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6-09 20:46:46
标签:

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来源:《当代贵州》杂志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四月廿三日甲午

          耶稣2024年5月30日

 

明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谪居贵州近3年,给贵州留下了宝贵历史财富。数百年过去,王阳明在贵州播下的思想种子一直在茁壮生长,深度挖掘阳明学传承与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

 

2023年,贵州省重大文化出版工程《阳明文库》首批新书亮相。《阳明文库》由孔学堂书局编辑出版,以阳明文化为核心,多角度、深层次挖掘阳明文化资源,高水准、全方位汇聚海内外阳明学研究成果,在阳明文化的文献保存、学术研究、普及推广和国际交流等方面,价值丰厚,意义深远。

 

4月21日,贵州日报报刊社、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举办主题为“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读王阳明”的27°黔地标读书分享会,以《阳明文库》为引,深入解读阳明学的核心理念和独特魅力,和读者一起探讨阳明文化传播对当代社会的价值意义。本刊摘录专家观点以飨读者。

 

 

 

景海峰

深圳大学国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景海峰:从“圣”的符号变迁看阳明文化

 

中国人对“圣”的理解和把握,构成了我们文化中很重要的一个面向,这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西方宗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杰出的人物,我们今天把王阳明当成圣人来对待,这一点都不为过。关于他的“圣人必可学而至”的思想发挥以及其他的学说,对几百年来的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影响,也照亮了无数今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圣人必可学而至”,王阳明向世人证明了个人成长层面实现高于现实的理想,这是非常有可能的。500多年来,由王阳明所创立的阳明心学被一代又一代人孜孜追寻、细细体悟,即使放到当代依旧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王阳明开启了关于“圣”的新理解,其不是通“天人”的问题,也不是只崇拜历史偶像的问题,而是回到现实的人自身,实际上是一个自我生命塑造的问题,是一个道德自我完善、道德人格培养的问题,打开了每个人对自我的认知,也就是下化为每一个人都可学可至的境界,这实际上形成了后来我们所讲的“圣人观”中的一个主题。

 

按照王阳明的观点,良知是知、情、意三位一体的,也是是非之心、好恶之心、真诚恻怛之心本性的体现。阳明思想中所流露出的自信、自立、自主的精神,反映了对“真己”的全副身心的追寻和对自我生命的信赖,由此也演化成阳明思想中一个很重要的命题——“满街都是圣人”。

 

阳明思想之所以经久不衰,能在几百年内传遍整个东南亚社会,跟其圣人观的普泛化色彩大有关系。他不是从人和神的关系来塑造圣人,讲神圣性,也不是只着眼于少数人,比如贵族阶层、士人精英等,而是看待所有人、面对普通人,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神圣性不断下移的过程,圣人的意义从而获得了更大的普遍性。

 

尽管我们今天所生活的时代与过去不同,但从文明类型来讲,它仍然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我们要考虑在平常凡俗生活当中寻求意义,获得崇高感,甚至怎么体现神圣性。阳明“满街都是圣人”的思想中所蕴含的哲理,对我们当下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启发和激励意义,都能在日常的努力中去成就自我,每个人都可以秉承这种信念,朝着这个方向去探索和成长。

 

 

 

曾振宇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曾子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曾子研究会会长

 

曾振宇:具有启蒙色彩的阳明之孝

 

王阳明的启蒙将天理从客观外在拉回“我心”,更加强调人的主体意识与自由意志。具有内在性的良知如何在经验世界中实现自身的外在化和普遍必然性,是王阳明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以“孝”解释良知的这一接转过程,王阳明认为,“孝”是良知发见“最真切笃厚”之处,人人皆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借助“孝”证明良知属于放之四海而普遍存在的本体。

 

如果说良知是孝道的本源,那么“知行合一”是孝行的实践原则。王阳明以“知行合一”范导孝行,认为知孝与行孝属于同一事件的不同向度,彼此不存在先后时间差。除此之外,王阳明还经常以孝为例阐释“知行合一”真谛。“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这是王阳明晚年“知行合一”最经典的表述。

 

其中,“耻”是唤醒良知的情感装置,良知借助“耻”而复苏在时间上存在个体差异。王阳明的孝观念具有“自然”与“深爱”特质,孝发自本源性的“深爱”情感,而不单纯是伦理与道德的应然而然。王阳明之“孝”实质上是一种超越了认识论和伦理学局限的审美境界意义上的观念,是具有启蒙色彩的。这也回应了很多日本学者都会谈到王阳明思想对于日本明治维新的启蒙意义。

 

 

 

漆思

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贵州省社科联副主席

 

漆思:学会立志,以定力和智慧应对新时代问题

 

这是一个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人心容易迷失因而需要致良知的时代。

 

王阳明的心学立足于人的主体性,即心性的觉悟与觉醒。实际上,这是心性内在的自我觉醒。用阳明先生的诗来说就是:“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首次提出“知行合一”,即为“致良知”的方法论。龙场悟道成圣的王阳明讲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讲“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欠缺的修道之大志。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阳明先生临终时候的话语,“致良知”到了这个阶段,就达到超越的境界。所以无论何时,心地都要向善,要保持内心光明。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要保持内心的从容,勇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从大本大源处立人,以不变应万变的定力和智慧来面对一切,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龚晓康

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贵州大学出版社副社长、贵州省阳明学学会副会长

 

龚晓康:“致良知”以发现“本心”

 

王阳明喜爱读书。他和当下人一样,也关注生活的意义问题,他虽然服膺朱熹“居敬持志”“循序致精”的读书方法,但总觉得外在的知识和内心的觉受是割裂的。他在学习中还吸收了佛家、道家的许多思想,希望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困惑。

 

对王阳明而言,人生的转机出现在贵州龙场,龙场悟道让他找到了答案。年谱记载说,王阳明悟道之机缘,在于他虽然放下得失荣辱,但生死一念尚未放下。终于在某一中夜,他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对阳明来说,读书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得知识,而是为了“读心”。如果读书有强记之心,或有欲速之心,或有炫耀之心,皆是心之不正,是要去掉的。经典给我们提供了精神养分,阅读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这个时代读阳明,就是去发现本心,去发现我们的良知,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共同走向觉悟。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如何回到本心?阅读《阳明文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