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罗从彦 撰 [宋]李侗 撰、李彬 点校《豫章罗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7-19 00:05:52
标签:

[宋]罗从彦  [宋]李侗 撰、李彬 点校《豫章罗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出版

 

 

 

书名:《豫章罗先生文集 李延平先生文集》

作者:[宋]罗从彦 撰  [宋]李侗 撰 李彬 点校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6月

 

内容简介

 

罗从彦师承二程高弟杨时,求喜怒哀乐未发之中;李侗于理一分殊中尤重分殊,均对朱子思想发生很大影响。罗豫章、李延平文集合刊出版,宋儒“道南一脉”(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脉络更为清晰明白,意义重大。

 

《豫章罗先生文集》收录罗从彦最重要的著作《遵尧录》并语录、诗文。此次整理,以今各本祖本元至正豫章书院本为底本,通校元至正刻明成化张泰修补印本、成化冯孜本,参校明正德姜文魁本、嘉靖谢鸾本、万历岳徐李本、元季恭本、清康熙正谊堂本、乾隆黄植京本,并他校相关文献。

 

《李延平先生文集》收录《延平答问》正、后、补录并诗文。朱子受业李侗,书札往来问答,朱子辑成延平答问,朱子门人又编后录,明弘治周木再编补录。此次整理,以体例谨严简洁的清康熙正谊堂本为底本,通校明正德李习本、明万历熊尚文本、清顺治李孔文本,参校宝诰堂本,并他校相关文献。

 

此次再版,再行校阅,颇有是正。尤其是《延平集》,增以清康熙五年朝鲜重刊李习本《延平答问》(正后补三录俱全)通校,精益求精。

 

整理前言

 

 

 

李 彬(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洛学研究中心)

 

 

《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宋 罗从彦撰。罗从彦,字仲素,学者称豫章先生。其先世避寇自豫章来剑浦,复迁沙县,遂为沙县人。罗从彦生于宋神宗熙宁五年,从学龟山二十余年,尽得伊洛之传。剑浦 李侗、沙县 邓迪、新安 朱松皆先生高弟。靖康元年,先生年五十五,《遵尧录》成,拟献阙下,会国难而未果。绍兴二年,先生年六十一,以特科授惠州 博罗县主簿。五年,先生年六十四,自广回,卒于汀州 武平县。其遗书有《诗解》《春秋指归》《语孟诗说》《中庸说》《台衡录》《二程语录》《龟山语录》《议论要语》《诗文集》等。

 

徽宗 政和二年,豫章四十一岁,始受学龟山之门。朱子尝曰:「龟山唱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者,盖一人而已。」豫章初见龟山三日,即慨叹「几虚过一生」。龟山讲《易·乾》九四云:「伊川说甚善。」豫章即走洛问学,伊川说与龟山印证,遂归而卒业。后筑室罗浮山中,绝意仕进,终日危坐以体验天地万物之理,超然自得而不滞于言语文字之末。李延平 侗受学豫章,常教其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之谓中,未发时作何气象,盖寂然不动之中天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由是而出,故必操存涵养,以为应事接物之本。此龟山心法深得伊 洛之传者也。延平答朱子问学,必举豫章绪言相谆勉。朱子由延平、豫章、龟山溯源伊 洛,扩而充之,致广大,尽精微,吾儒之学蔚然大观矣。豫章先生居三传之中,承先启后。

 

罗豫章著述之大者为《遵尧录》,一以尧 舜 三代为准绳,崇王道,黜功利,模范《贞观政要》,述有宋一祖开基、三宗绍述以为祖宗故事;又述真宗以来名相九人及大儒程颢之谟画论建,以遵祖宗故事为太平之基;并及熙宁、元丰之人,以为管心鞅法,变更祖宗法度,以致靖康之祸。清 留保曰:「若《遵尧》一录,明王道而斥霸功,表公忠而别奸佞,是盖根自身心、本乎诚笃而以道学为经纶者也,其较之高谈性命而贻迂疏寡效之诮者远矣。」由此可见豫章之学经世面向。

 

宁宗 嘉定六年,权知南剑州军州事刘允济缴进《圣宋遵尧录》八卷,《直斋书录解题》更言「且为版行」。《遵尧录》八卷,是此后《豫章文集》主要部分。元 泰定中,《豫章遗稿》始由南平教授许源刊刻。揭佑民《豫章先生遗稿跋》:「其书初也散亡灭没于乡里中,莫知所求。……许氏乃密购遗本于欲燔未燔之际。……许源以儒学任南平教职,亟锓诸梓。……源复语予,以是书当与《延平先生文集》并行。」考揭傒斯《盱里子传》,揭佑民以泰定中任邵武经历,许刻盖此时。揭跋未明卷数,曹道振识语云「郡人许源所刊《遗稿》五卷」。

 

沙县 曹道振搜访罗氏遗文,后得吴绍宗稿,加以叙次,厘为十三卷并附录三卷、外集一卷、年谱一卷,凡十八卷,成《豫章罗先生文集》。年谱置于卷首,计卷由卷一经解始,故常称十七卷,而经解有目无文,实仅十六卷。曹道振识语署至正三年。目录后有牌记「至正乙巳秋沙阳豫章书院刊」,乙巳则至正二十五年。时任福建提举卓说序,署至正二十七年。此元 豫章书院刻本,是此后各本之祖本。明、清两代版本不下十几种,多为延平府、沙县地方官或罗从彦后裔所刊。

 

元本《豫章罗先生文集》,邓邦述《群碧楼善本书录》、王文进《文录堂访书记》、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等记其行款为十三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四周双阑,目后有「至正乙巳秋沙阳豫章书院刊」牌记,前有至正丁未福建儒学提举卓说序,年谱首叶题「曹道振编次校正」。今南京图书馆藏有元本,丁丙旧藏,卷四至六、卷八至十一配清抄本。国家图书馆有著录为明本的《豫章罗先生文集》(善本书号08473),曾为清 蒋西圃、近人周叔弢所藏,其行款正是元本旧式,经与南图 元本比对,实为同版。台北 「国家」图书馆「明初期覆元至正乙巳沙阳豫章书院刊本」,佚去卓说序、刊刻牌记,盖亦元本。

 

 

 

《豫章罗先生文集》(元至正本,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08473)

 

国图另有《豫章罗先生文集》(善本书号07055),前冠永乐元年沙县知县锡山 倪峻《重建豫章先生祠堂记》,年谱首叶「进士曹道振编次校正」左加题一行「进士沙县知县张泰重刊」。此为铁琴铜剑楼旧藏,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瞿启甲《铁琴铜剑楼宋金元本书影》皆著录为元本。将此本与元本比对,刊刻牌记、行款、正文字体全同;元本墨钉,此本或为空格,或补字。所谓「张泰重刊」,盖成化二至五年张泰知沙县时,将元版略微修补后重印;曹道振识语、祠堂记字体与正文不同,盖非同时所刻,重印时补、增刻欤?《豫章罗先生文集》(国图善本书号00606)亦为张泰本,无祠堂记,有清人李璋煜手跋。

 

明刻目前可见最早者为成化七年冯孜刻本,半叶十行,行二十一字,粗黑口,四周双边。明 成化间,邵武太守南充 冯孜搜访遗文,得曹道振本,重加考订,刻版以广其传,卷首有柯潜序,署成化七年。该本源出元本,并有所补正,文字精善。

 

嘉靖三十三年谢鸾重刊张泰本,有张泰序,言成化间知沙县,得提学丰城 游明所授曹道振本而重锓诸梓。就笔者目力所及,张泰序最早见于此。四库全书底本即谢鸾本,故亦有此序。序末署「成化八年」「赐进士」「知沙县事」张泰,疑问有二:一,《豫章罗先生文集》张泰本署「进士沙县知县张泰重刊」,《明史·张泰传》言「成化二年进士,除知沙县」,则张泰非「赐进士」;二,据县志,张泰 成化二年知沙县,五年授御史,八年知县为林英,非张泰。

 

正德十二年,延平知府姜文魁修复豫章书院,重刻《豫章罗先生文集》十七卷、年谱一卷,是为姜文魁本。版存书院,隆庆五年罗从彦后裔罗文明重刊,盖重印也。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谓谢鸾本「行款版式悉同」元本,「盖直从元本翻雕者」,「至正德 姜文魁本则十行二十字,已改易旧式矣」。此仅就版式论,文字上姜文魁本对元本多所补正,实优于谢鸾本。

 

此外,尚有明 万历三十七年熊尚文刻本、万历三十九年罗应斗刻本、万历 岳元声 徐必达 李日华 岳和声订阅刻本、元季恭刻本、清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 正谊堂刻本、康熙 沈涵《宋儒南剑州三先生集》合刻本、乾隆元年黄植京重订刻本以及四库全书钞本等。

 

此次整理《豫章罗先生文集》,以国图所藏元 至正二十五年豫章书院刻本为底本,通校元 至正刻明 成化 张泰修补印本(张泰本)、成化七年冯孜刻本(冯孜本),参校明 正德十二年姜文魁刻本(姜文魁本)、嘉靖三十三年谢鸾刻本(谢鸾本)、万历 岳元声 徐必达 李日华 岳和声订阅刻本(岳 徐 李本)、元季恭刻本(元季恭本)、清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 正谊堂刻本(正谊堂本)、乾隆元年黄植京重订刻本(黄植京本)。他校文献有《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点校本)、《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2004年版点校本)、《玉海》(凤凰出版社2017年版《玉海艺文校证》)、《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中华书局2004年版点校本)、《二程集》(中华书局2004年版点校本)、《皇朝文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吕祖谦全集》本)、《晦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朱子全书》本)。末附历代书录、他本重要序跋、传记资料,供读者参用。

 

 

《李延平先生文集》四卷,宋 李侗撰。李侗,字愿中,南剑州 剑浦人,生于宋哲宗 元佑八年,学者称延平先生。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从彦得河 洛之学于龟山 杨文靖公之门,遂往学焉,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既而退居山田,谢绝世故,四十余年,食饮或不充,而怡然自适。侗子友直、信甫皆举进士,试吏旁郡,更请迎养。归道武夷,会闽帅汪应辰以书币来迎。侗往见之,至之日,疾作,卒,年七十有一,时为隆兴元年十月十五日。朱熹作行状,汪应辰作墓志铭。

 

朱松与侗为同门友,雅重侗,后松子熹从学于侗。先是绍兴二十三年,延平先生年六十一,朱子二十四,将赴同安主簿任,往见先生于延平,始从受学。绍兴三十年冬,同安任满,再见延平,留月余。朱子受业延平之门十一载,亲身相从不过数月,以书札往来问答。未从学延平,朱子已「出入于释 老」,「驰心空妙之域者十余年」,且务为「儱侗宏阔之言」,以为「天下之理一而已」,故从学之初,于延平「吾儒之学所以异于异端者,理一分殊也。理不患其不一,所难者分殊耳」之言,「心疑而不服」,「以为何多事若是」。同安官余,以其言反复思之,始知有味。朱子曰:「某旧见李先生时,说得无限道理,也曾去学禅。李先生云:『汝恁地悬空理会得许多,而面前事却又理会不得。道亦无玄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工夫处理会,便自见得。』后来方晓得他说,故今日不至无理会耳。」「自见李先生,为学始就平实,乃知向日从事于释 老之说皆非。」「每一去而复来,则所闻必益超绝。盖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此。」《朱子语类》多所称引「李先生」,《四书章句集注》亦有数条「愚闻之师曰」。朱子上溯伊 洛,实延平有以启之,终集宋儒之大成。

 

延平生平不务著述,朱子曰:「他却不曾著书,充养得极好。」延平殁后,朱子辑其往来问答书信,又载其〈与刘平甫〉二条,编为《延平答问》(或名延平问答、延平李先生答问、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答问》一书,既是纪念乃师延平及师弟间切磋琢磨,更成为后世考察朱子思想转变的重要文本。明 周木以为:「朱子之所以得为朱子,实赖是编以启之也。」清 周元文称是书:「其即紫阳所受之心法欤?」钟紫帏亦谓:「《延平答问》一书,乃朱子授受衣钵。」

 

《延平答问》,首起丁丑六月二十日书,末止癸未七月二十八日书,后附延平〈与刘平甫〉二则,系朱子手订。后朱子门人又取朱子平昔论延平语及祭文、行状,别为《附录》一卷,或称《后录》。此《延平答问·正、后录》,是后世《延平答问》及《延平文集》的核心文本。宋 嘉定七年北海 王耕道摄郡姑孰(宋 太平州,治当涂县),刊刻二录,有赵师夏序,是为嘉定 姑孰郡斋本。九年,曹彦约据之重刊,并校以临川 邹非熊录本、建阳 麻沙印本,是为益昌学宫刻本。明 弘治间,琴川 周木得延平郡庠刻本(「近本」),后得嘉定间刻本(「元本」)校正,又从《豫章集》《朱子语类》《朱子大全》《性理大全》《大学或问》《宋名臣言行录外集》等处辑出有关文字,成《补录》一卷,与《正录》《后录》并刊。诸宋本及明 周木本后皆佚。正德八年,李侗裔孙李习「取周公校正本重新绣梓」,今存《后录》和《补录》,藏北京大学图书馆,为李盛铎旧藏,《木樨轩藏书书录》著录。又有万历三十七年熊尚文 知本堂摘编刻本。清代诸本,或直承李习本,有正、后、补三录,如康熙四十七年延平府 周元文刻本、乾隆十三年李腾晖刻本、光绪初张其曜刻本;或只正、后二录,如康熙 吕氏 宝诰堂《朱子遗书》刻本、四库全书钞本等。清代始编刊《延平文集》,顺治十一年李孔文刻《李延平先生文集》五卷最早,然内容颇为芜杂,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 正谊堂刻《李延平先生文集》四卷,则体例谨严简洁。现存诸本,无论《答问》或《文集》,均渊源周木本。

 

 

 

《李延平先生文集》(正谊堂本,日本内阁文库)

 

本次整理《李延平先生文集》,以清 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 正谊堂刻本(正谊堂本)为底本,通校明 正德八年李习刊《延平李先生答问·后录、补录》(李习本)、明 万历三十七年熊尚文 知本堂摘编刻本《延平李先生答问》(熊尚文本)、清 顺治十一年李孔文刻《李延平先生文集》(李孔文本),参校康熙 吕氏 宝诰堂刻《朱子遗书》本《延平李先生师弟子答问》(宝诰堂本)。他校文献有《朱子语类》(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朱子全书》本)、《晦庵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版《朱子全书》本)、《性理大全》(明 永乐十三年内府刻本)。底本原有双行小字夹校,虽系周木本旧式,为避免夹校造成版面割裂、文句支离,此次整理将之改为表格形式作为附录一;附录二录《补录》二则;历代书录和他本重要序跋,作为附录三和四,供读者参用。

 

 

本书整理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在申报过程中,承蒙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老师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郭晓东师惠赐推荐信,特此致谢。

 

在点校整理工作中,我的硕士研究生李明燏录入、初校并通读了全稿。由于本书部分校本藏于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等处,因此烦请南京大学硕士生俞泽昊、上海图书馆信息处理中心刘萨老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杨启帆和魏长祺帮忙核校了相关文字。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韩续博士为笔者提供了诸多古籍整理的专业建议,在此一并致谢。

 

最后要特别感谢本书责任编辑陈廷烨老师,陈老师认真细致负责的工作态度、丰富的古籍版本知识和古籍整理经验,是本书得以顺利脱稿和出版的最大保障。这是笔者第一次从事完整的古籍整理工作,深感兹事体大,没有陈老师的引导与督促,我能否把这一工作顺利完成、本书将以何种面貌呈现、何时能够面世,都要打一个问号。《整理前言》一、二部分亦经陈老师删削、补正、润色,惠我良多。关涉版本目录等方面的考证,也多为陈老师所唱,然后与笔者商定,若有一得之获,皆为陈老师之功,错谬之处,笔者当负文责。

 

古籍整理是一项繁琐细致且付出与回报往往不成正比的工作。古人将校书比作「拂几上尘」或「扫落叶」,言各种错误如灰尘「旋拂旋有」,或如落叶「旋扫旋生」,可谓知言。尽管我们倾注心血,力求版本选择精当、点校精确,但限于学识和各种主客观原因,无疑仍存在讹谬疏略之处,尚祈读者见谅,并不吝挥斤斧正。

 

李彬,夏历癸卯年十一月初七日于郑州大学哲学学院、洛学研究中心

 

此书新版,笔者再加通读校正,并承吴博晗、李明燏、郎少振、李宗耀、苏雯、高明俊、孔漫青、黄迎蕾、王琰、王塞菲等诸君协助校阅。旋又得台北  「国家」图书馆藏清 康熙五年朝鲜刊本《延平答问》(重刊李习本)影像,正后补三录俱全,通校一过,颇有是正。书中必仍有谬误之处,望读者不吝指正赐教。

 

李彬,甲辰四月廿九

 

 

 

朝鲜重刊李习本《延平答问》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