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帆】走进浏阳文华书院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这里开启

栏目:中央党校机关报儒家道场系列
发布时间:2024-06-26 10:09:30
标签:

走进浏阳文华书院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这里开启

作者:王帆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初九日己酉

          耶稣2024年6月14日

 

浏阳,是革命老区湘鄂赣苏区中心区域,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堪称湘东一个极富人文底蕴和传奇色彩的地方。有一座书院见证了秋收起义文家市会师的璀璨经典,就是矗立于浏阳文家市镇人民路的文华书院。毛泽东3次来此探索真理或领导革命活动,“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抉择正是在文华书院做出的。让我们一同回望这座书院不一般的前世今生,感受其不一般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气质,品读其不一般的红色星火和精神魅力。

 

具有湘赣边界浓郁特色的建筑明珠

 

道光十九年(1839年),浏阳知县胡芝房到文家市察看文昌宫,提议将之改为书院。当地士绅刘大馥、甘崇勋、陈番庶等人积极响应,当即呈请募建,1841年落成,取名文华书院。最初,刘大馥请来江西举人彭梦彰担任山长,学生无固定班次,限定名额为监生正课6名,附课6名;童生正课10名,附课10名。

 

咸丰元年(1851年),由知县赵光裕主持增修,添建斋房数十间,书院初具规模。同治三年(1864年)募资在西斋前面新建关帝殿(武庙)。过五年,又募款重新修缮大成殿。

 

文华书院背倚秀美文华山,前眺蜿蜒南川河,是湘赣边保存最完好的书院建筑之一。中轴线上自北向南依次是照壁、门楼、中厅、大成殿、成德堂、望山亭。书院总体布局明朗、气势恢宏,建构精巧、活泼灵动,既体现了“礼乐相成”的共性,又突出了别具一格的地域个性。一是头门与照壁结合,照壁两端分设过街亭的双门导入形制,显示了开放创意和浪漫气息;二是中轴线上和两侧的主体建筑通过街门、巷道、过路亭、状元桥及廊道分隔或连接,形成大小4个天井纵横毗连,既独立成院又合成一体,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风格;三是文庙武庙并存,衬托了崇文尚武、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在湘赣边盛行;四是各类建筑上的图腾、绘画、雕刻、线条及用色也大量糅合湘赣特色。

 

志在培养“经文纬武”之才

 

浏阳书院文化的开创者是理学大家杨时。杨时学宗“二程”、倡道东南,被尊称为“闽学鼻祖”。他在北宋绍圣年间任浏阳县令,治邑有方,常在浏阳城讲学育士,肇创了浏阳第一座书院——文靖书院。此后很多著名学者慕名来浏,包括其再传弟子朱熹、张栻,浏阳自此书院越来越多。文华书院则是清代浏阳南乡最高学府。“文华”一名源自“文章华国”之意,昭示着担当天下的家国情怀。武庙《碑记》载述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正未可以偏废也”等内容,表明文华书院志在培养“经文纬武”之才以救国图强,体现了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

 

1908年,书院改成文华小学堂,始授新学。1912年,同盟会会员刘世逌回乡将它改为里仁学校,取《论语》“里仁为美”之意,即希望乡亲子弟受到良好教育成为仁人志士,大门两侧书写“以文会友,为国储才”8个大字。虽然书院转型了,但“文章华国”的宏愿同“为国储才”的宗旨却一理相契、一脉相承。尤其是受谭嗣同、唐才常等浏阳籍维新人物的影响,文华书院的山长大都思想开明,聘请的教师都是学问渊博、趋向进步的知识分子,注重对学生进行爱国、维新、民主的思想教育。陈世乔1915年回到家乡文家市,受聘里仁小学,次年被推选为校长。他常向学生宣传谭嗣同等志士爱国图强的精神,积极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号召男生不蓄长发,女生不裹脚。

 

1917年冬,青年毛泽东步行到浏阳开展农村社会调查实践,在文家市期间,他到过里仁学校、必达学校讲授时政课,跟师生和农民朋友交流思想。1925年,里仁学校校长陈世乔成为中共党员,随后有教师甘恩藻、尤清风、吴千晋入党,他们在学校成立党支部,办农民夜校,里仁学校成为浏阳南区革命活动中心。1926年,胡耀邦与杨勇入读该校高小部。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重要见证

 

1927年9月9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毛泽东当机立断下令各部退到浏阳文家市集中。9月19日,一、三团和二团余部1500多人先后到达文家市,前敌委员会和起义军师部驻扎在文华书院。19日晚,毛泽东在文华书院主持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的行动方向问题。会议经过激烈争论,否定师长余洒度等坚持的“取浏阳直攻长沙”的意见,通过了毛泽东关于放弃长沙的主张,决定转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以保存力量、再图发展。这是从进攻大城市转向农村进军的转折点。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9月20日,毛泽东在文华书院操坪向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全体人员讲话,宣布前敌委员会决定。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中国革命没有枪杆子不行。这次秋收起义,虽然受了挫折,但算不了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

 

1930年8月,毛泽东再次来到文华书院。当时,毛泽东、朱德率红一军团在文家市设伏歼敌一个旅,取得大捷,为红一、红三军团在浏阳组建红一方面军创造了条件。文家市大捷时,红一军团召开群众大会,毛泽东又在文华书院操坪里发表演讲。他号召大家积极参军参战,“补充军实”,坚决反对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将土地革命进行到底。大批浏阳儿女踊跃响应,前后两三个月浏阳有1万人以上加入红军。

 

1967年原里仁学校从文华书院搬出,1977年紧邻书院建了秋收起义纪念馆,现今这里已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赫然在目的革命标语,复原陈列的毛泽东住室、前敌委会议室、会师操坪、战士宿舍、食堂等遗址,倾情诉述着文家市决策实施战略转移这个“光辉起点”的不朽光芒。

 

文华青山号角扬,霞光映得南天亮。镌刻一抹深厚浓重红色印痕的文华书院,由书香馥郁的儒学殿堂演绎成为熠熠生辉的信仰高地,红色与古色于斯编织成美妙的二重唱,“魂脉”与“根脉”在此合奏出绚丽的交响曲,昭示人们永远铭记从“霹雳一声暴动”到“红旗插上井冈山”其间的革命风云及其伟大意义。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