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促会一行赴印尼参加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

栏目:新闻快讯
发布时间:2024-06-26 16:14:13
标签:

儒促会一行赴印尼参加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

来源:“孔子世家网”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十五日乙卯

          耶稣2024年6月20日

 

 

 

6月15日,由中国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印尼大道文化研究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专业委员会(儒促会)协办的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暨第一届和谐世界文明论坛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以及东道主印尼的专家学者围绕“构建全人类和谐共生的文明”主题交流思想,碰撞智慧。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党委书记、副主任国承彦在线上致辞中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真诚希望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努力把中印尼文明对话会打造成为两国人民心灵相通、相知相亲的桥梁和纽带。

 

 

 

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会长黄愿字代表主办方致辞。他表示,此次中印尼文明对话会的举办具有深刻意义。就在6月7日,联合国大会第78届会议以协商一致的方式通过由中国提出的决议草案,宣布6月10日为文明对话国际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超越“文明冲突”、迈向“文明和谐”是人类共同面临的最大课题。此时此刻,对抗分裂的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以文明对话促进和谐共生。

 

印尼瓦希德基金会会长燕妮·瓦希德、印尼巴厘省省长Sang Made Mahendra Jaya,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所杰出研究员马凯硕分别发表致辞。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温海明主持大会发言。印尼地区代表理事会成员、前巴厘省省长Made Mangku Pastika,儒促会副会长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孔德立,印尼加查马达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兼安全与和平研究中心主任、伊斯兰教士联合会副秘书长Muhammda Najib Azca作大会发言。

 

 

 

孔德立阐释了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认为仁学蕴含的生生哲学是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基础,当前,倡导文明对话,构建和谐世界,应从儒家的仁学思想及其寄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学说中寻找智慧。

 

 


在分组发言与讨论中,中印尼学者围绕“殊途同归和而不同”“中印尼文明对话”分别阐释了各自的观点。

 

 


 

儒促会常务理事、北京伯华国医传承发展中心理事长孔令谦表示,孔子提出的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是和谐的前提,在这样的基础上,相信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而中医之思想,同样是在解决人类自身之和谐的前提下,与社会和谐、与自然和谐,而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

 

 

 

温海明表示,中华文明精髓中的和谐文化之大道,正是化解“文明冲突”的关键所在。他认为,大道文化可以沟通中国和印尼,联通东南亚与世界各地,打通不同民族、宗教、思想、文化的人群,加深各方相互理解。

 

 

 

山东社科院副院长张凤莲表示,中华文明在发展中之所以一直没有中断,始终表现出较强的生机活力,也得益于中华文明自古崇尚“和而不同”的理念,与其他文明之间始终保持着交流互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才能齐心协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副院长陈中和副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中国与印尼华人族群迁徙与族群文化的融合发展,说明了构建人类文明和谐需要彼此的包容与尊重的重要性。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陈仁仁教授从《周易》的文明与文化入手,阐释了中国式“文明”植根于内在德性的意蕴,是与偏重于指向物质性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形态。因此,中国文明内在性带有重视德性与道义的特征。

 

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文化综合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杜运辉教授阐发了“中国哲学对差异的思考”。他认为,尊重差异与文明多样性是中国哲学的特征。和谐是包含差异性、多样性、多元因素的均衡状态。张岱年先生的“兼和”理论对于今天的文明对话有启发意义。

 

 



 

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哲学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文献期刊部副部长常樯等20余位学者在论坛上发言,并就相关问题回答现场提问。

 

孔德立作大会学术总结,黄愿字会长作答谢致辞。

 

 

 

会上,儒促会代表向印尼和谐文化基金会赠送圣祖像。

 

儒促会常务理事、办公室主任孔令俊,常务理事、对外联络部部长孔涛,理事孔燕,以及来自中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的专家学者、高校师生等200余人参加此次活动。

 

 



 

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进一步推动中印尼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在印尼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