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书安:学以成圣《论语》中的颜回形象
来源:“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三月初六日戊申
耶稣2024年4月14日
2024年4月7日晚,由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求是学院紫云碧峰学园主办的“经典研读社”第一期“阅读《论语》”读书会第三讲在水墨云峰咖啡吧如期举行。本次讲座以“《论语》中的颜回形象”为主题,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韩书安主讲,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讲座伊始,韩老师围绕“为什么要读《论语》”这一问题与现场同学展开互动,结合自身经历探讨了阅读经典文本的价值和意义。韩老师指出,读经典的目的可分为获取“知识性”和“价值性”和两种,并坦言自己对《论语》的阅读也是一个从获取知识到逐渐走近之、化用之的过程。孔子作为公认的圣人代表,其弟子颜回从拥有棱角到逐渐“圆满”的阶梯式过程,恰恰体现了孔子教育的独到之处,也符合普通人的受教历程。王阳明年轻时曾将“读书学圣贤”作为人生在世的“第一等事”,这体现了中国古代读书人的真正诉求和根本目的,即“成为道德圆满的人”。竺可桢校长曾向每个浙大学子提出类似的问题:“第一,来浙大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做什么样的人?”竺校长认为,大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技术性专家,更在于养成“公忠坚毅、担当大任、主持风会和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这与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一脉相承。
接下来,韩老师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入手,梳理颜回自身修养的改进过程,引导大家领略孔子的教育之道。在孔子的眼中,颜回的性格是“不违如愚”和“非助我者”。对于前者,孔子认为颜回平日总是唯诺,不违背师者。但如果私下考察其行为,会发现他可以发挥“道理”,默默践行。对于后者,孔子认为颜回接受自己所说的一切,没有任何质疑,实际上只有颜回真正懂得自己话中真意,以至于坚定不移地践行。二者均以抑扬手法赞美了颜回的性格。而在曾子口中,颜回“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是学生中最接近孔子的人。随后,韩老师将颜回、子贡和子路进行比较,三者分别是仁、智、勇这三种品质的典型代表。在子贡眼中,颜回能够“闻一而知十”,自己“何敢望回”,孔子对此表示赞同。另外,孔子认为只有自己和颜回能做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对于子路“行三军”的踊跃,孔子表示其若“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不敢苟同。此外,孔子谈到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而其他弟子维持几日或一月便无法持守。由此可见,颜回的德行造诣在孔子弟子中可谓最高。孔子对他的评价是“颜回好学,未见其止”。
韩老师还选取《论语》中的典型语段,补充了颜回“不迁怒、不贰过”“语之而不惰”的性格品质,成为孔门“德行”的典型代表。颜回死后孔子恸哭不止,直呼“天丧予”,惋惜之情溢于言表。门人欲厚葬之,孔子制止,因为颜回视自己为父,自己也应像葬儿子孔鲤一样简葬之,“有棺无椁”。相信颜回若犹在,也会希望生前死后都始终如一。
其次,韩老师讲解了颜回的志业、学问和德行。关于志业,颜回“愿无伐者,无施劳”,有济世安民的情怀。关于学问,颜回喟然,“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孔子“循循然善诱人”,对自己博文约礼,使自己的全部才能得以释放。关于德行,颜回不以“一箪食,一瓢饮”为耻,堪陋巷之忧,不改其原初的快乐,真正把孔子教授的六艺转化为其内在的修养和外在的行为,孔子谓其“贤哉”,是为安贫乐道的典范。之后韩老师谈及颜回的修身工夫与政治理念。一方面,孔子对颜回“问仁”的回答,例如“克己复礼”“为仁由己”和“非礼四勿”原则,颜回表示自己会真正实践之。另一方面,颜回问及孔子“为邦之道”,孔子回答“放郑声”“远佞人”,这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颜回的政治理念。
最后,韩老师转向探讨颜回在思想史上的影响。孟子认为颜回“具体而微”,是孔子的缩影;又提出“禹、稷、颜回同道”,给予颜回高度评价。扬雄认为颜回“潜心于仲尼”“未达一间”,与圣人仍存在一定差距;王充则认为“孔子之门,三盈三虚,唯颜渊不去”,独知孔子之圣。宋明学者普遍推崇颜回,周敦颐提出“孔颜乐处”,其“乐贫”“心泰”“处一”“化齐”,颜回可谓“亚圣”;程颐认为颜回“学以至圣”,是好学的典范,与圣人“相去一息”。
韩老师指出,颜回之所以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优入圣域”的具体路径,即学而知之,“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颜回宛若一根标杆。另一方面,颜回是儒家德行实践的典范,可经由颜回抵达孔子的境界。朱熹认为“仲尼无迹,颜子微有迹”,其进修之迹可见孔子之蕴。王阳明更是给予颜回高度评价:“颜子没而圣学亡”。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现场师生踊跃发言提问。韩老师首先回应了如何践行孔子“非礼四勿”的原则。视、听、言、动是人最基本的行为呈现,人最开始进入道德状态往往是强制性的、刻意的,但儒家强调化外在的“强求”为内在的“无为”,通过程序性的修身功夫达到自然圆满的理想状态。其次,关于如何看待“第一等事”与功利性的评价体系之间的矛盾,韩老师指出所有现代人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他鼓励同学们要跨出只追求眼下利益的窠臼,注重具有永恒性和超越性的人生目标。整场讲座在热烈的探讨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