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彦军 张正桥】金石录:三亚学院东校区篇
栏目:依仁游艺
发布时间:2012-07-11 08:00:00
|
陈彦军
作者简介:陈彦军,笔名东民,男,西历一九七二年生,湖北枣阳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儒教方向研究生毕业,现为三亚学院南海书院研究员、学术服务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儒学儒教与大学教育,在《原道》、《儒学与古典学评论》、《国家治理》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出版《从祠庙到孔教》(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年版)。
|
金石录:三亚学院东校区篇
作者:陈彦军 张正桥
来源:作者惠赐《儒家邮报》发表
时间:西历2012年7月11日
三亚地出南溟,古人叹为邈远,然海天景观奇绝,中原士夫偶然为命运抛落到此,不免铭刻金石以记异表功,如元代云从龙之铭“落笔洞”,清代程哲之刻“天涯”。这正符合“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的古义。
改革开放以来,三亚已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后花园”,国际滨海旅游休闲胜地。三亚各处,铭金石以点缀山海,寄寓闲情,也成为一种时代风尚。
三亚学院自2005年建校以来,无论是最早的东校区,还是新建的南校区,都着意于校园之恰当处树石铭文,延及今日,校园之金石已蔚为大观。细揣石形文意,三亚学院之金石,一不铭功绩,二不寓闲情,而是赋校园以灵魂,启师生以精神,正是学院理念实体化的承载,是学院文化无声的建设者。
古人云:“惟有金石所以垂不朽,今列而为略,庶几式瞻之道犹存焉。”(郑樵《通志·金石略》)学院金石自当不朽,学院文化亦当长存。这里,我们将学院的金石陆续整理刊登出来,既为存“式瞻之道”,亦为彰三亚学院“大学之道”。
东校区规划于2004年,建成于2005年,凝聚着学院第一代建设者的心血,见证着学院第一批求学者的志行。三亚学院人珍视自己的历史,在不断阔步前行的同时,细心营护着东校区的一山一水、一楼一宇,并加以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如今的东校区,是三亚学院的核心校区,也是三亚学院人的精神家园。漫步校园,瞻金石而神凝,记铭文而志展,不觉条列成文,并揣铭文出处附之。
校门处石刻
三亚学院正校门为一开放式门墙,坐北朝南,左入右出,校名“三亚学院”横镌中墙。门外东侧草坪,迎学院路,立一大石,高约5米,宽1米,竖镌“大学之道”四个行书大字,款题“李书福”。
“大学之道”出自儒家经典《大学》之“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亚学院立校之始,即立意探索现代中国民办大学之道,经过七年建设,三亚学院已成为中国民办大学的重要标杆。
廊桥鹭溪侧石刻
入校门为白鹭溪,一廊桥驾于溪上。桥北侧临溪,横卧一扇形巨石,约长3米,宽1米,面镌“山水之间”四字。
三亚学院东校区座枕印岭(落笔峰为其别名),面映鹭溪,正在山水之间。此石刻环以林木,似显而隐,正彰三亚学院办学特色,明眼净心人能识之。
循溪侧幽径东行三十步,一大树下隐然立一石,长宽约一米,面镌“克明俊德”。
此文出自《尚书·尧典》:“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大学之道,起于修身,至于平天下,正为现代大学之责任。修身平天下有道,正是《中庸》从上引《尧典》所提炼的“九经”。三亚学院显身山水之间,潜心修身立德,正合中庸之道。
书行楼前石刻
廊桥一过,敞然行学府大道。大道西映鹭溪印岭,东缀书行楼、书海馆、白鹭苑,直抵巍巍之书德楼。书行楼由东西向五座楼宇回廊联结构成,整体呈扇鱼状游行山水之间。其前有二石刻,南面一石隐然若小山,面镌“豪气、大气、正气”,此为三亚学院校风;北面一巨石横卧园圃中,上书“天涯落笔大文章”。
清人程哲书“天涯”,标记海天之异,书写远官之慨,今人咏“天涯”,享受四季春在,寄寓浪漫闲情,三亚学院人行天涯,倚落笔,是要以“豪气、大气、正气”书写三亚、中国乃至世界之大文章。
书行楼与书海馆间石刻
书海馆一层为图书馆藏书楼,其上为学院机关办公楼。书海馆与书行楼间点缀有五方石刻,一石一字,分别为“智”、“信”、“仁”、“勇”、“严”。
此五字乃三亚学院干部之五德,出自兵书《孙子·计》:“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此五德,发乎智,伸乎信,依于仁义,立于勇严,保证了三亚学院锻造出一支执行力与创造力并行、爱与严不悖的干部队伍。
落笔广场周边石刻
书海馆与学府大道间有一广场,因地得名而为“落笔广场”。广场不大亦不小,疏植椰树,点缀华灯,映以笔峰,晨昏俱佳。阳光学子在此早间晨读,晚间游艺,毕业季是合影留念的必选地。
广场西侧,由南而北,树立三石。南面一石,面镌“创新、创业、创价值”,此乃三亚学院学院精神之办学智慧;中间一石,面镌“自立更生,合力更新,有容乃大,不懈则优”,此乃三亚学院校训,体现学院精神之做事智慧;北面一石,正面镌“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款题“李书福”,这是三亚学院的办学理念和使命,背面镌“学以立业、学以去惑、学以致用、学以济世”,这是三亚学院的学习价值。
白鹭苑前石刻
白鹭苑宾馆,又名交流中心,是三亚学院对内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宾馆前侧临学府大道,交宾馆进路处立一石,约高3米,宽2米,面镌“卓尔不群,与子偕行”。
“卓尔不群”出自《汉书》“夫唯大雅,卓尔不群”,“与子偕行”出自《诗经》“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三亚学院师生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实现在中国南海之滨建设一座不同凡响的大学的梦想走到了一起,他们志存大雅,他们卓尔不群,他们励精励勤,他们共创伟业。
书明楼、书阶楼、书味堂碑铭
书行楼和书海馆后,有三处建筑,一为书明楼,为东区教学楼,由东西向四座楼宇回廊联结构成,形状正与书行楼齿合;一为书阶楼,与书海馆相连,为东区图书馆,馆内书藏如海,敞架取阅,师生入馆,如登书阶,故得名;一为书味堂,与西面书阶楼一路相隔,是师生用餐之所。此三楼,侧旁各立一石,铭楼名曰“书明楼”,“书阶楼”,“书味堂”。
三亚学院建筑命名多以“书”起。教书以“明”,读书有“阶”,书中三“味”,徜徉三楼,阳光学子乐何如哉!
书明楼东侧立一石,面镌“格物”二字。
《大学》经文之“八目”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为“八目”是始。先儒朱子言:“《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 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三亚学院开设56个本科专业,举凡物理、社会、人文,都在师生研习之列,而“311”课程体系的落实、“三级实习”的开展、“通识教育”的贯彻,又疏通了专业间的区隔,加之教师专业志业,学生勤学乐学,格物而“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是可期的目标。
东区社区石刻
书味堂以北为一建筑群,环一小山而建,为东区师生宿舍区,实行社区化管理。区内由学院建设者匠心独运,点缀多处石刻。
东寓一前停车场旁一石,面镌“正心”二字;东寓二侧超市旁一石,面镌“诚意”二字;东寓一、二之间的园林廊榭入口处一石,面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东寓七旁篮球场侧立一石,面镌“至善”二字;东寓十旁三亚学院幼儿园前立一石,面镌“慎独”二字;东寓十一西侧小山阶梯出口处立一石,面镌“修身”二字。
这一组石刻,“正心”、“诚意”、“至善”、“修身”出自《大学》,大学之道,止于至善,以修身为本,正心诚意,正所以修身也;“慎独”出自《中庸》,亦即“修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出自《论语》,正是《大学》修身以至于平天下之旨。
东区小山侧石刻
东区小山,山不高而秀雅,迎落笔峰而立,如砚如台。本无名,三亚学院人欲在落笔峰下书写大文章,遂命名之为举砚台;本无路,三亚学院人环山筑道,依势建阶,遂成学院一养情逸志之佳构。
山之南面拾级处立一石,面镌“举砚台”;山之西面拾级处立一石,面镌“举砚台旁书声朗,落笔山下育人忙”,此联为2011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严隽琪视察三亚学院校园时即兴所题,正是三亚学院师生风貌的真实写照。
(发表在《三亚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