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志勇】从中国崛起的背景评蒋庆的《政治儒学》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12-07-21 08:00:00
从中国崛起的背景评蒋庆的《政治儒学》
作者:姜志勇(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副处长)
2003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蒋庆的《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以下简称《政治儒学》),该书出版后毁誉之声皆有,但诋毁之声要多于赞誉之声,有的学者甚至进行了嘲讽和攻击[i],而更多的学者是在“同情之理解”的视角下对该书提出批评。近段时间,受康晓光老师《中国归来》一书的提醒,我认真的阅读了《政治儒学》,感觉蒋庆提出政治儒学切中当前学术、文化和政治发展上的时弊,有必要重新评价这本书,把该书的真正价值阐发出来。
评价他人的著作,一般都要求站在“同情之理解”的立场,否则必会歪曲作者的原意,不过,这个立场对评价《政治儒学》是不够的,还需要评价者站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怀有和作者同样的焦虑。中国当前的时代大背景是中国崛起、民族复兴,并且是经济发展起来之后的复兴任务——文化的复兴,而文化复兴指的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兴,蒋庆认为“脱离中国传统的现代化是建立不起来的,因为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传统的基础之上,这已经被东西方现代化国家走过的道路所证明。”“鉴于此,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建问题就不再是‘全盘西化’的问题,而是现代中国‘复古更化’的问题。所谓现代中国的‘复古更化’就是用儒家的政治智慧和指导原则来转化中国的政治现实,使中国政治文化的重建建立在中国自己文化传统的基础上。”[ii]蒋庆说的“复古更化”不是全盘恢复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而是相对于“全盘西化”说的,国内一些人不明白这一点,便说蒋庆提出的是“复古主义。”[iii]其实,蒋庆并不是如一些人所说的那样否认西方民主等价值,相反,他认为“新儒家开出的新外王应该既包括西方民主政治的可欲成分,又包括儒家政治理想的传统成分,而不能一昧向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看齐。”“西方民主制度并非尽善尽美,儒家追求的是比民主制度更高的政治理想。” [iv]
蒋庆在《公羊学引论》中认为,“人类的学术都是从人类的焦虑中产生出来的,人类创立学术的目的是希望凭借着自己的智慧通过系统的理论方式来解决自己心中的焦虑。一般说来,人类的焦虑根据其性质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存性的焦虑,一类是制度性的焦虑。”[v]并进而认为,心性儒学的焦虑是实存性的焦虑,公羊学的焦虑是制度性的焦虑。制度性的焦虑也是蒋庆焦虑,为此他在写作《公羊学引论》后写作了《政治儒学》一书。另外,为了更好的体会蒋庆的焦虑,我再引证他的一段话,“当今中国,基督教凭借着西方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媒体、教会的实力向中国人传教,据有关人士统计,现在中国的基督徒已近一亿人!如果对这一趋势不加阻止,任其发展,致使今后中国的基督徒超过中国人口的一半,中国就会变成一个基督教的国家,基督教文明就会取代中华文明入主中国。现在非洲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成为基督徒,非洲原生态的许多文明已经被基督教文明取代,非洲要回到自己的传统文明已经不可能,故中国不能步非洲的后尘。”[vi]读《政治儒学》能感受到蒋庆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深深焦虑,从他在《政治儒学》一书的序言来看,他是基于心性儒家忽视了传统儒学的政治儒学一面、现代一些学者歪曲误解儒学的性质,呼吁重续政治儒家而写作此书的。
通过对《政治儒学》的出版背景和蒋先生焦虑的分析,我认为《政治儒学》具有以下几方方面的意义:
第一个意义是提出了政治儒学这个新的学术领域。正如《政治儒学》中分析的那样,宋明后,心性儒学成了研究儒学的主流,政治儒学少有人问津,五四后,熊十力先生开创的当代新儒家接续心性儒学传统,在学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新儒学对中华民族的精神贡献可谓有口皆碑,功不可没”,然而当代新儒学也继承了宋明儒学忽视儒学中的政治与制度传统,注重关注生命与心性,“我们不能不说新儒家代表的是一种残缺不全的文化。”[vii]基于当代新儒家继承的是儒学中的一面,蒋庆提出应该重视研究儒学中的另一面也就是政治儒学,并指出政治儒学源自儒家的《礼》和《春秋》。以上是蒋庆提出政治儒学的主要理由。不论这些理由是否非常准确,蒋庆在心性儒学之外提出政治儒学这一概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我们研究儒学指出了新的方向。关于儒家的政治传统问题,国内学者多从古代思想史、尤其是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去分析阐述,把儒家的政治思想与道法墨名等的政治思想并列,并和西方古代的政治思想进行对比,这种简单归到思想史的做法,只是阐述分析各个儒家学者的思想,却忽视了儒学中的政治传统,更重要的是,不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史上的每一个人物都和儒家的政治传统有关。所以,我认为,政治儒学这一概念提出来后,政治学界和历史学界在梳理写作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同时,还可以就政治儒学及其传统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且对后者的研究更富有意义。
《政治儒学》的另一个意义是提出了应对近百年来困扰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的应对之法。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知识界的代表人物提出要打倒孔家店、否定传统文化,他们的理由是儒家文化是不符合科学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有碍中国富强,所以要被打倒。自此以后,如何应对民主问题便成了复兴儒家文化的一个挑战,一个迈不过去的坎,而政治文化的重建问题也成了近百来中国政治上的最大问题。为了继承传统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应对西方民主制度的挑战,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等新儒家立志于从儒家心性之学中找出和西方民主思想对接的因素,在他们四位联名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还专门指出了中国文化之发展与民主建国问题,而他们提出的理由无非是儒道主张限制君权、儒家有天下为公等思想,这些思想和民主思想是兼容的,其中牟宗三的“良知坎陷”说最有代表性。不过,新儒家企图从内圣开出外王的做法并没有成功,蒋庆认为,新儒家未能开出新外王的原因是两个方面的:历史原因和学统原因,特别是新儒家把儒学理解为心性儒学,使当代儒学只向着生命与心性一偏发展。而政治儒学是能开出外王的儒学,不仅在学理上有这种可能性,而且在历史上来看,“儒家在汉建立的礼乐刑政的政治法律制度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是相当先进的,只有古罗马在地中海沿岸建立的政治法律制度才能与之相比。”[viii]为了应对民主的挑战,蒋庆还专门分析了政治儒学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关系。可惜的是,《政治儒学》一书没有给出如何应对民主挑战的具体思路,只是给了一个从政治儒学的角度去应对的提示。不过,这个提示很重要,他为我们解决近百年来困扰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重建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应对之法。
《政治儒学》的第三个意义就在于为中国的复兴提出了一条新的思路。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国家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小康,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复兴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建立合理的政治秩序,而要建立合理的政治秩序,就必须建立起中国式的政治制度,因为中国式的政治制度不仅要考虑基于理性与民意上的合理性和合法性,还要考虑基于历史与传统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ix] “要在中国建立中国式的政治制度,就必须打破新儒学仍然沉溺于其中的‘五四谜思’,超越科学与民主的现代迷障。”蒋庆的观点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特别适合破除国内自由主义者、民主万能者的民主迷信,不过蒋庆没有直接指出,成功建立中国式政治制度的理论信心来源于西方民主制度的缺陷。
笔者认为,西方民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权力制衡和选举,实质是维护自由和人权,这种制度在实行过程中会遇到以下问题:“首先,人权的界限在那里?理论界的共识是不侵犯他人的权利。今年5月有媒体报道称[x],美国一些学生认为男女分楼/寝室居住侵犯了他们的权利,在此批评下,美国一些大学开始实行男女学生同寝室居住,显然,这些学生的权利主张没有侵犯他人的权利,但却违背了男女有别的道德原则,如果没有男女之别,这个世界将会怎样?在西方民主制度下,人权是一种免费的赠与品,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以主张自己有各种各样的人权,但不需要支付成本,也正是不用承担成本导致了人权主义泛滥,如果人权的界限仅仅是不侵犯他人的权利,那么,现代社会的很多规范都会被人权主义者冲垮。其次,西方民主有朝不宽容道路发展趋势。民主理应是一种宽容的制度,能容纳各种各样的政见和价值观,也正因为此,西方社会近代以来才引领了全球的发展,但是民主在过去西方经验中的成功不能推论出民主也适合其他国家,更不能发展成民主帝国主义。”[xi]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只是人类多个政治制度中的其中一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也就是说现代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不会是人类政治制度的最后形态,人类终将面对建构新的政治制度的问题。民主在西方的运行产生了很多问题,其中许多都涉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如何克服这些问题,创造一个更好的制度,这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中国崛起的一个机遇,如果中国能成功的走出一条包涵民主价值的积极方面又能去除民主消极方面的,融合中国民族优秀传统的价值与制度,那么中国的崛起将是不可阻挡的,崛起的中国也是坚不可摧的。
《政治儒学》一书还谈到了“以制说经” 、市民社会、全球伦理、民族主义和文明冲突等问题,但我认为该书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对政治儒学的论述,不过,对于政治儒学,蒋庆只提出了概念、传统和意义等方面,而没有就政治儒学具体包括那些内容、原则及发展历程展开论述,这是此书的缺憾。《政治儒学》一书不是蒋庆专门写作的,而是由他自己的一些论文、讲稿汇集而成,以至于此书的内在逻辑衔接上不严谨,且不少地方有重复之处,希望该书再版时能够补足以上缺憾,给广大读者提供一本更加全面系统的政治儒学专著。
注释
[i]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2007年2月1日在《北京日报》上撰文称,倡导“政治儒学”是异想天开,认为倡导“政治儒学的人企图恢复传统思想的正统地位,使中国回到‘独尊儒术’的时代,他们否认‘人民授权’的现代政治原理,把‘天道’、血统作为国家权力的来源,甚至要把孔教立为国教。这纯属异想天开,会极大地损害国学的补课与复兴。”《北京日报》此篇文章的网上链接地址是: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7-02/01/content_5681205.htm
[ii]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第39-40页。
[iii] 北京工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副教授刘东超在《“奇思妙想”的复古主义——读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一文认为,蒋庆提出的是“复古主义”,“在价值取向上,蒋庆过分褒扬传统价值的理想层面且贬低近现代现实价值,没能看到传统价值一旦落实到社会生活层面而产生的各种各样问题,没能充分理解近现代价值的现实有效性和演进的可能性,没能看到从传统价值过渡到近现代价值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在论证逻辑上,蒋庆实际上以一种文化相对主义的方式在否认或降低自由、平等等现代性价值对中国社会的适用性。其暗含的比较方式是:在中国社会需要的维度上,儒家理想比西方近现代现实价值更适用于中国。”
[iv]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第23页。
[v] 蒋庆:《公羊学引论》,辽宁: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第1-2页。
[vi] 蒋庆:《关于重建中国儒教的构想》,http://www.zgrj.cn/p_info.asp?pid=1227
[vii]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第11-13页。
[viii] 同上书,第37页。
[ix] 同上书,第125页。
[x] 深圳新闻网:《两人住同一间宿舍 美国高校男女合住引发争议》,2008年5月4日,
http://www.sznews.com/news/conte ... ntent_2017355_2.htm
[xi] 姜志勇,《由西藏事件对中国崛起路径的思考》,北京:《儒家邮报》,2008年,第70期。http://www.pinghesy.com/data/2008/0630/article_3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