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阐发不只注疏释义,需多些时代之问
作者:陈丹
来源:《齐鲁晚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初六日丙子
耶稣2024年7月11日
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畅所欲言,通过对话开展文明交流互鉴。其中的儒学“登峰”研究,有助于更好传承和发扬儒家文化智慧,提升儒家文化传承创新话语权,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三部系列丛书
阐发儒家思想精神内核
“作为一家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儒学研究专门机构,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正编纂三个方向的系列丛书,希望借此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孔子研究院研究员、科研管理部部长魏衍华介绍,2024年年底,孔子研究院将推出一场礼乐“大戏”,即“中华礼乐文明大系”丛书。该套丛书由孔子研究院原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主编,是一套通俗的学术理论读物,包括《中国“三礼”述要》《中国传统成人礼》《中国传统婚礼》等10个部分,每部分有8万至10万字,不仅有传统礼制、礼仪的介绍,也有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相关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礼乐为特色的,儒学要在当代社会产生作用,就要努力建立人人讲礼的新礼乐,让礼乐文化成为社会的底色。我们要做的是对传统礼乐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适应当代社会。”
另一套丛书则是“孔子思想与历代中国”。该丛书将以时间为轴线,梳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直至五四运动不同时期的时代特点、儒家文化特点。“绝大多数时期,孔子思想对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但另一方面现实社会又反作用于孔子思想,使孔子思想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性,二者之间具有非常强的互动性。”魏衍华说,该丛书旨在通过对历史“已然”状况的探究,让孔子思想更好地为人所用,指导今天和未来。
为阐释《孔子家语》蕴含的圣贤智慧,打开《孔子家语》研究的新局面,2021年10月,“《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曲阜召开。会后,遴选、整理出20余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以及5位著名学者的采访稿,汇集成《论语学研究》(第三辑)。魏衍华介绍,目前《论语学研究》正进行第四辑的整理与编撰工作。“我们还准备出版4册共150万字的《世界书院研究》,丰富该方面的阐释。”
不只注疏释义
结合时代叩问先哲初衷
在魏衍华看来,儒家文化研究,不仅仅是注疏释义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多问一个为什么,先哲的初衷是什么。
他以《春秋》举例,“《春秋》是鲁国的‘史记旧闻’,是周礼的重要载体,被视为五经之一,被惯例似的广泛推崇和学习。惯例似的经学研究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清楚孔子为何作《春秋》。”他结合《论语》《孟子》《左传》等传世文献指出,孔子因“礼”的沦丧而痛心,通过《春秋》既传达周礼本义,阐释做人、做事的根本道理,也“拨乱世反之正”,强调礼与国家治理间的微妙关系。因此《春秋》逐渐成为传统中国社会“明辨是非”“拨乱反正”的重要理论根基。他说,这是“四个讲清楚”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守正创新,深入阐发儒家文化内涵的重要抓手。
谈及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他希望与会嘉宾、学者们能打开心扉,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互动、交流。通过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全面、立体的中国,实现世界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存、美美与共。
责任编辑:近复
【上一篇】第十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总结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