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励耘学术讲座,吴飞主讲“六经皆史”的思想意义

栏目:会议讲座
发布时间:2024-07-09 13:12:45
标签:

原标题:《吴飞:“六经皆史”的思想意义》

来源:“史学史学步”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初二日壬申

          耶稣2024年7月8日

 

2024年7月2日下午,北京大学哲学系吴飞教授受邀为历史学院励耘学术讲座作题为《“六经皆史”的思想意义》的学术演讲。本次讲座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朱露川老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江湄教授出席与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涛教授、华喆教授,以及院内外60多名师生到场参加。

 

 

 

讲座现场

 

讲座纪要

 

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学术体系的确立是以史学为主干。19世纪以来西方学术同样以历史为核心。尼采、特洛尔奇、西美尔、卡尔·巴特、施特劳斯等一系列现代思想家对历史主义进行了深刻批判,值得当下史学发展反思。

 

清代学术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现代学术非常重要,其中,以章学诚为代表的“六经皆史”与以戴震为代表的“实事求是”两个纲领性命题,在现代思想中尤其起到了核心作用。本次讲座主要针对“六经皆史”展开。

 

在章学诚以前,明清时期王阳明、赵贞吉、李贽、胡应麟等人均有关于“六经皆史”的类似提法。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易教》中明确提出,“六经皆史也”,这个说法在现代经过梁启超、胡适等的改造成为“六经皆史料”,影响极为深远,但距离章学诚的本意也最远。就章学诚而言,“六经皆史”说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六经为先王政典,二是六经中蕴涵的历史哲学。

 

就第一个方面而言,这就是巫史传统说的滥觞。所谓先王之政典,乃是史官的记录。章太炎发扬其说云:“六艺,史也。上古以史为天官,其记录有近于神话”。刘师培则认为,古学出于史官,“有官斯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书,故官守其书。是则史也者,掌一代之学者也。一代之学即一国政教之本,而一代王者之所开也。”这种思想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巫史传统说,由巫官演变为史官,记言记事本来只是史官的一种职责。

 

就第二个方面而言,章学诚提出六经皆史说是在《易教》当中。在六经中,《易》是最不像史书的,章学诚却在继承李贽的基础上,认为《易》的治历明时是史学的根本来源,对《易》的历史哲学进行了深入阐释。由于这一点更为抽象,现代人继承的不多。主要是刘咸炘先生,在接受西学后发展了章学诚的论断,指出“夫《易》彰往而察来,神以知来,智以藏往,史之大义也”,“盖天道之显然者为四时,史本根于时间,变本生于时间”。对公共时空的阐发,将是进一步发展经学中历史哲学的基础。

 

最后,吴飞老师指出,本场讲座从“六经皆史”切入,旨在对经史关系进行新的诠释,指向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思考和理解,尤其要归结于历史哲学的理解,以回应西方现代的历史主义。

 

交流环节

 

江湄教授指出,吴飞老师的讲座旨在对近代以来科学的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进行反思性批判,他并非对启蒙时代的现代价值进行解构,而是回到中国古典文明,从中西文明比较的视野下重构中国文明的历史哲学。张涛教授指出,“六经皆史”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重要问题,对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极有启示,与此同时,当前学界对“究天人之际”的历史哲学的层面应该给与更多的关注。

 

华喆教授指出,近代胡适等人将“六经皆史”诠释为“六经皆史料”,多受西学影响,也可以看作“六经皆史”思想发展的一环。此外,章学诚在乾隆时期提出“六经皆史”具有怎样的思想史意义同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吴飞老师对现场嘉宾和听众提出的问题作了认真回应。

 

 

 

讨论环节

 

总结发言

 

朱露川老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天人”是中国传统经史之学的重要命题,打通经史,是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的切入点。吴飞老师注意挖掘和诠释传统学术遗产中的经典概念,对于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的主体性建设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讲座现场

 

下午六时许,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