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石窗:朱熹与道家文化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08 16:21:52
标签:

詹石窗:朱熹与道家文化

来源:“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二十日辛卯

          耶稣2024年5月27日

 

5月21日晚,马一浮书院系列讲座第三十六讲“朱熹与道家文化”在书院1313室顺利举行。此次讲座由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主讲,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孔令宏教授参加与谈。讲座由马一浮书院副院长、哲学学院教授林志猛主持。校内外诸多师生热情参与。

 

 

 

讲座伊始,詹石窗教授以一首“浙大感怀——藏头诗”表达了此次来书院讲学的心情。

 

浙水流芳出制河,

江南毓秀咏长歌。

大椿老树八千岁,

学子新年五万荷。

一旦书声通穴窍,

浮香花絮共婆挲。

传心有道天人感,

经韵绵长化磊珂。

 

詹教授和在场的师生分享了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詹教授认为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做学问的启示。朱熹很重视源头活水,探索学问的源泉。詹教授指出,朱熹之治《易》以孔孟儒学为宗,但其理论营构过程中对道家思想多有采撷,且融汇贯通。在接下来的讲座里,詹教授主要从“朱熹易学兼容道家思想的原因”、“朱熹易学的道家文化蕴含”以及“朱熹援道家之学治易的历史影响”三个方面阐发朱熹治易与道家的渊源。

 

 

 

詹教授首先指出,朱熹易学兼容道家思想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侧重于义理之发明。朱熹认为理与道是一回事。《道德经》事实上是一部据“易卦”而发的“义理学”专著。《易》古经卦爻辞乃为古筮所设,义理仅是隐含其中。老子的《道德经》首次从卦爻辞里引发出义理之学,并建立了“道本论”哲学体系。《易传》在大体上与老子《道德经》可谓一脉相承。王弼以道家思想解《易》,使道家经学中本有的义理观念得到了显示。唐孔颖达之《周易正义》,弘扬与发展了道家易学义理思想,启迪了宋代理学的形成。朱熹在它处论“道”多从孔孟学统出发,但关于《易》阴阳道之阐述则又与老庄作为宇宙发生根本之“道”相合。

 

二是未排斥象数。自魏晋以来,《周易》象数学主要是在道家学派中得以承传和发展的,尤其是河图洛书之学更是在道门中秘传,到了宋代才为儒者所知。朱熹正是有感于此,故潜心研讨之。他在许多场合不仅言及象数,而且表现出一种历史主义的客观态度。在与门徒论《易》时,朱熹对于象数问题亦多有涉及。如在《易象说》一文中,朱熹指出,“象数与义理不可偏废而泥于一端”,表明自己所探讨的河洛图一类象数之学,乃出于方士道家人物。他的学说之所以有别于俗儒,就在于他能够尊重历史,对于道门秘学敢于正视。

 

三是道家文化广泛传播的影响。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道教组织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道家文化教育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唐皇室一方面追认老子为其远祖,广建道观;另一方面则把道家文化教育纳入官方科举考试的系统之中。宋朝皇帝对道家文化亦给予大力提倡。身处其时的朱熹,其思想自然也受到道家文化的影响。朱熹不仅与当时的许多道门中人有过交往,而且亲自探讨道经。像《道德经》 《庄子》《列子》《黄帝阴符经》之类,朱熹都很熟悉。门徒向他请教《周易》的有关 问题时,他能信口引述道家秘典。

 

 

 

其次,詹教授考析了朱熹易学的道家文化蕴含。詹教授认为,无论是在卦画起源、易学纲领、象数卦图的阐述,或是对具体的卦义的解释,朱熹的探讨都表现出一定的道家思想倾向。

 

一是伏羲画卦出于自然。在朱熹的心目中,伏羲画卦并没有人为巧妙安排。关于这种看法,他多次作了强調。他称伏羲画卦,与“磨面相似,四下都恁地自然撤出来”。他在此作了两个比喻,一个是“磨面”,一个是“掷珓”(珓是古代占卜用的一种工具,古人掷珓,任其转动,亦有天然之意),其目的都在于说明伏羲画卦只是一种自然行为,是天然而然,无所用心计的。这表现了朱熹是看重自然天成的,其思想乃源于老子《道德经》。

 

朱熹认为贯穿《周易》一书的纲领是“阴阳”二字。“易”以道阴阳。在他看来。天下万物,从小到大,都备齐了阴阳之理。《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归根结底是由一阴爻一阳爻而出,因此读《易》必须抓住这个关键。作为一对重要概念,阴阳首见于史官对天地自然现象的解释,出于史官的老子将阴阳上升为哲学范畴,并且为后来的道家学派所广为应用。朱熹读《易》,劝人抓住“阴阳”以为根本,这说明他在客观上已具有道家的解《易》思想倾向。

 

二是朱熹主张对河图洛书进行研究。他劝甘叔怀应时常看看《河图》《洛书》,其实也是他自己雅好的一种表现。《河图》、《洛书》,宋代以前之儒者虽然无所见,但在道门中却秘传而有端绪。朱熹《周易本义》卷首谓其图自邵雍所传,而邵雍之学则来自道家。关于这一点。宋代易学家朱震已有考证。

 

三是朱熹关注先天图并注意从道家文化进行溯源。在朱子《语类》卷六十五,有相当篇幅是论述先天图的,其他有关“易类”语录亦多有涉及。他在《周易本义》明确指出先天之学即出于道门高士希夷先生。后来又远溯至汉代的《周易参同契》,尽管他说得并不十分肯定,但也透露出他注意从道家文化系统寻找先天之学源头的想法。朱熹这种想法与道门中人的描述是吻合的。宋元著名道教学者俞琰于《易外别传》称先天图系魏伯阳《参同契》之学。从先天图的卦位排列看,它与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纳甲法关于阴阳进退的精神不谋而合。故而朱熹与门徒讨论先天图多次言及《周易参同契》。这就进一步显示朱熹将先天图归之于道门之秘传并非凿空之说。

 

此外,朱熹及门人对《周易》对具体卦爻象数义理的阐述过程中也时常引道家之言相佐证或相对照。例如“复”卦的解释中,朱熹既引了《庄子》,又引了《列子》。其中有些话虽然不用引号,但实际上也是道家之言,如“一气不顿进,一形不顿亏”以下数句乃出于《列子·天瑞篇》,只是词语略有更变而已。道家学派的许多哲学命题本是建立在《易》古经“复”卦的基点上,而《彖》《象》诸传又以道家哲学为卦象解释的依据。

 

 

 

最后,詹教授考察了朱熹援道家之学治易的历史影响,主要为朱熹治《易》法式对其门人、传人的深刻影响。朱熹教导门徒,主要是弘扬儒家学说,其门徒也主要是研究和发展儒学,但在治《易》问题上,朱熹对道家文化的融摄也同样为其门徒所效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朱熹援道家之学以治《易》的法式也在朱子学门人中得到发展。表现较为突出的有蔡元定、蔡沈、熊禾等。其中蔡元定对于道家易学与朱子学的沟通可谓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作为朱熹之大门人蔡沈研《易》,既深受朱学援道家入《易》法式的影响,又比之更进一步,具有更鲜明的道家色彩。熊禾写过不少有关解释《易经》的书,如《易学图传》《易经讲义》《周易集疏》《勿轩易学启蒙图传通义》等。熊禾这些著作主要是用以阐发朱熹《周易本义》和《易学启蒙》。《周易本义》首列之九图乃出于道家之秘传,而《易学启蒙》保由通道家易学的蔡元定起草,两者都具有道家色彩,故以此为大宗的熊禾之著述必然要带上道家易学易的信息。

 

 

 

詹教授谈到朱熹援道家之学治《易》的法式以及研究成果,无论是在其门人中或是在后来的道家学者中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投影”。宋元以来的易学之所以象数义理并行比肩,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朱熹对图书象数类道家易学内容的关注和阐发。朱熹易学著作中所具有的道家文化蕴涵是多方面的,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之。

 

 

 

在交流发言中,孔令宏教授指出,詹教授的讲座高瞻远瞩,对于整体上理解易学史非常有意义。詹教授讲座还带给我们一些具体的启示:一是研究传统文化、研究古人时,遵循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来源是我们做学问一个基本的常识;二是詹老师认识到朱熹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特别是他做学问是很强调客观的,因此拥有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佛学、道家文化,而造就宋明理学;三是詹老师提到了道家易学的概念很有启发意义,可以引发我们关于易学的义理与象数以及中西宗教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探索。

 

 

 

在讲座总结发言中,林志猛教授首先对詹石窗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同时感谢孔令宏教授的深入阐发。林教授认为,詹老师从朱熹治易的视角来把握朱子的思想给我们诸多启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儒家、道家以及易学等各种中国传统学问,其实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詹教授的讲座让我们看到,可以从不同的思想视角来深入研究中国的传统学问,将宗教、哲学、政治、伦理等诸多视域融合起来,从而更清晰、更深入地把握丰富复杂的中国思想。

 

 

 

在讲座交流环节,詹教授还分享了由他谱曲的音颂版的《道德经》,并就奇偶、阴阳和大调小调之间对应关系做了解释。詹教授和师生们就老子、庄子和易经的关系,朱熹对道教的具体影响,易产生的历史背景,儒家易学和道家易学的不同侧重点、纳甲法等具体问题与在场的师生做了细致的交流。讲座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