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兰】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栏目:文化杂谈
发布时间:2024-06-07 12:28:56
标签:

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作者:刘宇兰(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十五日丙戌

          耶稣2024年5月22日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有天人合一、生生之德、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等思想,包含人与自然关系的觉解和可持续发展的朴素智慧。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植根的肥沃土壤,也是应对西式工业文明及其生态危机的有益思想资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辩证吸取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智慧基础上,实现对传统生态智慧的弘扬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对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辩证吸取和弘扬传承。

 

弘扬天人合一 传承生命伦理

 

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中包含有天人合一、和实生物、道法自然的整体世界观,包含万物融通的生命伦理和生生之德的护生、爱物思想。《易经》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之说。《周易》天地人三才系统包含宇宙生命、气化流行,阴阳变易、生息化育,过犹不及、避咎向善思想。《国语·郑语》有:“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中国古人早就有多样性统一是人与万物生长和繁衍根本条件的认识,认为简单同一不能产生新的东西。“和”是生命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则,差异性、多样性、丰富性才具有生机和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在对自然界、社会和生命体验中,具有差异统一、生态平衡的智慧觉解。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去同取和”,这对于反思当代西方现代性植根的实体本体论与同一性思维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不同于西方知识论传统的主客对立、实体—现象的对峙,中国文化传统以创造生成的整体世界观,彰显了活泼泼的生命流动世界,其中有天人交感、下贯上达的成王成圣之道,有逍遥遨游的自然之美,也有空灵的禅意生活。儒家有天道下贯为人性、人道自觉的仁学、内圣外王之道以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推恩原则,道家思想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思想,佛教有万物有情、众生平等思想。可见,中国哲学包含丰富的生态意蕴。在中国人对宇宙、生命的体验中,在真善美的领悟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内嵌在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灵魂。

 

坚守人与自然和谐 弘扬传统生态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智慧内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浸润着“度”的智慧和顺应自然、取用有节的发展观。《周易》的自然生机主义思想以及倡导的中道、和合、中平意识包含着自然和人事方面在生成与创进中的适度原则。“度”关乎数量,但又不纯是数量。“度”是大道化衍的内在原则,也是生命体验的深刻智慧。“度”是对生命节奏的领悟。生命既是自然,也是人生。“度”是天人合一的互通,是不急不躁、不疾不徐、不卑不亢地顺应生命、尊重生命,是有序、平衡、包容、协调,在生生不息的变易中贯通生命和解的智慧。以度的法则,来上达天道、下贯人伦日用,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着节制有德、从容有度的生活方式和立身达人的饱满精神世界。“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等话语表述了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应自然、取用有节的发展观。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保护环境、节制物欲、适度消费和可持续发展的朴素观念以及生命体验与意义觉解的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的原创性贡献。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和生态智慧,对化解西方人类中心主义和机械论构成的世界观带来的生态漠视危机,抵御现代西方消费至上、娱乐至死的精神虚无主义蔓延,具有清醒剂和解毒剂的功效。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汲取中华生态智慧,在直面西式现代化“资本逻辑—扩张主义—环境危机”的难题中,超越工业文明,把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以创新性的方式提升为当代生态文明。

 

借鉴生态制度 夯实生态实践

 

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也落实在保护自然的律令和国家管理制度中,体现在园林、水坝建筑以及日常生态行为践行中。中国不少朝代有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律令。

 

西汉刘向《说苑·指武》所记,据传周文王所颁布的《伐崇令》规定:“毋坏屋,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秦代《田律》、唐朝《唐律》等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禁令。除了保护自然环境,中国历史上还产生有保护生活环境的禁令。比如,《唐律疏议》规定:“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主司不禁,与同罪。”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自然生态保护的观念上升为国家管理制度,设立山川林泽管理的专门机构,形成了著名的虞衡制度。虞衡制度经过秦汉时期,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不仅体现在律令和制度的强制力层面,还渗透进中国人的日用起居生活中。其中既有“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治家箴言,也体现在住宅、园林、水坝的设计和建筑中。比如,苏州园林的设计建设既充分彰显了生态元素本身之美,又实现了自然和人为的统一,呈现出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之艺术美。都江堰在建设上顺应河流生态、保护河流系统,又实现了洪水的无害分流,是中国古人“遵循自然”的生态智慧杰作。上述政策法令、管理制度和行为践行等,充分表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并不仅仅停留于理念和筹划,而且已经落实在制度安排和日常生活中。生态智慧绵密渗透进中国人的生活,构成中国传统对人与世界关系以及人的日常践行的基本原则。尽管低碳经济作为当代话语不可能跃入中国古人的眼帘,但是保护环境、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已经以质朴睿智的话语表达出来了。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饱含着遵循自然、尊重自然、守护自然的精神。正是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出发,连西方学者也不得不承认,生态文明的希望在中国。比如,弗瑞亚·马修斯对“中国能引领世界走向生态文明吗”这一问题就给出了明确回答,她指出中国发展生态文明具有哲学根基上的文化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个结合”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明确强调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和自强在根本上关系着中国文化主体性建设。中国传统文化内蕴天人合一思想、护生爱物、取用有节思想,作为中国人的原创性智慧,可以为当今世界走出西方工业化主导下的生态危机提供生态世界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制度落实和行为践行,对于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乃至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借鉴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马克思自由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23FKSB005)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