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张伟特:新文科“落地”,书院制具有跨学科制度优势
受访者:张伟特(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副院长)
采访者:王帅(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助理教授)
来源:“岳麓书院”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五月廿六日丙寅
耶稣2024年7月1日
编者按
近日,“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与大学书院制”研讨会暨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第二次院长联席会议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召开。围绕“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与大学书院制”这一主题,15所高校书院的师生代表分享经验、交流思想、碰撞智慧。多位高校书院院长在接受岳麓书院师生采访团队专访时表示,以书院制教育改革推动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大有可为。6月27日起,访谈内容以《师说·新时代“四新”学科建设与大学书院制》专栏形式陆续推出。
Q
本次会议,各大高校书院相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研讨书院制度。请问您认为现代大学采用书院制的意义是什么?相较于一般的大学教育模式,大学书院制有哪些优势?
张伟特:如果按照中国和西方的古典书院标准来看,我们现在的中国大学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一个大号“书院”。
依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中国古代书院肇始于唐代,在南宋时期就已经逐步具备了六大功能(研究学问、教学传道、藏书、刻书、祭祀学派祖师、经营田产),师生在一个师生比规模适中的集体生活中共同建构了老师讲授、学生自修和实践体验、师生研讨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师生之间形成高密度、启发式、随机指导的互动交流和“从游”生活。
最新的研究表明,西方的早期中世纪大学并没有校园、楼宇(如教室、图书室、宿舍)等有形资产,也不提供住宿(学生都是走读制或在大学附近租房)。在教会或一些捐赠者的捐资助学的帮助下,形成了为外地或本地的贫寒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的有章程约束的住宿性“学舍”,与大学平行存在,比如最早学舍是巴黎大学的索邦学院。欧洲逐步形成法式(学生宿舍)、英式(师生共处)、德式(涵养师资)、美式(一站式生活社区)等四种住宿制学院(或雅称为“住宿制书院”)。在住宿制学院中最核心的是一站式生活社区,师生在这个社区之中共同生活和开展教学活动。
跟国外的大学不同,中国当代的大学一般都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一站式学习-生活社区(有围墙的院子),也为师生提供住宿。按照上述中西古典书院的标准,我们当代的大学无疑就是一个大号的“住宿制书院”。而从2005年开始,中国大陆兴起了一场大学内兴办书院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本质其实是在大号的书院之中办小号书院,是解决颗粒度过大的问题。
假定一个大学师生规模是5万人,那么在这个规模下很难实现书院制所寄望的那种细颗粒度的教育功能。毕竟一般中国大学的家属区和学生区相对分割,师生的交流场景一般都是在教室。因此,大学的超大师生规模阻碍了师生之间像“一家人”一样的细颗粒度的书院从游生活和教育活动。
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罗宾·邓巴(Robin Dunbar)根据研究提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上限是148人(一年至少联系一次的人),这大概也是一个书院(或一个书院年级)规模的上限。
因此,一个书院的理想状态是维持较小的规模(目前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每届学生在100左右,在读学生有430人)。在足够细的颗粒度下,才能建立人与人之间高密度、有效的交流成长和集体生活。
从上述角度来看,我们当代办书院有三重意义:
一是中国大学自觉地借鉴欧美一流大学住宿制学院的优秀经验,复兴中国古代已经运行1400余年的悠久书院教育传统(体现文化自信),实现中西汇通,综合创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二是为了克服超大规模大学带来的育人困境,将师生的规模控制在科学的颗粒度范围内,构建师生像“家庭”一样的书院学习-生活共同体。
三是为了发挥书院相对于传统院系在本科育人上的制度优势。传统的院系承担育人、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功能,但是当前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科研,投入给本科育人的精力,还有决策的效率及科学性,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书院的首要功能是教育教学,按照教育的规律办本科,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最适合的人上适合的课。因此,书院专注于本科育人,相应决策的效率和科学性就会提升。同时书院一般是跨学科设置,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过度的专业本位主义,构建院系之间的第三方中立平台,能够更为高效地推进课程深度改革,重构培养方案,创造新的培养计划或交叉项目,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剧烈变化,更好地匹配社会的需求。现在的研究型大学无论主观或客观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现象,书院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营造局部空间,加大对本科育人和教学的投入。
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道路上,办好书院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从有史可考的最早的书院(南齐时期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到中国近代书院被废除,大约经过了1400余年,我们形成了深厚而悠久的书院教育传统(德育、通识教育、自修与体验教学法等)。我们应该有意识地传承中国传统书院的教育优势和历史经验,同时借鉴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等西方一流大学的住宿制学院的经验,推动新时代的书院建设。
根据统计数据,截止2022年底,中国大陆大学的书院已经有将近400家,到现在应该已经有更多。在中国大学的书院建设中,湖南大学2005年恢复“岳麓书院”建制,是一个引领风气的书院化运动的开启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4年,清华大学成立第一家住宿制书院——新雅书院,截止目前一共创办了11家本科书院(含6月6日新成立的2家)。
Q
您刚才提到颗粒度以及小规模书院生活的意义。清华新雅书院保持了一个小而精的规模,因而呈现出特别好的育人效果。请问您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吗?
张伟特:新雅书院目前每年实际招生100人左右。在维持在较小规模的情况下,书院师生之间高密度和有效的互动才相对充分,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彼此的联结和认识也相对充分,书院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投入和关注有较好的保障。如果规模过大,可能又变成了一个中型的大学,失去办书院的某些初衷,师生难以在一起形成一个像紧密联结的家庭一样的师生学习-生活的从游共同体。
我们的学生从高考直接录取进入新雅书院,首先接受“价值与共识”(思政、军训、体育、劳育、院课等)、“逻辑与理性”(数学思维、物理思维、计算思维、逻辑思维等)、“文明与历史”(中国文明、世界文明、外国语言)、“文艺与审美”、“自由与探索”等五大类别的高挑战度、小班授课的通识核心课程的训练,然后一年之后,学生根据志趣自由选择一个专业方向,除了校内院系各专业方向外,新雅自身还开设若干特色交叉专业。
从管理上看,学生四年学籍管理、通识教育和书院生活均在书院。书院会为全体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结构性的通识教育以及书院制“一万小时”课外培养体系(分为学术浪漫系列、从游系列、友朋系列),以及三个交叉专业的专业教育。选择非交叉专业的同学将具备双重身份(新雅和相应院系),同时加入校内相应院系完成专业教育(专业课程)。书院会为每个班级(包括由不同专业学生构成的同年级的行政班和由同一个专业构成的三个年级的纵向班)配备班主任、辅导员,在书院一站式社区中设立驻院导师或学者、驻院辅导员、驻院社区服务人员,共同保障书院的学习-生活空间。
Q
近年来,国家持续推进新文科建设。您可否分享一些对新文科建设的认识,以及清华大学新雅书院的相关经验?
张伟特:个人认为,政府和学界提出新文科的建设方向可能是出于如下几个原因:
(1)人类知识本来是系统关联的,分科只是一种管理或组织的逻辑而非学理的逻辑。社会生活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不确定性,系统关联性。
(2)当前中国的专业分科过细、太专,学生对社会需求的配备度不理想,导致客观的专业流失率很严重。
(3)学生在人文社科和科学技术上存在较为严重的偏科倾向。正如新雅书院院长梅赐琪老师在很多场合引用梁思成的话所说的那样,当前我们出现了“半个人”的时代现象:“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侈谈人文的‘边缘人’。”(梁思成)
我认为,在本科人才培养阶段针对新文科落地至少有几种做法:
01
真正的文理通识教育
(美国模式)
正如国内很多专家都高度认可的观点,通识教育不是人文素质教育,也不是贵族教育(打高尔夫、品红酒);通识教育不能将过去几百年的现代文明的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积累排斥在外。通识教育需要建立在人文和科学等人类核心知识板块的普遍性知识和底层逻辑之上,恢复对人类文明的整合、反思和关照的能力。新雅书院的新通识培养体系包含五大板块,其中很重要的就是“逻辑与理性”板块的通识课程,体现数理、计算、逻辑等方面的思维训练。
02
多专业培养
(德国模式)
德国传统学制(Magister,本硕连读)中较少有单独的通识课程,一个学生需要主修二个专业或取一主二副的专业搭配方式。德国模式采取多核心专业组合的方式扩大学生对于社会和知识领域的辐射能力。学生只能选一个专业既不是因为教育逻辑,也不是因为资源紧张,这是一个未经反思和论证的无依据的惯习。目前这个方式落实新文科的做法国内比较少见。
03
学科交叉培养项目
在本科阶段设置横跨文理工艺的学科交叉培养项目。学科交叉不同于交叉学科。新雅书院联合校内相关院系开设了三个学科交叉培养项目: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Philosophy, Politics and Economics,简称“PPE”)、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Creative Design and Intelligent Engineering,简称“CDIE”,是机械、自动化、工业设计之间的交叉,本专业进入教育部目录,系清华首创)和心理、脑与认知(Mind, Brain and Machine, 简称“MBM”,是心理、脑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学之间的交叉)。
04
采取具有跨学科制度优势的书院制
书院制通常包括师生住宿制安排、师生高密度的交流和互动、师生集体生活、一站式生活社区、养成教育、跨学科建制、多专业生态。书院制有利于克服专业本位主义,提升通识教育的地位,搭建第三方平台,助力学科交叉项目。新雅书院的书院制特色聚焦在凝聚在“书院一万小时”课外培养体系中,包含学术浪漫系列(惊鸿系列和Colloquium 系列)、从游计划(院长对谈、全院聚谈、全校访谈、年级会饮)、友朋系列(新雅体魄、新雅画坊、新雅耕读、新雅节令(男女生节、学生节、教师节、冬至节、一二·九节))等三大系列书院特色活动。
Q
目前各个大学的书院制实践呈现出各自的办学风格。请问您认为大学书院制的实践有没有共同的发展方向?
张伟特:我认为书院共同的发展方向有四个方面:
01
师生住宿制
这个是中西的古典书院的共同特质,其底层逻辑是解决工业化时代大学整体规模过大带来的育人颗粒度太粗或太标准化(工业流水线生产)的问题,通过住宿制建立一个规模科学的师生学习-生活共同体和一站式学习生活社区(类似于一个“家”,有书房、厨房、客厅、卧室、庭院等),回到教育的本源方式(苏格拉底式或孔子式的因材施教以及师徒制教育)。
02
师生高密度、有效的学术
和生活上的从游互动和交流
书院中的师生不是仅仅在上课时有互动,在小型的因材施教场景中(类似于一对二、一对一的课程)进行学术互动,而且在课外有机会一起共同生活。
“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
在这个意义上,书院就像师生的家,家庭成员之间既有学习氛围,也有生活气息。
03
跨学科生态
(学习和生活)
书院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方向,住宿时进行专业混住,为学生创造天然的跨学科或学科交叉的联结场景以及未来的知识网络和人力资源储备。
04
发挥书院的第三方平台的制度优势
书院作为第三方平台有助于解决当前院系格局中难以有效推进的课程深度改革、培养方案重构、学科交叉培养项目、跨学科教学团队建设、提升通识教育地位、克服过度的专业本位主义等等系列挑战。
Q
湖南大学是中国大学中较早开始探索书院制发展模式的院校,岳麓书院也是“中国大学书院交流共同体”的创始成员之一。请问您对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有何寄语?
张伟特:《诗经》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岳麓书院是迄今为止中国现存书院中最古老的,也是大陆书院被废除后第一家复建的书院,希望岳麓书院传承和创新中国古代书院文化传统,发展出中国书院建设的新范式。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