不是搭得官人便船,实是狼狈。”

 

原来,这娘子便是白蛇变成的白素贞,她的丫鬟便是青鱼变成的小青。著名的《白蛇传》故事,就是从清明时节的这一次邂逅开始的。

 

 

 

在前面两个故事里,奚宣赞是出来游玩的,许宣与白娘子则是出去祭拜先人的。出游踏春与祭拜先人,都是宋朝人过清明节的主题。更准确地说,祭拜先人是寒食节的习俗,出游踏春则是清明节的习俗,只不过,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紧挨在一起,寒食节一结束,即是清明节,所以这两个节日的习俗相互混在一起了。

 

而且,先人的墓塚总是建于山野之间,扫墓与踏青正好可以同时进行。祭拜完祖坟之后,宋朝人往往会放松心情,在郊外游乐一番。有一首宋诗这么写道:“节序愁中都忘却,见人插柳是清明。登陴出吹弹乐,上冢船归语笑声。”祭拜逝者的淡淡哀思,并不影响宋人清明游春的欢愉。

 

宋朝之后,寒食节上坟的民俗就完全融入清明节,寒食节便逐渐消失了。祭祖扫墓于是成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但尽管如此,清明出游的传统也一直保留下来,踏青与扫墓同步,比如在明代,清明祭祖的人们,要给墓塚除草添土,焚烧纸钱,哭拜,但“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

 

我觉得,这可能体现了咱们中国人的生活哲学:“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人世美好,也值得纵情享受。节日的哀思送给先人,清明的美景留给人间。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