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丽】明清家学全面繁荣

栏目:家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6 16:00:44
标签:

明清家学全面繁荣

作者:孔丽(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

来源:《圣人家风》

 

随着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变化,孔氏家学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便于叙述,孔氏家学可进一步分明代和清代两个时期来说。明朝时期,孔氏家学发展较为缓慢,但在诗文、家谱、志书方面有突出的进展。清朝时期,孔氏家族人才辈出,家学兴盛,不仅著述繁多,而且涉及广泛,在经学、文学、考据学、礼学、文字学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成就。

 

(一)明代孔氏家学

 

明朝也将儒学作为国家的主导思想。建立政权之初,明太祖便表明“愿与诸儒讲明治道”(《明史·太祖纪》),将程朱所注“四书”等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注本,使理学占据主导位置。明成祖时,朝廷组织编修了《四书大全》《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对儒家经典进行了系统整理。明朝中期,王阳明心学适应了时代需要,出现“门徒遍天下,流传逾百年”的盛况。明末,王学末流“空言之弊”日益显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儒学渐渐转向经世致用的务实之学。

 

明朝统治者崇儒尊孔,给予孔子后裔多种优遇。如,多次重修孔庙,形成了现在孔庙的基本格局;加强对“四氏学”的扶持管理,重视对孔氏后裔的教育;科举中给予孔氏后裔各种特别照顾,等等。在有利形势下,孔氏家族人丁快速增多,学术水平比金元时期有缓慢提升,然而科举及第者不多,有重大影响的孔氏学者也不多。孔氏家学随着儒学发展的大形势,呈现新的特色。

 

1.笃学修德,多善诗文

 

衍圣公作为孔氏家族的最高代表,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明代起,衍圣公专职负责祭祀孔子,受到帝王格外优待,“自明祖优礼圣公,待以上宾”。这不但要求衍圣公对祭祀礼乐有深入研究,还需要有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又因衍圣公除了祭祀,无其他重要政务,便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家学及其他典籍。故而,明代衍圣公注重明德修身,多精通礼乐、工诗文,能继承发展家学。

 

五十六代衍圣公孔希学能承父志、传家学。《阙里文献考》记载孔希学“性明敏,好学”,袭封衍圣公后,“益自树立,于经籍子史之书,靡不研究,文词尔雅”。由此可知,孔希学敏而好学,对经史子集等家学有广泛研究,文词优雅。明朝建立之初,明太祖朱元璋召见孔希学,问其政事。学识渊博的孔希学“敷陈历代治乱甚悉”,对历史的政事治乱表达了深刻见解。太祖对孔希学很满意,封其为衍圣公,并赞道:“尔其勤敏以进学,恭俭以成德,庶领袖世儒,益展圣道之用于当世。”意思是,他敏学好德,是世儒的榜样,能将先祖的圣道用于世上。明朝给予孔希学多次赐赏,待遇更胜元朝时。这与明初崇儒尊孔有关,也与孔希学因良好的儒学修养受到帝王嘉许有关。

 

孔希学之后的几代衍圣公也多能恪守家训,边专职祭祀,边志于儒学的传承研究。如,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讷“笃学,恭谨,不以贵骄人”,能诗;五十九代衍圣公孔彦缙虽幼孤,但“笃志读书,才识益高广,度量宽而有容”;六十代衍圣公孔承庆研习家学,能诗,著有《礼庭吟稿》;六十一代衍圣公孔弘泰,善诗赋,曾与文学家李东阳吟诗唱和,著有《东庄稿》;六十二代衍圣公孔闻韶“尚佩服家训,进学修德,与族长举事管理族人,读书循礼”,能牢记、奉行家训,管理族人,读书修德,闲时与兄弟饮酒作诗。孔闻诗在兄长孔闻韶墓志中写道:“成庵公有弟七人,与君以行序,若无常父,然又足以占雍睦也。岁时高会,群玉连床,吟咏之琅琅,谈屑之霏霏,金薤错出,韶馨吐音……”墓志中既描绘出孔闻韶兄弟们在一起吟诗作对、探讨学问的共学情景和友好氛围,也突出了孔闻韶的品德与才华。

 

大概出于衍圣公爵位世袭等原因,衍圣公们不用汲汲以求功名,读书、修德、习礼乐、传家学成为衍圣公重要的生活内容,祭祀、配祀、管理族人等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吟诗作对是他们的重要乐趣,故而在学术上没有很大的成就。由此也可见,孔氏家族中千年延续下来的好学、重礼、善诗、进德之风,在家族中传承不断,使家族保持兴旺。

 

2.家族文献与志谱

 

明代孔氏家学中的志书、家谱有了新的发展,不仅数量有所增加,内容也更加丰富。《曲阜孔氏家风》记载:“孔承懿有《孔氏新谱》,孔弘颙有《孔氏族谱》,孔贞丛有《阙里志》,孔胤植有《阙里志》和《述圣图》,孔弘存有《孔庭摘要》,孔弘干有《阙里文献集》《孔门佥载》和《曲阜县志》,孔弘毅有《重修曲阜县志》和《重订三迁志》,孔贞运有《皇明诏制全书》等。”由此可知,孔氏家族的志书范围在扩大,数量在增多,种类上也更多样,而且参与编撰志书族谱的人员也在增加。

 

明代关于曲阜阙里的文献有多部,仅《阙里志》就有多个版本。由陈镐撰、孔弘干续修、孔承业刊刻的《阙里志》十五卷,是其中最初的旧《志》。其后,孔氏子孙多次因循这版《阙里志》续辑重修。如,孔承业增修《阙里志》,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刻印。孔贞丛撰写《阙里志》十二卷,成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这几部书是孔氏族人不断积累完善的结晶,也可以视为家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它们现在都存于世,是研究阙里、孔氏家族等的重要资料。

 

明代孔氏家谱的续修较为频繁。衍圣公孔彦缙立《永乐七年孔氏族谱图示碑》,列出了孔氏家族从四十三代至五十四代世系的传承,以辨明孔氏谱系,现立于孔庙中。孔承懿撰《孔氏新谱》,只是抄录,未有刻本,不现于世。另外,《孔氏宗谱》《阙里孔氏宗谱》等多部家谱传于世,却不知具体编纂者。可见,明代对阙里文献、志书、宗谱的关注明显胜于从前。这是家族观念增强的表现,也是严明家族世系、加强家族管理的需要。

 

3.经学的些微发展

 

在明代经学式微的儒学发展形势下,孔氏家族仍有人专心于经学研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著述留世。孔谔、孔承倜就是其中的代表。

 

孔谔,字贞伯,孔子五十七代孙,永乐六年(1408)举人,任为中允,教授皇子诸王,七年(1409)特赐进士。《阙里文献考》记载:“谔平生嗜性理之学,于诗赋尤工。”孔谔喜欢研究理学,著有《中庸补注》三卷、《舞雩春咏诗集》二十卷,其中《中庸补注》进秘府。在孔谔的影响下,其子孔公恪“通经传性理之学,好议论,又喜谈兵”,著有《三出妻辨》《天爵絜矩》等。

 

孔承倜,字永冠,孔子六十代孙,曾任保定县知县、荆王长史,居官清白。他“博学工诗”,博览群书,又“笃信阳明之说”,其学出于王阳明心学之类。他在任官的地方开馆会生徒,讲王阳明良知之学。但他又不是空谈心性,而是遍读经书,对经学有较为深入的研究。他著述丰富,著有《日言》(一卷)《诗经代言》《书经代言》《易经代言》《四书代言》《中庸孔庭续问》(一卷)《三教指迷》《四事请教录》《梦解》《天理说》等,可惜不少已佚。

 

孔承倜的从弟孔承仍与其子孔宏斐也讲良知之学,常与孔承倜相唱和。孔承倜的兄长之子孔宏颉以文章名世,其子孔闻讷亦笃志好学,闭户著书。可见,孔承倜家族以文章闻世,多专于心学方面的研究。这其中孔承倜起到了重要的带领作用,在家族中兴起了研究心学的风气。

 

明时,孔氏家族中还有一些学者在经学方面有研究,如孔尚严著有《学庸正解》、孔兴治著有《四书讲义》等,但学术水平总体不算特别高。

 

总起来看,明代孔氏家学与当时儒学发展暗相契合,有理学、心学研究倾向,也有其独特之处,在诗文、家族谱志与曲阜阙里文献方面较为突出。正如《阙里文献考》所言:“圣门四科终以文学,岂不以立言一道与立德立功共属不朽乎?”文章著述在儒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孔氏家族中也具有重要地位,是家族精神传承的依托所在,也是家风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

 

(二)清代孔氏家学的兴盛

 

清朝在建立后仍采取尊孔崇儒政策。如,清朝皇帝曾亲自至曲阜祭祀孔子,提升衍圣公的职位,给予孔子后裔优待,等等。儒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发展。清朝中期后,学者多转向训诂考据之学,如清人皮锡瑞所言,“说经皆主实证,不空谈义理,是为专门汉学”,经学有所复兴,“乾嘉之学”等兴起。这对整理古籍、保存文献等有重要贡献。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孔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可谓簪缨不绝、科甲相继。孔氏家学再一次进入兴盛时期,取得了多方面成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研究广泛,成果卓著

 

清代孔氏家学异军突起,不仅学者多、著述多,而且有的学者水平比较高。有学者对清代曲阜孔氏家学的著述作了统计:经部,存68种,凡81种;史部,存54种,凡76种;子部,存37种,凡49种;集部,存142种,凡231种;丛部,存5种,共5种。五部共存306种,不全7种,未见129种,凡442种。由此可见,清时孔氏家学不仅著述丰富,而且涉及广泛,经史子集皆有研究。此外,在数学、地理、校勘、天文等方面有研究。概括起来,孔氏家学主要在三个方面有突出成就:家族文献与阙里文献、经学、文学。

 

其一,家族文献与阙里文献繁荣。由于孔氏家族的社会形象和地位特殊,孔庙祭祀、追溯家族历史、弘扬先祖美德等成为家族必要的事务,所以,孔氏学人保有记载家族礼乐制度、编纂家族志书、整理谱序和地方文献等家学传统。

 

清代孔氏家学在家族文献方面最大的贡献是编纂了系统的家族礼乐文献。历史悠久的孔氏家族保存了许多古代礼乐文献,这为礼乐文献体系的编纂奠定了必要的条件。至清代,孔氏家族礼乐文献体系走向成熟,有多部力作问世。如,孔贞瑄著《大成乐律全书》,孔尚任纂、孔尚忻编《圣门乐志》,孔传铎撰《圣门礼乐志》,孔继汾著《孔氏家仪》,孔祥霖、孔令贻等多次对《圣门礼乐志》加以续纂、修改。在家学礼乐的不断传承中,孔氏家族逐渐形成系统、成熟的礼乐学说体系。

 

其中,孔继汾对孔氏家族礼乐方面的研究多而全,贡献最大。其《孔氏家仪》《家仪答问》记载了比较完备的家族礼仪,将孔氏家族庙祭、家祭、婚礼、丧礼、宾礼、服制、修谱礼仪等都记录在内,而且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礼学思想。《劻仪纠谬集》主要考证了祭祀的仪式、祭品、祭祀器皿的本源等。《文庙乐舞全谱》则详细记载了文庙祭祀中的器乐、乐谱和祭祀舞蹈动作等。这些都是孔氏家族历代礼乐方面家学传承的结晶,是世人研究礼学、礼仪、孔氏礼乐等问题的重要参考资料。

 

清代孔氏家谱是在明代家谱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孔兴燮、孔毓圻、孔昭焕、孔宪璜等人均对家谱有过修撰,形成了《孔子世家宗谱》《孔子世家谱》《孔氏大宗支谱》《孔氏世系本末》等十多种家谱,是历代修谱中次数最多、规模普遍较大的续修。

 

孔氏家族因追溯家族历史、记述曲阜地方历史的需要,编纂有不少阙里文献类著作。较早的有宋代孔传的《阙里祖庭记》《东家杂记》,元明时有《孔氏祖庭广记》《阙里志》《阙里文献集》等。清代,阙里文献更为兴盛,主要有:孔胤植编《阙里志》、孔尚任撰《阙里新志》、孔衍珻撰《阙里纂要》《杏坛圣迹》、孔继汾撰《阙里文献考》等。其中,孔继汾在前人旧志的基础上,考订、增益而成的《阙里文献考》,被赞“继往开来,功冠千古”,是目前最为完整的阙里文献资料。该书篇幅巨大,共一百卷,分为十六门,条目清晰,收录内容全面而翔实,是后世研究孔子、孔氏家族、孔门弟子和阙里地方文献等的重要史料。

 

其二,经学兴盛。随着清朝经学的复兴,孔氏家学中经学也有突出成就。不仅研究经学的孔氏学者骤增,研究的范围较广,而且学术水平较高,融入当时儒学研究的主流学术圈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传铎、孔广森、孔广林、孔继涵、孔光栻等人。

 

孔子七十代孙孔广森,字众仲,孔传铎之孙,孔继汾次子,少承家学,师从当时的经学大师戴震,得其思想精髓,后又学于庄存与等名儒。后人评价孔广森:“经史训故,沉览妙解,兼及六书九数,靡不贯通。”可知,孔广森在家庭读书诵典的家风影响下,自幼博览群经,又有名师指点,对经史有深入了解,贯通六书九数。《清代传记丛刊》中评价他“经书博涉,颛门尤长《春秋》《戴记》,而积力终在《春秋公羊传》”。孔广森擅长《春秋》《大戴礼记》,尤其对《春秋公羊传》有深入的研究与阐述。

 

在对公羊学的研究中,孔广森“旁通诸家,兼采‘左’‘榖’,择善而从”,吸收《春秋左传》《春秋榖梁传》的优秀部分,利用校勘方法对《公羊传》进行理校,用考据之法,广采诸家,终成经典之作《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在书中,他提出:“《春秋》之为书也,上本天道,中用王法,而下理人情。不奉天道,王法不正;不合人情,王法不行。”可知,孔广森在校勘、释义前人公羊学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些新的义理阐发,进一步推动了公羊学研究。孔广森由此也得到了后人高度评价,如梁启超评价他是“清儒头一位治《公羊传》者”。

 

《大戴礼记补注》是孔广森在北周卢辩所注《大戴礼记》的基础上,参照戴震校勘《大戴礼记》等多种文本修订而成。他补注了缺少的篇目,校正读音,纠谬文字,解释字词涵义,并附以自己的见解,极大地推动了《大戴礼记》的研究。清代大儒阮元给予孔广森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使两千多年古经传复明白于世,用力勤,功劳巨大。可以说,孔广森开启了清代为《大戴礼记》作新疏的事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孔广森还著有《诗声类》十三卷、《礼学卮言》六卷、《经学卮言》六卷、《仪郑堂骈体文》三卷等多部著作,可谓著述丰富。孔广森作为戴震的四大弟子之一,是乾嘉学派的重要人物,也是清代孔氏家族中经学成就最高者,对家族的经学研究具有带领作用。

 

除了孔广森,孔氏学者中还有多人在经学上有造诣。如,孔广森的祖父孔传铎著有《春秋三传合纂》《礼记摛藻》等;孔广森的哥哥孔广林著述颇丰,有《周易注》《周官肊测》《毛诗谱》《仪礼肊测》《仪礼士冠礼笺》等多部著作;孔广森的叔父孔继涵著有《春秋地名考》《五经文字疑》等;孔继涵之子孔广栻,继承家学,著有《春秋地名同名录》《春秋释例世族谱补缺》《春秋世族谱》《春秋土地名考》等多部作品。

 

孔氏学者在经学上的研究不仅人员多、研究范围广,在《春秋》《礼》《周易》《诗经》等方面皆有研究,而且采取新的角度和方法,研究深入,水平较高。清代孔氏学者在经学方面的成就,是两汉后孔氏家学中的新高峰,在整个经学史上也可谓成绩卓著。孔氏家族出现经学的这一长期兴盛,绝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对先祖孔子思想的自觉传承,是长期家学积累沉淀使然。在家学的传承中,家族内自然形成了向学、读经、解释经典的风气。这一风气一经形成会长期陶冶教化家族中的每一个成员,使他们自觉传承和发扬家学。

 

其三,文学昌盛。数千年来孔氏家族学诗学礼的家风一直延续着,擅长文学创作的学者不绝如缕。清代,学诗学礼的风气更趋浓厚,涌现出大批杰出的文学人才,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诗、文、词、赋、戏剧皆有涉猎,孔氏家族进入文学的繁荣期。孔宪彝编选的《阙里孔氏诗抄》收录了清代孔氏120位族人的诗作,周洪才《孔子故里著述》收录清代孔氏学人90多人、330多种著述。孔氏家族形成了庞大的家族诗文创作团体,在孔氏家学中堪称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非常突出的。

 

曲阜孔氏大宗户中擅长诗文词赋者尤多。他们不仅与社会名士结社唱和,还与家人聚在一起吟诗作赋、交流切磋,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这是温柔敦厚的诗礼家风代代相传的结果。如孔毓圻、孔传铎、孔继汾、孔继涵、孔广棨、孔昭虔、孔昭杰、孔宪彝、孔庆镕、孔祥霖等。他们大都有诗集传世,且诗文具有较高的文学与思想水准。孔氏族人中还有一些擅长诗文与戏剧的学者,孔尚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孔尚任,字聘之,孔子六十四代孙,是孔氏家族中文学方面的翘楚。孔尚任的父亲孔贞璠是明末举人,对他有一定影响。后来,孔尚任在四氏学中读书,好诗文,尤其擅长戏剧传奇。他创作丰富,涉猎广泛,戏剧有《桃花扇》《小忽雷》《大忽雷》等,诗文集有《湖海集》《长留集》《石门山集》等,词集有《绰约词》《春秋闺词》等。这些作品具有比较高的文学价值,其中的《桃花扇》是孔尚任的代表作,也是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以其创新性、艺术性享誉古今。孔尚任的诗歌创作典雅含蓄、温和敦厚,体现了“温柔敦厚”的风格特色,是传承诗礼家学的重要体现。正如《湖海集·序》中所写:“盖尼山庭训,首重学诗,公真能世其家学者也。”孔尚任在诗文方面的成就是对家学的继承,从其戏剧来看,他又在创新发展,将家学推向前进。

 

2.衍圣公家族的家学传承

 

清代孔氏家学传承尤为显著的是衍圣公家族。衍圣公家族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们要有深厚的儒学涵养,要懂得儒学典籍,要成为文化世家的代表。在家学的世代积累沉淀中,衍圣公家族早已自觉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他们幼读典籍、共学切磋,形成了论学谈诗的良好家庭风气。如,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与其弟孔毓埏、夫人叶粲英、子女孔传铎、孔传鋕、孔传钲、孔丽贞等结成诗社,常常相与唱和,谈论文学词赋。

 

衍圣公家族不仅衍圣公能诗善赋,有著作留世,而且整个家族内出现了多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多个方面都有所成就。如孔毓圻、孔传铎、孔继汾、孔广林、孔广森、孔昭虔等祖孙五代不仅广注群经,而且对数学、天文、地理、音韵等有涉猎,有著述五十多种。再如,孔继涵与其子孔广栻、孔广根、孔广权父子四人皆擅长诗、赋、经学等,著述丰富。

 

孔子六十七代孙孔毓圻,康熙六年(1667)袭封衍圣公,曾为太子少师,得到皇帝的褒奖。他“为学尚实行,不喜声华文誉”,总纂《幸鲁盛典》,著有《编正孔子家语》、《兰堂遗稿》二卷、《耕砚田笔记》等。其弟孔毓埏“好学,工文辞”,著有《研露斋文集》《拾箨余闲》一卷、《远秀堂集》八卷等。兄弟二人皆擅长诗文,且合撰了《校订孔丛子》一书,是兄弟共学的结晶。

 

六十八代衍圣公孔传铎是孔毓圻长子,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工文词”,所著《盟鸥草》《红萼词》《绘心集》等诗词集,多记仕途经历、交游见闻、酬唱赠答、日常所感等,诗文风格平易,真切感人。孔传铎又“究心濂洛关闽之学”“精通三礼”,在经学、家族文献、礼乐文化方面也卓有成就,著有《春秋三传合纂》《礼记摛藻》《圣门礼乐志》《阙里盛典》等。其中,《春秋三传合纂》以《春秋》为纲、三《传》为目,为研读《春秋》带来了方便。

 

孔传铎有六子,皆有一定的学术涵养和成就,其中四子孔继汾学术成就最高。孔继汾,字体仪,博闻强记,博通经史,23岁中举,任户部主事等,后闭户读书,专心著述,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继续父亲关于家族礼乐文化的研究,创作了《孔氏家仪》《家仪答问》《文庙乐舞全谱》《文庙礼器图式》《劻仪纠谬集》《圣门乐志》等一系列家族礼乐制度方面的著作,对孔氏家族礼乐文化的整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孔继汾有七子,其中孔广林、孔广森最为优秀,皆擅长经学。孔广林为长子,勤勉治学,著述丰富,被阮元赞为“海内治经之人无其专勤”。孔广林曾用力于郑玄辑佚学,作《通德遗书所见录》,辑郑玄著作十八种之多,经学上也有所贡献,作品计十多种。

 

孔广森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音韵学家和文学家。他自幼博览群书,涉猎广泛,于经史、音韵、文学、算学、书法等皆有研究,著述丰富。在孔广森的教育影响下,儿子孔昭虔也研究音韵,著有《古韵》《词韵》(惜未完成)。与父不同的是孔昭虔更擅长诗文、杂剧,著有《镜虹吟室诗集》《镜虹吟室词集》《扣舷小草词》等诗文集,有《葬花》《荡妇秋思》等戏剧。

 

孔继涵,字体生,为孔毓圻之孙,孔传钲之子,母亲为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熊赐履之女熊淑芬。他22岁中举,33岁考中进士,爱好广泛,于校勘、考据、数学、经学、地理、文学等皆有研究。孔继涵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考工车度记》一卷、《解勾股粟米法释数》一卷、《同度记》一卷、《水经释地》八卷、《红榈书屋诗集》四卷、《斲冰词》三卷等,拓展了孔氏家学的内容。

 

孔继涵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校勘、刻印了大量图书典籍,主要包括戴震著作、多种典藏善本、稀见古书和孔氏家族的文献资料、个人著作等。他的著作与校勘刻印的书籍,统称为《微波榭丛书》。这对于文献的保存、整理和传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使许多典籍得以流传于世,也使孔氏家学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扬。同时,孔继涵与戴震的家族联姻、交游等活动,将曲阜孔氏多名学者带入乾嘉学派中,使孔氏家学中增加了乾嘉考据学等内容,从而丰富和发展了孔氏家学。

 

孔继涵有五子,在经学、文学、校勘学等方面多有成就。长子孔广栻,中举人,能继承家学,著述颇丰,有《春秋世族谱考》等经学著作、《藤梧馆诗抄》等文学作品。次子孔广根,著有《秋蓼山房诗稿》《秋蓼山房词稿》等。五子孔广权善诗词,著有《观海集》《爱莲书屋诗集》等。孔继涵孙子中有四人中举,曾孙中有一进士三举人,后裔也多擅长诗文,可谓家学不坠。

 

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儒学受到严重打击,孔氏家族仍诵读典籍,传承家学不断。七十七代衍圣公孔德成幼年读书的房屋上,悬挂着“东趋家庭学诗学礼承旧业,西瞻祖庙肯堂肯构属何人”的对联,激励着他学诗学礼,继承先祖事业。1935年,孔德成赴南京就任奉祀官时说:“余平时继承祖志,专攻经、史、子、集,间亦浏览社会风土民情。将来志愿,当本孔学一贯精神,不从事政治活动,冀对教育事业有所努力。”在批孔批儒的时代背景下,孔德成仍然恪守祖训、坚守家学,致力于对先祖孔子的思想文化传承。后赴台湾,孔德成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人类学系教授,教授“三礼研究”等课程,对教育事业、儒学研究与传播做出了贡献。

 

由最具代表性的衍圣公家族家学发展来看,家族成员的学术专长与著述既有继承、相通的部分,又有个人发展与创新,构成了绚烂多姿、硕果累累的孔氏家学。除了衍圣公家族,孔氏家族中还有一些支系的家学比较兴盛,如孔尚任家族,不可一一而述。

 

清代孔氏家学得以繁荣昌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尊孔、优待孔氏后裔、整体学术的发展等外在有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家族自身因素。这主要得益于家族内浓厚的学术氛围、父子之间的学术传承、兄弟间的交流共学、相互激励等。这些优良风气助长了孔氏家族的学风。可以说,此时的衍圣公家族将诗礼家风发展到了极致,不仅男性富有才学、著作丰富,而且家族中的女性富有文采,形成了才华横溢的女性文学群体。

 

3.女性文学的繁荣

 

衍圣公家族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环境,也孕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女性诗人。其中,可考者29人,留下诗词集14部,作品千余首。她们或是孔氏女儿,或是嫁入孔氏的媳妇,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切磋交流,形成了一个女性创作群体。这一女性群体的人员之多、作品之丰、文化素养之高、时间跨度之久,在孔氏家族,乃至中国女性文学史上,都堪称高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孔丽贞、颜小来、孔璐华、叶粲英、叶俊杰、朱玙等。下面举三人为例。

 

孔丽贞,字蕴光,五经博士孔毓埏之女,嫁历城荫生戴文谌,早寡。她工于诗画,著有《藉兰阁草》《鹄吟集》。其诗多悲苦、清冷之作,抒发心中的离别、哀伤之情。这与她人生的遭遇有很大关系,亲人相继而亡,多年孀居生活,内心多凄凉之情,所以多闺怨之辞。孔丽贞的诗歌“清醇绝俗,声律允谐”,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她的诗歌功底源自自幼生长的家庭环境陶冶和父兄的悉心教育。家庭内的诗词唱和,培养了她对于诗词的兴趣与写作能力。父亲孔毓埏对她的用心教诲,兄长们的指点,使她对诗词有了深刻领悟。

 

孔璐华是七十三代衍圣公孔庆镕之姐,嫁于著名经学家阮元。她“幼娴诗礼,兼工绘事”,幼读《毛诗》,崇尚儒家礼义,擅长诗歌,著有《唐宋旧经楼稿》。诗作内容中正,从容安闲。后人评价:“夫人性情敦厚,崇尚雅书。近代闺阁诗当奉为法则也。”她关注社会民生,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作诗《福、祜、祎三子夜课,诗以示之》,提醒儿子们要继承祖辈学业,好学崇德。她的教育理念与诗词修为,对其子女影响较大。

 

叶俊杰,孔昭诚之妻,“写作俱佳,尤工绘事”,著《柏芳阁诗抄》。孔昭诚早逝,叶俊杰便亲自教育子女,“贫虽如洗,而学则不辍”。在她的教育下,“三子俱登贤书,三女均适名门,有画荻之风焉”。三子宪琮、宪璜、宪恭皆中举人,三女皆嫁入名门,其中韫芬、韫煇能吟诗作词。叶俊杰还收从侄媳朱玙为徒,教其诗画,带领、鼓励其他女性进行文学创作。在她的带动下,家族的家学、家教有了进一步发展。

 

孔氏家族女性文学之所以能蔚然成风,是多种因素促成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奠定了基础,孔氏家族优良的家风、浓郁的家庭文化氛围提供了条件,家庭教育的需要、家族中男性的支持与帮助提供了动力,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这一家族女性文化的奇观。家族女性文学的兴盛也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影响,既丰富了孔氏家学,又使家庭内的文化氛围更为浓重,使子孙受到更好的教育熏陶,使家族诗礼家风更为久远、浓厚。

 

两千多年的孔氏家学是由不计其数的优秀孔氏学人不断传承发展而成的。孔氏学者在研读经典、追求经世致用之学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经典著作。据孔继汾统计,著作“凡经之类四十四部,史之类六十一部,子之类三十八部,集之类八十八部,总二百三十一部,佚其卷者四十七部,其一百八十四部得一千七百七十四卷”。这只是孔继汾统计的在其之前的孔氏学者著作,孔继汾之后的著作和一些没有记载流传下来的著作估计也不在少数。这些著作既是孔氏家学传承发展的硕果,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部分。

 

孔氏家学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变革、儒学的演变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色,但又蕴涵着相对稳定的精髓。家学的发展是孔氏家族精神传承的纽带,呈现为家族稳定的家风。这种家风的精髓是由孔子思想所奠定、逐渐形成的乐学重教之风,是道德修养与文化素养并行的诗礼家风,也是以儒学研究和传承为精神主导的学术之风。这深植于家族中的家风一经形成,便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决定着家族成员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人生方向,乃至于家族的走向。同时,孔氏家族能世代恪守诗礼传家的家风遗训,延续发展儒学的精神内涵,又是因为自觉传承了孔氏家学,以家学为载体和内容。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