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文化在江西中小学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张劲松(南昌师范学院书院研究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廿三日癸亥
耶稣2024年6月28日
江西是我国古代书院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具有起步早、数量多、类型全、影响大等特点。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古代江西书院,在中国书院史、教育史、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与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江西曾建有书院2000余所,在时光的洗礼下,绝大多数书院不复存在,但书院教育与文化仍以不同形态延续着。第一种是遗址保存完好的书院,成为书院博物馆或书院景区;第二种是冠以旧名的新建书院,如抚州临汝书院、奉新梧桐书院等;第三种是部分大学内部设立的书院,如南昌大学际銮书院、南昌大学焕奎书院、南昌航空大学孝彭书院等;第四种是在书院原址上接续办学的,如南宋南昌四大书院之一的东湖书院,创办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南昌县高等小学堂,原址现为南昌市百花洲小学。
洪都书院于清康熙元年(1662)创办,为清代南昌府中心书院,光绪二十八年改为南昌府洪都中学堂,为南昌三中的前身。清光绪七年创办的孝廉书院,是历史上颇为罕见的专门招收举人的书院,光绪二十八年改为江西大学堂,后更名为江西高等学堂,原址现为南昌市第十八中学。西昌书院创建于宋代,清代为新建县中心书院,清末改为新建县高等小学堂,现为南昌市东湖小学。
类似的还有龙南县职业中专(龙门书院)、宁都县宁师中学(梅江书院)、宜春市第四中学(昌黎书院)、上栗县栗江小学(栗江书院)、瑞昌市第二中学(紫峰书院)、修水县西平小学(西平书院)、修水县大桥中学(仁义书院)。至于吉安白鹭洲中学,传承南宋白鹭洲书院文脉,弦歌不辍、赓续千载,为教育史和文化史上的奇迹。综上,以中小学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学校与书院有着传承赓续关系,是江西书院文化当代传承的主体。
历史上的书院教育是重教尚学的代表,形成了灿烂的书院文化。中小学赓续千年书院文脉,推动书院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深入挖掘书院文化资源。开展书院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是传承书院文化的基础与前提。书院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表现形式多样,既有书院遗址的建筑物、器物、士子的诗文集、课卷等物理形态,更有书院教育中尊师重教、关系融洽、进德修业等书院精神。书院遗址中的礼殿、讲堂、斋舍、牌坊,甚至溪流枕石、花草树木,都是无声的教育资源。这些穿越时空隧道的斑驳建筑物,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滋养年轻一代的教科书。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从中读到教育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思考个体从哪里来、将来走向哪里的亘古命题,进而培育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
书院精神是书院文化最为珍贵的财富,挖掘书院文化资源应着重整理书院精神。书院精神是书院历史的亲历者创造的书院文化精髓,是书院教育的精华。历史上,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书院大师倡导摒弃门户之见、开展平等对话、质疑辩难的自由讲学之风,师生在书院或讲学或自学,或会讲或课试,或游山水亲近自然,朝夕相处,关系融洽。书院教育强调生徒的立志修德,将道德理想作为第一要务,重视慎独、律己,关心国家大事,忠诚爱国等,都是富有现代意义的教育素材,通过深入挖掘整理,根据基础教育学校的特点与需要,形成系统性的教育资源。
第二,持续丰富书院文化内容。在没有形成公共教育体系的时期,书院的兴起、发展与演变,除了受封建王朝的政治影响,支持书院发展的主要是地方因素,因此,书院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表现出较强的地域文化特征。江西书院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与创新,既要立足对书院文化资源教育因素的深入挖掘,还应不囿于教育的角度,以更广阔的文化视野持续丰富书院文化内容。
诚然,教育是书院的主体与主要功能,但书院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化教育组织,与地方社会有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如书院与社会风气、书院与地方家族、书院与地方景观、书院与地方学派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书院的建立往往与地方上的名儒、先贤、名宦有关,一些书院,如宜春昌黎书院、萍乡濂溪书院、婺源紫阳书院、赣州阳明书院、修水濂山书院等,都是先儒过化、名贤经行的结果。如余干东山书院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理学大师朱熹曾在这里执教。庆元二年(1196),书院创办人赵汝愚因政争被贬而暴逝于湖南衡阳。朱熹闻讯后抱病自福建前往余干吊唁,并在书院注《离骚》。赵崇宪、曹建、柴元裕、饶鲁等学人受朱熹亲炙,而成为著名理学家,余干遂有“理学名区”“人文之盛甲江南”之誉。
历史名人、中心书院、地方文化三者之间形成了逻辑上自洽的关系,名人文化、书院文化、地方文化三位一体,以书院文化为核心共同形塑区域人文特色,成为区域内中小学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
第三,不断优化书院文化传承创新路径。推动书院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关键是探索有效的书院文化传承路径,根据学校实际,建立有效的书院文化传承创新机制。首要的是中小学校负责人要充分认识书院文化的意义和价值,建立书院文化传承创新的制度,组建规范的组织体系,在开展相应活动的基础上,适时进行效果评估,通过反馈,不断改进传承创新的活动形式。具体而言,中小学围绕书院文化传承创新,可组织书院主题研学、编写校本书院读物、开设校本书院课程、组织校本书院主题活动等。
根据国家和省中小学研学的有关规定,组织学生赴书院遗址开展主题研学。通过书院遗址的实地参观,使学生获得对书院的直观认知。在书院中组织学习、讨论,丰富学生对书院文化的整体认识。江西书院文化资源分布广泛,历史上每县(市、区)都建有书院,对因兵燹、战乱等而无书院遗址的县市中小学,可对地方志、家(族)谱、诗文集、碑刻等记载的书院史料进行整理,编写适合中小学阅读的校本教材、课外读物。通过开设校本课程,借助现代信息媒介,以适合中小学生学习特点的方式,立体、系统地向中小学生介绍区域书院的历史与文化。
中小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跨区域、跨学校的书院文化交流,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形成互鉴意识,加深对书院文化的理解。中小学校可将书院文化融入学校生活日常,举凡学校文化建设、团日队日活动、重要节庆日活动、重要竞赛活动等,均可以书院文化为主题,通过有组织的设计,打造出具有书院特色的中小学校文化品牌与标识,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自觉成为书院文化的学习者、传承者、创新者,成为新时代的书院人。
(本文系江西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江西书院文化的现代传承研究”(YG2021113)、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项目“书院文化融入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研究”(SZUNSZH2022-1259)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张新科】《史记》体现的大一统观念
【下一篇】上海市儒学研究会召开第三届会员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