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微课·朱子学在台湾的落地生根

栏目:往圣先贤
发布时间:2024-06-26 15:57:56
标签:

朱子文化微课·朱子学在台湾的落地生根

来源:“福建文化记忆”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十三日癸丑

          耶稣2024年6月18日

 

 

 

宝岛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一直存在着紧密的地缘、血缘、文缘联系。尤其是福建地区,更是与台湾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明清时期,随着大量福建移民迁居台湾,闽台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区,中华文化影响到台湾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在闽台文化的传承、交融中更是起到了主导作用。而朱子学作为宋元以后的官方思想与儒学主流形态,自然成为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朱子学是如何跨越海峡,传播到台湾并落地生根的呢?

 

众所周知,明清之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在此之后,他与儿子郑经、谋士陈永华在台湾立圣庙、建学校,大力开展儒学教育,为台湾儒学奠定了基础。不过,朱子学在台湾的真正立足,则是在台湾纳入清朝版图之后。

 

 

 

康熙二十二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领清军穿越台湾海峡,攻陷澎湖。郑氏集团投降,清政府掌管台湾事务。一批批闽籍官员、学者被指派到台湾,一座座书院在宝岛拔地而起,朱子学由此迅速传播、发展,成为台湾的主导思想。其中,张伯行、蔡世元、蓝鼎元、陈瑸、袁宏仁等朱子学者和官员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到了康熙五十一年,时任福建台厦兵备道的陈瑸在台湾府学明伦堂旁边建立了岛内第一座朱子专祠。他希望台湾学子能够通过学习、祭拜朱子,对儒家思想“信之深、思之至”,从而更加自发地学为圣贤。

 

康熙六十年,台湾爆发朱一贵事变,被誉为“筹台之宗匠”的蓝鼎元跟随族兄蓝廷珍入台平乱。他不仅在用兵方面出谋划策,而且提出了著名的十九条治台策略,如强调台湾之患不在富而在教,主张以兴办学校、重视师儒为急务,用“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转移士习民风。

 

 

 

康熙四十三年,台湾知府卫台揆在台南创建崇文书院,是为台湾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到清朝末年为止,台湾共建立书院六十二所,其中大部分与朱子学关系密切。

 

朱子在台湾人眼中不只是儒家圣贤,还是神仙人物。在香火旺盛的台北万华龙山寺里,被称作“紫阳夫子”的朱子就和妈祖、观音等台湾的“当红”神仙一起接受祭拜。

 

长期以来,朱子祠遍布台湾各地,朱子学在当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融入台湾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海峡两岸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和体现。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