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大哲学系山海会语系列讲座之东亚儒学系列第一讲,林月惠主讲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5-29 16:17:38
标签:

原标题:山海会语系列讲座06:东亚儒学系列讲座第一讲

来源:“浙商大哲学”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初九日庚辰

          耶稣2024年5月16日

 

东亚儒学系列讲座

浙商大哲学·山海会语讲坛06

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15

 

应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和东亚研究院的邀请,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于2024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在我系做共计八讲的“东亚儒学系列讲座”,该系列讲座是哲学系以跨文化对话为宗旨的“山海会语”讲坛在2024年度的特色活动。

 

 

 

4月22日下午,林月惠研究员在下沙校区A楼317教室做了该系列讲座的第一场——“朝鲜后期性理学者对阳明学的批判——以朴世采与韩元震为例”的精彩讲座。林教授本次讲座以南溪朴世采与南塘韩元震为例,聚焦于朝鲜后期栗谷学派“老论”与“少论”学者,对朝鲜后期栗谷学派对阳明学的批判,展现朝鲜后期性理学者对阳明学批判的全貌,探究朝鲜后期性理学与阳明学相互交涉的意义。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主任柴可辅老师主持,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绪琴教授、我系刘旭老师以及来自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的三十多位同学参加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林教授首先对朝鲜儒学史进行了概说。接下来,林教授对朱子学和阳明学在朝鲜的源流进行了介绍:在朝鲜时代,朱子学被奉为正统,而阳明学则被视为异端,受到打压。继而,林教授分别讲述了朝鲜前期和后期对阳明学的批判。朱子学巨擘李退溪在朝鲜前期率先批判阳明学。前期的批判主要针对阳明的著作,如李退溪直接针对《传习录》进行义理辩论,同时通过罗整庵和陈建之思想的影响,以及“赴京使”的交流间接批判,这些批判往往夹杂学派观点和政治考量。然而,随着“壬辰倭乱”和后续战乱,官方的性理学显得僵化,难以适应社会变革,阳明学和实学开始在思想界崭露头角。朝鲜后期,学者们可以接触到更多的阳明著作,性理学、阳明学、实学和西学开始相互影响和交锋。此时,性理学者,如朴世采和韩元震为代表的畿湖栗谷学派,“老论”与“少论”之间对阳明学的批判更加全面和深入。透过这样的批判也孕育了韩国的阳明学思想。林教授聚焦朴世采和韩元震对阳明学的批判来向我们揭露朝鲜后期性理学与阳明学交涉的意义所在。

 

林教授依据朴世采与韩元震批判阳明学的著作以及二人的生平经历,首先分析了朴世采与韩元震批判阳明学的动机。朴世采批判阳明学的动机源于对郑齐斗改信阳明学的而产生惜才之心和对性理学的信仰,所以其文本《王阳明学辨》里既有严谨的学术论证,又有对郑齐斗的温情呵护。韩元震则继承了李滉及其前人的立场,更进一步地对阳明学进行了全面而严厉的批判。

 

随后,林教授具体论述了朴世采与韩元震对阳明学的批判。朴世采对阳明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古本的问题,二是《大学问》里王阳明的思想,三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致良知,四是王阳明被朱子学者重点批驳的《朱子晚年定论》。而《朱子晚年定论》严谨性有限,故林教授在此处未予以探讨,只集中讨论朴世采就《大学》和致良知的批判。

 

朴世采批判王阳明不过把《大学》恢复到《礼记》的篇章内,不如朱子把《大学》和《礼记》分为经一章、传十章,结构性更强;朱子把讲“诚其意者”的篇章后放,比王阳明不改动的古本更加符合先格物致知后诚意正心的秩序。而批判结构的重点是义理的差异。按照朱熹所补入的《格物补传》的理解,所谓格物的话就是极物穷理,格物是到的意思,到物上去穷那个理,而按照阳明的理解,格物则是正物,意志所在为物。所以在朱子学派里,要先极物穷理,得到正确知识后,才能表现恰当的行为,路径是知先行后的,而王阳明只需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以心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判断行为是否恰当,致知的同时就格物了。阳明的理论被朱子学派批判实际上只注重内心,重内轻外,不假修为,其三纲八目只有六目(缺少格物致知)。

 

除此之外,林教授说到,在本体论意义上,朴世采批评阳明用《孟子》之良知解释《大学》之致知,混用文本进而认气为理。在朱子学理解里,心或者良知只是形下之气,只是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知觉作用,而不是阳明理解的良知是形而上之天理,良知在心的作用中制定道德法则,朴世采认为阳明将气当作道德修养的依据。同时朴世采批判阳明“内禅外儒”。在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取消了本体,“为善去恶是格物”只要是良知就可以为善而不致知,不假修为。批评其理论来源佛学,实际上却是异端。林教授认为这种义理解释的差异源于思维的差异,朱熹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静态线性思维,要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阳明是动态体用思维,以致良知为中心,明德为体,亲民为用,止于至善。

 

接下来,林教授讲述了韩元震对阳明学批判的七个具体要点。韩元震在《《阳明集》辨》中批判了阳明学“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说,接着着眼《大学》这一影响阳明思想的重要文本,批判了阳明学“明明德与新民”和阳明学对《大学》工夫次第的混淆,最后作朝鲜版《拔本塞源论》,情绪化地批判阳明学为朝鲜学界的异端。

 

林教授首先讲述了韩元震对阳明思想中三个重要观念的批判。韩元震批判阳明学的“心即理”是把实然的心视作至善之理,他认为这违背现实中变化多端的实然的心。依照栗谷学派“心即气”的传统,“心即理”否认了“以心存理”工夫的必需性,会产生“认气为理”的概念错位,同时导致道德判断诉诸主观并产生道德实践重内轻外的状态。韩元震批判“致良知”所致非良知,不能解决道德两难问题。阳明学的“良知”是先天的,而朱子认为道德判断必需“以心存理”,真正的良知必需通过学习心外的事例而获得。林教授认为,两方争辩的根源在于阳明学的立场为“道德主体主义”,韩元震为“道德实在论”。韩元震继李滉对阳明学“知行合一”的批判,进一步认为“义理与形气之知行”都无法合一,人对于本能可以采取一个忍耐的态度,这中情况下就是隐藏了内在的我。但这种理解实际上违背了孟子,林教授分析到,韩元震错过了对阳明学“良知本生道德动力”的正确理解。

 

此外,林教授讲述了韩元震以《大学》文本为基础的对阳明学的批判。韩元震批判阳明学对“明明德”“新民”的解释。阳明学认为人人本有至善本体,因而两者是体用关系,为同一段工夫,他认为这种同一在实践上难以实现,也与《大学》的文本不一致。韩元震认为二者地位的模糊也有权谋之术之嫌。韩元震批判阳明学以“致知”统摄“格物”“诚意”等工夫是混淆《大学》文本所言的工夫次第,不如朱子以格物为主。韩元震批评阳明学只讲求“念念致良知”,忽略了即物穷理,流于心病并会产生执著。接着,林教授简要讲述了韩元震写《拔本塞源论》,把阳明学定论为“内释外儒”列入异端,流于情绪化的批驳。

 

最后,林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林教授先是围绕朱子与阳明的《大学》诠释的争议进行了论述;再而对朝鲜后期学者视《大学》“致知”与《孟子》“良知”二者义理关系进行分享;接着,林教授对朝鲜儒学和儒学阳明学二者在“致良知”的方面上对禅佛事异端同调还是相异的问题做出了判断。其中,朝鲜儒学学者认为,他们对“致良知”与禅佛问题的解释是属于阳明学,与佛教等同的,但实际上,儒家阳明学认为阳明学是操戈入室的,是可以把整个佛教吸纳进阳明体系的,与朝鲜儒学学者有着很大的区别。从时时间前后来看,林教授指出,早期李滉对阳明学批判是基于罗整庵等人著作、缺乏文献的间接并预设立场的批判,而后期韩元震批判的特点是从客观的讨论到高亢主观的人身攻击,朴世采的批判则是出于维护其学生而显得温和客观。林教授接着说明,朱子学总是作为朝鲜学问的正统,几乎所有人都将阳明学视为异端,唯有朴世采的学生郑霞谷从事阳明学并且以家学方式传道。甚至直到20世纪韩国受到日本的影响,韩国才发现他们是有阳明学的,也就是郑霞谷从事的阳明学。

 

 

讲座结束时,林月惠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现场的老师、同学们积极主动提问,他们向林教授请教了“除了德性致知和见闻致知之外,阳明学如何解释‘致知’如何统率‘格物’‘正心’‘诚意’的应变无穷的发生机制”“以钱德洪的说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来解释王阳明‘心即气’对孟子性善论的违背是否是可行的”等问题,林教授都一一给予了深入的解答。最后,柴可辅老师代表哲学系对林月惠教授的到来及所作的精彩讲演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讲座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