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经学统一性的奠基 ——先秦经学新探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06 22:26:19
标签:

孟琢:经学统一性的奠基

——先秦经学新探

来源:“經學評論”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十一日壬午

          耶稣2024年5月18日

 

 


 

▴讲座现场

 

2024年5月11日,由清华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经学研究院、中华孔子学会经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经学论坛”第二期在清华大学人文楼315室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经学统一性的奠基——先秦经学新探”,由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孟琢老师主讲,北京大学中文系程苏东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雷思温老师、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吕明烜老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娄林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宫志翀老师参与讨论,清华大学哲学系陈壁生老师主持论坛。

 

陈壁生老师首先介绍了孟琢老师和本次报告的主题,并欢迎各位评议老师参与“经学论坛”。陈壁生老师并介绍了“经学论坛”和本次讲座举办的初衷,期待各位老师能够进行精彩的讨论,促进学术的交流和发展。论坛随后正式开始。

 

 

 

孟琢老师

 

孟琢老师首先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基本关切,即反思晚清以来经学史今古文对立的二元叙事框架。以今古文之争为核心的经学历史,呈现为纷争不休的面貌,孟琢老师试图接续前人的研究,反思这样一种前见。学界目前的批评集中在史实层面,还有待进一步把握两汉经学的经学高度。某种意义上,今古文之争的叙述破坏了两汉经学的统一性,也割裂了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的关系,造成了“经学”和“儒学”的脱节。对先秦经学的理解,是试图从经学的源头理解经学统一性问题。首先,先秦经学的学术形态为通经之学;其次,经学的精神内核在于儒家之“道”;第三,经学阐释具有向心性和会通性;第四,经学在先秦已经展现出初步统系。就通经之学而言,早期王官之学提倡综合性经典教育,构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孔子继承并发展了通经传统,为后世儒家经学的发展奠定基础,特别是对五经地位的确立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的教育以《诗》《书》《礼》《乐》为中心,弟子根据六经进行学习,分化为通经和专经两个方向。通经强调全面掌握六经,专经侧重于某一经典的学习。这一分化不仅反映了古代教育资源的稀缺和个体智力差异,也暗合了汉代以后经学发展的趋势。经学不仅是文化与知识的载体,更是孔子探讨哲学意义和政教秩序的载体。孔子经学蕴含着普遍性的义理探求,对两汉经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孔子奠定的的经学之道,是他在王官之学向儒家经学的古今之变中最重要的历史贡献。儒家经学阐释具有向心性和会通性的特点,理解的重点是孟子的“以意逆志”。在孟子的经典阐释中,蕴含着自觉的“小学”意识与历史意识,提升了经典阐释的确定性;与此同时,他更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思想家,其经学阐释不是史学意义上的还原,而是儒家大义的阐发。最后是经典体系问题,在“道”的统摄下,经典逐步凝聚一个整体的体系。在孔子的教学中,经典根据教学次第展现出一定的体系性特点。在战国儒家对经典的理解中,经典进一步呈现出体系化的整体关联。本次讲座从四个角度讨论了先秦经学之为通经之学的具体内涵,这既是对先秦经学的理解,也涉及到对于两汉经学的反思。本次讲座是孟琢老师近几年学术工作的一个基础组成部分,后续会在此脉络下进行两汉经学的研究,期待能够继续和大家探讨。

 

 

 

讲座现场

 

中场休息后,下半场的讨论环节开始,首先发言的是程苏东老师。程老师肯定了孟琢老师对今古文经学叙述结构的反思。两汉今古文之学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视为清人的建构,从汉到晋的博士和经学的发展可能存在两个结构,一个是统一性的结构,一个是分化和争辩的结构,而传统的研究更重视今古文的分化,孟琢老师的研究则展示了将更多的维度纳入经学的可能,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理论性的思考。程苏东老师认为,早期经学的发展有三个阶段,首先是春秋之前,经学作为贵族的公共知识;其次则是孟子提出的“王者之迹熄而诗亡”,王官之学瓦解,儒家参与经学的建构,这是一个哲学的过程,背后是孔子这个圣人。第三则是汉武帝以后,经学成为国家经学,刘歆所作的工作就是希望把所有的知识都统一于六经之学。孟琢老师的研究着眼于第二阶段,即在先秦儒学、诸子学的阶段是否可能产生经学的统一倾向。程苏东老师认为在荀子这里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经学统一性,但孟子多大程度上追求经学的统一是非常值得讨论的问题。荀子和庄子都提出六经的统系,可能受到南方楚地思想背景的影响,楚国没有发达的专经之学可能恰恰促进其精神的发展。经学的统系如何形成,也是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从经学内部看,《周易》可能就没有那么重视各卦的次序,而《春秋》则非常重视先后次序,重视经学统系的思想倾向可能在战国后期产生。在追求六经统一性的过程种,专经的个性也可以被激发,理解每一部经自身的思想意图,或许这又是一个“走出统一性”的过程。

 

 

 

程苏东老师

 

娄林老师认为,孟琢老师的讲座首先是对西方学术范式下将经学拆散进入其他人文学科的反思,重塑经学自身的学术系统。孟琢老师的思考具有鲜明的理论性,试图寻找孔子为经学所奠定的基本精神,具有宏大的气象。孟琢老师所理解的孔子形象非常接近于素王,将经学从历史的层次提升为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系统,为我们理解孔子经学提供了非常清晰的一个思路。孟琢老师对经学统一性的追求不仅是学术系统的构建,也是一种精神的内在统一性,以通经之法构建人的完整,这样的一种态度可以以足够的思想力量超越现代学科分化、评分古今。

 

 

 

娄林老师

 

雷思温老师首先回顾了自己作为西方哲学学者注意到经学研究的历程,并提出了自己所理解的三种经学解释方式,第一种是既有的历史和文献解释;第二种是偏向公共立法的方式以回应现代性问题,以经学作为自然正当的永恒价值;第三种则是孟琢老师今天讲座所透露的思想倾向,在历史的继承和损益种,不断地重构统一性,孟琢老师的方案是一个历史的纵向结构而非信仰式的横向结构。孟琢老师的讲座,一方面是反思今古文之争的经学史叙述,另一方面则暗含着孟琢老师对儒学的一个基本态度,这个儒学的基本态度就是所谓的教育的下沉,形成一种士人精神的自我蜕变的可能性。由此,把在经学史种各种流派的对立解释为同一个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之中再造的过程,从学问形态上看则是把经学儒学化的反向重构过程。孟琢老师所体现的是对儒学温情的信念而不是激进的信仰,这也和他对现代性的开放态度有关,这也涉及到经学或中国哲学在现代中国的位置问题。

 

 

 

雷思温老师

 

吕明烜老师认为孟琢老师对经学统一性的研究呈现出非常大的气魄。他设想,在经学的今古张力弥合后,强调统一和强调分别的学问形态是否又会产生新的分歧。而从另一个角度看,统一与分别未必是矛盾的,应思考在什么层面上需要追求统一,在什么层面需要保护张力。今古两派的大多思想家都强调统一,对他们各自而言,讲学派分别并非为了保存差异,而是要进行对错和优劣的判别。这里廖平早年的讲法很特殊,他提出,说经和议礼是不同的,治经寻求今古殊途,议礼要求其弥合差异。孟琢老师试图用“以道统经”的观念来实现经学统一,背后涉及到生活世界对经典的矫正和整顿。从历史上看,有两种理解进路,其一以嵇康为典型,先求自然之理,得之于心再以圣贤之言验证;其二以程颐为典型,认为读《论语》需要切己。他们都刻画了经典之外生活世界的维度,借生活世界重诂经典的解读侧重。嵇康将生活世界放在经典之前,考虑的是道理层面的生活世界如何进入经典。程颐则着意于应用,思考经典如何指导生活世界。比较两者,应在后者意义上求统一,而在前者意义上存张力。经学不仅关注义理,也关注义理的表达。经典不是世界本身,但却是世界的模拟器,在此意义上,经典与教化紧密相关。是理解、剖析世界的门径,也是训练、矫正问题意识的隐栝。由此,唯有在义理及表达层面保存张力,才能充分打开经学的教化功能。

 

 

 

吕明烜老师

 

宫志翀老师认为孟琢老师的研究是我们今天重写经学史的一部分。经学史最关键的问题就是经学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皮锡瑞的经学史以经学成立、经学统一为开篇,但随即进入到了经学分裂时代。皮锡瑞固然有今文经学的立场,但在立场背后所关心的问题是经学的统一和分裂。孟琢老师的研究试图为经学的统一性奠基,刘歆、许慎等人都是为了重新恢复和定义这个统一性。经学之为经学,核心就是对于统一的追求。分裂是它的一个间断现象,或者说它的不成熟现象,当然这也是一定是伴随着它发展过程的现象。孟琢老师的研究呈现出经学从一开始成立的追求就是统一,没有统一性,经就还是史册旧章,而不是经学。我们要回到汉人也要超越汉人,重新回到经学的统一时代。宫志翀老师认为,在最开始的经师中,早期的师法家法可能和孟荀的统一叙事同步,但这些分殊的过程却隐而不彰,十四博士内部也可能存在争论。从原初的统一到分裂,再到经学如何又统一起来的故事,这应当是经学史最迷人的故事。

 

 

 

宫志翀老师

 

陈壁生老师最后总结,经学需要有一个统一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西学的进入。西学进入中国之后,中国学术必须有一个内在的体系,即内在的思路、理论,彼此之间可以互相回应、贯通,才能回应西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会特别强调经学的理论化与内部的统一性。清代末年,在回应西学过程中,康有为、廖平、章太炎等人都追求经学的统一性。到了今天,如果一个人研究的是经学中的任何问题,他背后一定有一个经学概念,而这个概念来自于六经的统一性建构。陈壁生老师认为有两个问题可能没有被充分讨论。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今天要讲经学的统一性,那么如何继承,理解晚清以来经学的统一性建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从理论建构的角度来讲,经学的统一,尤其是理论上的统一,很难避免子学化,如孟子和荀子对经学的统一性建构。

 

 

 

陈壁生老师

 

孟琢老师感谢了几位老师的评议,并进行了回应。孟琢老师认为,对经学统一性的研究,涉及到如何在现代社会理解经学的文化价值的问题,以及如何找到自己所能接受的经学研究意义感的问题。对一只热爱自由的猫来说,研究带有浓厚的“宗法感”的经学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这句话是他后来补上去的)。经学的统一性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状态,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一个不断互相运动和吸收的过程。所谓的统一性并不是绝对的统一性,它是一种趋势,是一种视角,是我们看待整个复杂历史的一个角度。在这个角度中,我们不是要否认多样、分裂与差异,恰恰是要正视它们、尊重它们、理解它们,进而探讨从合到分再到合的运动过程。统一性不是唯一性,更要警惕走向“专制化”的强势态度。关于“子学化”的问题,孟琢老师认为,先秦经学有很明显的子学特点,对两汉经学而言,这涉及如何界定“经学”的问题——如果经学研究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那思想层面的探讨,就会被认为是“子学化”的;如果经学研究可以包括经学思想的层面,把握经学思想与经学观点之间的关系,那这就不是子学而是经学。

 

陈壁生老师最后感谢了孟琢老师的精彩报告和各位老师的参与,期待后续大家继续支持“经学论坛”和清华大学经学研究院的其他活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