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庐·慢读”之《大学》通讲第四期开讲
来源:“洙泗社”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三月初十日壬子
耶稣2024年4月18日
2024年4月14日下午,由孔子研究院礼乐文明中心、曲阜师范大学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喀什大学国学院主办,洙泗书院、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孔子研究院儒家文化传播体验中心、孔子研究院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慎修书院承办的“慢庐·慢读”之《大学》通讲第四期举行。本期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副教授、荀子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治文担任主讲人。孔子研究院传承发展部部长、研究员、山东省孔子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孔祥安担任与谈人,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硕士孔维钊担任主持人。活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来自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以及社会各界儒学爱好者100余人参加了活动。
▲主持人孔维钊
▲主讲人郑治文老师
讲读环节中,郑治文老师对孔子之后的儒学发展进行总结。郑老师引用了杨泽波老师论儒学的“一源两流”的观点,所谓“一源”指孔子(智性、欲性、仁性)“两流”指孔子之后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即孟子顺着仁性的路线走,创立性善论,将仁性作为道德的唯一根据,不重视智性在成德成善中的作用;荀子创立性恶论,沿着智性的路线走,将智性作为道德的唯一根据,不了解仁性对于成德成善的意义。宋代之后,孟子代表的仁性与荀子代表的智性又有了新的发展:仁性进化为心学,代表人物是象山阳明;智性变形为理学,代表人物是伊川、朱子。象山、阳明顺着孟子的路子走,特点是重视良心,反求诸己。虽然伊川、朱子不喜欢荀子,但重视《大学》,强调格物致知的进路,与荀子又有很强的相似性,都是将思想的重点置于智性之上。以往的宋明儒学研究多局限于心学与理学本身,假如能够从三分法的角度看问题,不难明白心学与理学之争其实是孟子与荀子之争的历史延续,核心仍然是仁性和智性的关系。整场讲座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引发了大家的深思与讨论。
▲与谈人孔祥安老师
与谈人孔祥安老师引经据典,通过知行之论引申出孟荀之争的思考,这一思考对整个儒学发展的脉络是极为有益的,也尤其体现了儒学的发展特点。据此,孔先生指出结合孟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讨论完后,老师们的发言引发了在场众多听众的思考,大家纷纷参与讨论,向在场老师提出问题。
会议最后,主持人孔维钊对整场慢庐作出总结,他在总结中提出:首先通过对儒法、礼法的分梳,指出儒家对刑讼的态度,即崇学重教、重视礼乐德治教化。然后通过对朱子理气观的疏解,指出格物致知的物,侧重指代人伦物理。格物致知实际上一种功夫论和修养论。最后通过对朱子理学和阳明心学的比较、朱陆之争的考察,指出二者各自的侧重,并引申到孟荀比较的思考上,强调了统合孟荀、仁礼双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对于理解大学章句、理解宋明理学、理解儒学发展脉络和特点具有积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主持人对郑老师、孔老师的解读和与谈给予高度评价。
“慢庐·慢读”之《大学》《中庸》通讲共分18讲进行,于每周末在孔子研究院国学大讲堂举行,请随时关注公众号信息,欢迎广大学友踊跃参与!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慢庐·慢读”之《大学》通讲第三期开讲
【下一篇】“慢庐·慢读”之《大学》通讲第五期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