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从中华文明到中华之道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读后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4-06-10 21:15:28
标签:
刘震

作者简介:刘震,男,西元1978年生,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

从中华文明到中华之道

——《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读后

作者:刘震(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初一日辛丑

          耶稣2024年6月6日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且持续至今的文明,中华文明以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蕴令人瞩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新著《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一书,从多维度视角,对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哲学阐释,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提供了宝贵的学理创新资源。

 

该书鲜明地论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哲学层面的内在自洽性,认为通过对这些特性进行哲学阐释,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同时,全书强调了“五个突出特性”对于建设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性,认为这“五个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和推动社会和谐的关键。

 

“五个突出特性”的丰富哲学内涵

 

书中分别论述了“五个突出特性”的各自哲学内涵,在探讨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时,强调政治传统和文化传统的重要作用。中华政治传统自夏商周时期以来,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始终保持一种连续性的发展态势,从儒家思想的传承到科举制度的建立,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都体现了中华文明在政治领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书中详尽阐述了中华文明在连续性方面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不仅介绍了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渊源,而且深入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连续性,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应对挑战、保持自身独特性的同时,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实现自我更新的能力。从历史上来看,经学的传承、史学的编纂,都是中华文化传统连续性的重要体现。

 

全书对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中华文明并非停滞不前、僵化守旧的文明,而是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新精神。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创新,中华民族一直是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民族之一。书中重点探讨了创新性在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中的作用,认为创新性是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内在根据,是中华文明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全书还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及这种结合如何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提供理论支撑。整体而言,该书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而且揭示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自我革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精神风貌。这既是对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一次深刻探讨,也是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道路的一次重要思考。

 

在探讨中华文明的统一性时,全书强调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统一。中华文明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综合体,不同的地域、民族、宗教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相互交融、借鉴,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统一体。这一统一体既保留了各个文化的独特性,又实现了文化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书中认为,对统一性的追求是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书中详细阐述了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原理,具体包括大一统政治框架的确立、大一统政治原理的发展演变,以及公天下精神的丰富哲学意蕴。值得一提的是,公天下理念蕴含的公平正义、兼容并蓄等价值,在现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这些原理的剖析,书中展示了中华文明在处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稳定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卓越智慧。而说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全书不仅揭示了中华文明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独特韧性,也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开放、交流的积极态度。书中详细回顾了中华文明从多元到一体的融合和凝聚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培育出的具有高度认同的文化共同体。通过对传统哲学视角的审视,深入探讨了“一多相即”“同异相合”等哲学范畴,揭示了中华文明在处理多元与统一关系上的独特智慧。同时,全书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以及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和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的作用。综上所述,该书是深刻反映中华文明精神内核、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姿态的重要作品。通过书中的论述,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华文明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如何积极吸收外来文明精华,推动自身不断发展和创新。

 

最后,该书对中华文明秉持的和平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中认为,和平性是中华文明包容性的价值表现,是中华文明在多元文化交流中始终坚持的原则。从古代的和而不同到现代的和谐世界理念,均体现出中华文明对于和平的追求和倡导。作者们强调,在当今世界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背景下,中华文明的和平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整体而言,《中华之道——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认识和理解中华文明,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个方面,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哲学阐释,展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我们理解世界文明多样性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提供颇具价值的学术探索与学术创新

 

笔者在认真阅读全书之后,认为该书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着显著的学术创新价值和学理意义。

 

第一,开篇就提出“五位一体”的观点,即中华文明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五个方面呈现出高度的逻辑自洽性。这五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中华文明的独特逻辑体系。通过大量的历史实例和哲学分析,展现了中华文明如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形成一种独特的文明发展模式。这一重要学术论点,为我们今后理解“五个突出特性”以及围绕它理解中华文明,特别是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来赓续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一张逻辑清晰的思维导图。

 

第二,书中指出并论证了中华文明独立与开放并举的发展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且唯一以国家形态延续至今的文明,全书对中华文明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不仅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深厚底蕴,而且揭示了其独立起源、独立发展以及包容多元的文化和政治品格。正是书中所展现与论证的中华文明的历史特性,客观上要求我们今天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须旗帜鲜明地亮出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价值。同时,书中也指出了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展现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以及对其他文明有益成果的借鉴和吸收,这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本身是开放的,中华文明的历史演进是内在逻辑发展与外在文明互鉴的结果。

 

第三,全书为实现“第二个结合”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学术探索。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首次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命题。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刻论述了“第二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本书通过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的哲学阐释,为实现“第二个结合”提供了理论支撑,阐明“第二个结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为理论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样的结合,使我们掌握思想和文化的主动权,使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既体现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