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吉 汪海俊 邹怡静汪 雨俞贝贝】明清时期台州儒学学统的建构与书写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4-11 21:13:07
标签:

明清时期台州儒学学统的建构与书写

作者:王玉吉 汪海俊 邹怡静汪 雨俞贝贝(浙江海洋大学师范学院历史系2022级本科生)

来源:《中华读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二月初四日丙子

          耶稣2024年3月13日

 

学界用“台学”一词指称台州历史区域内,以程朱理学为主体发展起来的区域性儒家学术流派,以及由此形成的学术传承体系。“台学”一词出于明人金贲亨的《台学源流》(1549年)。《台学源流》是第一本专门探讨台学学统的著述。清人王棻所作的《台学统》(1895年)与吴观周所作的《续台学源流》(1911年)是《台学源流》之后讨论台州学术源流与发展的重要论著。因此,本文将尝试把三本著作整合在一起,探讨明清时期台州儒学学统建构的动态过程。

 

一、构建伊始:金贲亨《台学源流》与台学最初框架

 

金贲亨编纂《台学源流》时以朱子学为主要线索,站在朱子理学的话语视域中论述。现存的《台学源流》收录的可考的台儒共38人。其所探讨的台学发端于传胡安定之学的徐中行,仰赖朱熹传学事而勃兴。朱子去后,台学中微。之后朱熹的再传弟子王柏来台讲学,振起台学“欲坠之绪”。因此金氏将朱熹与王柏一同列为台学之师。

 

其实书中传记部分记载的师承关系、学术思想较为多样,但金氏的案语先陈述所录儒者与朱熹、朱子学说的关系,再以此为依据评述台学的发展情况。对传胡安定之学的二徐,金氏记述朱熹使二徐之名“益以重”,得出了“台学之盛,实权舆于此”的结论。在朱子后学中,杜南湖兄弟也随石子重学习,赵师雍兄弟也向陆九渊学习。在思想上,赵师雍兄弟更接近陆九渊,因此被王棻归入陆氏学。金贲亨以二人师承经历为依据,将二者归入得朱子真传者的行列中。车若水先后向陈耆卿、杜范、王柏学习;王贲、胡常、戴泉溪是朱熹的四传弟子,金贲亨称他们为“有闻其(朱熹)绪馀者”。金贲亨称南宋的台州学者“得其心不谬于其途”,“其心”“其途”在这里都指朱子理学,金贲亨将当时台儒有所成就、台学繁盛的原因都归于朱子传道。此外,他将明初的郭樌、方孝孺、陈选一同评价为“能上绎程、朱之绪”,“可以登程、朱之堂”,重视三人对程朱理学的传播作用。

 

金贲亨的这种编纂方式奠定了朱熹为宗、性理为框的台学学统框架,虽然使学脉十分清晰,但营造出台学兴衰绝对依赖于朱子学说在台州的兴衰的错觉。

 

二、学统演进:《续台学源流》与《台学统》与清代台学构建发展相较于金贲亨的编纂成果,吴观周与王棻的编纂活动更为开放,建构结果也更为多样。

 

在性理方面,明中叶时兴起的阳明心学对台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反映在吴观周的编纂活动之中,即在学派方面进行拓展。《续台学源流》收录的学者中,应良、钟世符、黄绾、石简师从王阳明,黄绾的“理在于我”等思想皆得诸王阳明;章士麟慕王阳明之学;金贲亨、金立敬兼从朱子学与心学。这一收录范围的扩大在朱子学之外为台学增写了心学的传统。

 

王棻的编纂方式赋予台学学统以变化性与自主性,即台学学统在内在演进与外部影响下不断变动。具体表现为两点:

 

其一,相比《台学源流》,《台学统》中台学具有更强的主体性,即台学的本地因素被特别突出。这种主体性又表现在本地学术家族的学说与本地人物地位的提升上。前学已论述过宋代台州学术家族在台学发展中具有“堡垒”的作用。当时的台州本地学术家族主要是徐氏、杜氏和车氏。《台学源流》以朱子学的传承为脉络的写法未能很好地体现它们在学术传承中的作用。王棻编纂《台学统》却收录了大量同属一个家族的学者。王棻将车氏与杜氏的学脉分离出来,与王柏的传承脉络同列,强调这两家的学术传承的连续性与自主性。并且,车氏学派的开创者车瑾并不是朱熹的弟子。在车瑾身上,台学的本地力量被进一步强调。在对本地大儒的处理上,《台学统》的记载提高了他们在学术史上的地位与意义,并强调他们的学术思想中的本地来源。方孝孺是其中的典型。金贲亨为方孝孺作传时,重点在于他在台州外的求学经历与思想,但王棻在《台学统》中收入的资料详写方孝孺仕途经历与死亡原因,增加了“其学实本之家庭”“(道德文学)当代一人”“咸以为程、朱复出”等评价。在这种书写与认知中,方孝孺的地位、才学被提高到和程朱相当,被塑造为德才绝世的突出代表与具有台州本地特色的忠节符号。这些记载强调台州的本地因素在台学学统传承上的作用,本身也表明台学内在演进的作用在台州学者认知中的不断增强。

 

其二,台学逐步转型,即明清时朱子性理在台州逐步衰弱,台学的突出领域逐步从性理转向经济、词章,最后转变为词章、训诂。构建这一动态过程的基础是王棻划分科目、以自身的学术思想为支架重构台学框架的编纂方式。王棻认为:“性理者,六经之道也;经济者,六经之用也;词章者,六经之文也;训诂者,六经之学也……然其大本则在气节,大要则在躬行。”《台学统》实录台儒341人,按大科分为6科,再细分为24科。大科中气节之学处于第一位,作为四科归宿的躬行位于最后。在这种框架下,台州最早的重要儒者是气节之学中的晋人任旭。在主流的朱子学之外,王棻增加了阳明学、永嘉学派、经济之学、词章训诂等派别的学统,并将气节和践行建构为台学最为古老的重要传统。在《台学统》多学统多样本的建构中,台学的转型过程十分清晰。宋时性理之学兴盛,124位宋儒中长于朱子性理者多达48人,另有传无垢张氏学者1人、长于陆氏学者2人;明代131名台儒中,长于朱子性理、阳明心学者分别为14人、6人,另有朱陆兼修者5人,长于词章之学者达32人,长于经济之学者达24人,性理之学发展颓势渐显,经济之学成果较为卓越,台学开始向词章训诂转向;清代35名台儒中未有尤擅性理者,长于词章、训诂者各12人,性理之学没落,训诂学持续发展。在这种变化的过程中,台学跃出性理学的视域,实际上摆脱闽学分支的身份,真正具备台州本地特点,并进入更广泛的儒学的范畴。

 

通过对王棻、吴观周两人的编纂活动的考察,当今多派多科、与世推移、具有主体性的台州学统面貌基本构建完成。三人的编纂既继承又发展、既不同又共通,逐渐构筑出更接近真实的台学学统。台州学者们对台学学统的认知与构建逐渐完善。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