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梅】开拓经学研究的新视野 ——评曹景年新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

栏目:书评读感
发布时间:2024-07-01 19:04:30
标签:

开拓经学研究的新视野

——评曹景年新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

作者:宋冬梅(孔子研究院研究员)

来源:《中华孔学》2023年第4期

 

近日获读山东齐鲁书社2023年3月出版的曹景年博士新著《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很受启发,感触良多。看到年轻学者写出这样有思想、有见解、有分量的学术著作,感觉可喜可贺。

 

 

 

经学是中国传统学术的核心,一直高居官学之首。然而,自近代以来,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经学被逐出官方教育体系,受到严厉的批判,甚至被称为“僵尸”(周予同语)。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大大提升,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越来越受到重新重视。尤其是近年来,经学研究大有复兴之势,各种经学刊物、经学研究机构纷纷创办,经学研究成果更是层见叠出。但是经学到底该怎么研究?却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一头钻进“故纸堆”,在字词章句中与古人争胜;还是从宏观入手,探究经书的大义,以及梳理经学的若干基本理论和基本要义。从曹博士新著的研究成果和体会来看,前者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很有必要,但实际上后者才是经学研究的重心和目的所在。从某种角度看,经学是一门非常繁琐的学问,不同流派、不同学者之间,常常就一些今天看来已经没有意义的问题争论不休,并为之撰写出长篇大论的文章或著作,比如有些学者关于古代明堂制度、丧服制度的争论等,这颇有点像西方中世纪经院哲学对于“一个针尖能站几个天使”的问题争论。如果把主要精力耗费在研究这些问题上,那么应该说没有太大的意义。“故纸堆”固然需要有人研究,但更重要的应该是对一些经学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和探讨,曹博士的这本书,正是这方面研究的一个开拓和创新。

 

从学术领域看,该书并不是常规的“经学”研究,而是一种思想史或观念史的研究。因为它既不是对经书内容的研究,也不是前人经学著作的研究,而是把“经”对象化,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是对“经”的思想观念的研究,这在经学研究史上大概是第一次!所以,《圣·道·文:中国古代“经”观念研究》的研究视角非常新颖和独特。作者认为,“经”固然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一个书籍门类,“经学”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但如果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其实“经”更代表了一种独特的观念和文化现象,它笼罩在古代中国历史文化中,长期支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作者指出,“经”这种观念虽然在很多文化和宗教中都有存在,但中国文化中的“经”与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其他“经”是不同的,它既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经”(Bible),也不是文学、文献学意义上的classics,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典”;“经”,是既有超越性,又有世俗性,是与中国政治、社会、历史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思想文化载体,这正是传统中国历史文化中“经”观念的特色。作者还非常犀利地指出,一直以来的“经学”研究,都只是针对“经书”,而忽略了“经”这个观念本身。从这里看,作者把“经”提升为一种观念,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很有创造性的,对于深度解读中国历史文化的诸多特性,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经”观念虽然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但是一旦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就会发现,其所涉及的问题非常复杂,甚至有点难以捕捉;其研究角度也可以多种多样,比如可以是思想史的、文化史的、社会史的、学术史的,等等。而作者所选取的角度显然是抓住了要害,即研究知识群体视野中的“经”,或曰学术视域中的“经”,因为“经”观念的塑造者和主导者主要是上层官僚、贵族、文化精英和知识群体。在这个视角下,作者以宏大的学术视野,详细分疏了“经”观念从先秦至清代的源流衍变,对“经”的学术史作了全新的精彩解读,提出了一些新视角、新见解。例如在“经”观念起源方面,作者从“六经”之“六”、“六经”之“经”分别是如何成立的两个问题来进行探讨,建立起一个从“四术”到“六艺”,再到“五经”、“六经”的发展链条,并把“经”观念的基本要素概括为圣(人的因素)、道(理的因素)、文(物的因素)三个方面,突显了作者的研究特色和总体思路。

 

作者将“经”观念的研究与解读,深入到“经”与中国历史的嬗变中,进而深入到“经”的经世致用中,构成其著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关于汉代,作者以“以经治国”来概括这一时期“经”观念的基本特征,分析了“经”从树立政治权威到远离政治权威的过程。对于魏晋南北朝隋唐一段,用“经观念的扁平化”这一新提法,来概括“经”观念的基本特征,形象而生动。唐宋变革是史学界的一个流行学说,作者从“经”观念的角度,将其理解为“从经到理”的转变,并以“哥白尼式”的革命作为比喻,即从一切“道理”都围绕“经书”转,变为一切“经书”都要围绕“道理”转,这一点发前人所未发,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至于清代,学界对清代考证学产生原因有很多不同看法,最流行的莫过于余英时先生的“内在理路”说,而本书作者则从“经”观念转变的角度出发,认为清代考据学的产生与“经权威”的重建密切相关,是“经”观念变革之下的产物,尤其指出,清人的考证学其根柢在于“解经”,“解经”是清人一切考证工作的根本动力和源泉。通过反思清人的“经”观念,作者认为清代考据学是“半截学问”,即只通经,而不明道,所以非但无法完成“经学”的时代使命,反而解构了传统“经”观念。

 

另外,作者对“经”观念的研究,远不止于作线性的历史性描述,更对“经”观念本身作了一定反思。作者认为,中国传统“经”观念存在一个内在的矛盾,即“经”与“经书”的矛盾,正是这个矛盾推动着“经”观念和“经学”的发展变化。“经”是神圣的,而“经书”是具体的,当把“经书”作为“经”的时候,意味着“经书”的内容具有了某种绝对真理性,而这与“经书”的“肉身凡胎”甚至颇有“讹舛”的客观内容形成矛盾,即解经工作如果超越客观的“经书”,就会带来任意解释的弊病;而拘守“经书”,又将削弱“经”的神圣性。“经”观念正是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衍变,并深刻影响着经学史、思想史的发展。

 

除以上特色之外,本书的亮点还有很多。比如资料方面,虽然作者所用的资料虽然大都非常常见,但所提出的观点则是非常新颖的,颇有“化臭腐为神奇”之妙。结构方面,作者虽然将“经”观念大致按照时代先后划分为几个类型作为专题,但是又不完全与时代一一对应。再比如,作者一些关于“经”的提法很有视觉冲击力,如经的扁平化、道的重新发现、哥白尼式革命、半截学问、六经为明理的“增上缘”,体现了作者学术研究的鲜活思维力与高度概括能力。

 

本书对于中国古代经学史、思想史的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当然,正如笔者前面所说,“经”观念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术问题,曹博士这部新著还远远没有完全解决这一问题,而只是关注到这一问题的若干面向,提出了自己的新思维、新见解。其他相关问题,例如“经”观念是如何影响社会的?“六经”是如何形成一个体系的?六经皆史、六经皆礼、六经皆情等“六经皆某”类的观点,其历史意义和价值在哪里?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问题,非常值得作进一步探讨。希望有志于这方面研究的学界同仁们,在曹博士提出的“经”观念研究这个新视角、新论域的基础上,继续开拓前进,把“经学”研究推向新高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