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宁波】从为官之本到居家之训 ——张岳崧的《家训十则》

栏目:家文化研究、家风家训
发布时间:2024-07-26 00:49:50
标签:

从为官之本到居家之训

——张岳崧的《家训十则》

作者:张燕 宁波

来源:《学习时报》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十七日丁亥

          耶稣2024年7月22日

 

张岳崧(1773—1842年),字子俊,琼州府定安县高林里(今海南省定安县永丰乡高林村)人。幼时聪慧好读书,七八岁时,与孩童游钓,书不释手,常常“旁及史传诸书”“述古人事娓娓动听”。嘉庆九年(1804年)31岁的张岳崧广东乡试中举,5年后殿试一甲探花及第,传胪唱名时,嘉庆皇帝特谕“何地无才”。

 

张岳崧是海南科举史上的唯一探花郎,为官数十载,政绩平实通达:选贤任能、赈济救灾、治理水患、修史撰志,晚年显绩为协助林则徐在雷州、琼州禁烟。然而,家境的贫寒致使张岳崧18岁时便开始设帐授徒,赴京会试时坐馆自给生活,41岁丁忧居家及候阙复官时先后讲席于广东琼台、肇庆、粤秀三大官立书院,50岁任翰林院编修,教习庶吉士。可以说“为官”与“育人”贯穿张岳崧的一生,劝士勉学和育人荐贤也是张岳崧最重要的实绩与贡献。

 

嘉庆十八年(1813年),张岳崧在服丧守制时受族人所托,重修族谱,守丧期满后回京候选,为族谱题序时撰写了《家训十则》,其要义为:“略举十事,原本五常,既用自箴,亦以共勉”,十则内容分别为“官箴、民则、劝孝、劝慈、劝友、劝恭、夫道、妇职、择友、集益”,体现了张岳崧从为官之本到居家之训的教育理念。

 

《家训十则》的核心要义

 

正心修身、教化育人和经世报国是张岳崧撰写家训的核心要义。张岳崧自幼熟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率先垂范修身正己,立志“励循良以报国恩,建勋名而光族党”,修身、耀祖和报国融合于张岳崧成长成才的历程中。在《家训十则·官箴》中,张岳崧强调:“读圣贤书,任国家事,一命亦堪济物,大官岂以庇身?既教养之恩受诸朝典,况忠爱之义得自性生。”在张岳崧的认知中“读圣贤书、任国家事”是一个人的最高标准,然而“达则兼济天下”经世为官的目的,即便“一命亦堪济物”,不以官职庇身,重要的是寻源教养之恩和忠爱之义,前者来自朝仪圣典,后者来自个体修为,将正心修身、教化育人和经世报国的思想熔铸于家庭教育实践中。

 

受儒家思想影响,原本“五常”即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修身齐家的行为准则。“五常”语出《 尚书·泰誓下》:“狎辱五常”,孔颖达疏云:“五常即五典,谓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事实上“五常”来自儒家的五伦思想,据《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王充《论衡·问孔》评议:“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至董仲舒则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作为处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也是维持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行为准则。张岳崧自幼以儒家经书启蒙,在琼山私塾时将《尚书》《易》《诗》《礼》等数部儒家经典作为研读重点,在粤秀书院读书时遍览经、史、子、集各类书籍,最终张岳崧成长为儒学名士。因此,以“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伦理思想是张岳崧《家训十则》的指导思想,体现于“十事”教诫规劝的言辞中,目的是教化子孙明晰为官大义、为民要则、治家精髓、夫妇之道、择友要义和言行规范,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引领子孙后代的绵延与成长。

 

把廉洁清正作为“入官之本”“臣节之基”

 

《家训十则·官箴》记录的是张岳崧学而优则仕的从政箴言,反映了他结束翰林院学习、告假归养父亲、丁忧守制后入仕为官的志向和誓言,直接体现了其撰写《家训十则》“既用自箴,亦以共勉”的写作意图。

 

具体而言,《家训十则》中《官箴》居首,目的是明君恩、析臣节,全君臣之义。张岳崧规训子孙“臣节”即为臣子的气节,表现为“六计尚廉操守,先乎臣节”。“六计”见于《周礼·天官·小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贾公彦疏:“六者不同,既以廉为本”,廉洁成为考察官员的首要标准。廉洁操守正是张岳崧《家训十则》之《官箴》的核心要义,其言“苟簠簋弗饰”,是对为官者不廉洁的一种说法,见于《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有坐不廉而废者,不谓不廉,曰‘簠簋不饰’。”为官不廉洁就如同簠簋这两种重要的祭祀器物和生活器皿不清洁、不修饰、不整齐,其危害是“既蠹国而病民”,也就是祸国殃民。因此,廉洁的操守就是张岳崧劝诫子孙的“臣节”之基。不仅如此,“清、慎、勤,入官之本;才、智、勇,应务之资”,清廉、谨慎和勤奋是为官者的核心品质,才学、智谋和担当是为政者的基本素养。

 

忠孝恭谨的“居家之训”

 

张岳崧《家训十则》除官箴条目之外,民则、劝孝、劝慈、劝友、劝恭、夫道、妇职、择友、集益等九项内容,均是千百年来家训的常见内容,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家族成员行为的规范和劝诫,可以被视为“居家之训”,旨在培育“家修克谨,即循礼奉法之民”。

 

具体而言,“居家之训”中《民则》居首,是教育子孙忠于国家的行为准则,强调为民者要珍享盛世福利,要“守礼正俗,即以恪奉王章”,要“戒讼息争,无非敬尊宪典”,将国法家规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将循礼奉法作为规范行为的关键。

 

《劝孝》《劝慈》《劝友》《劝恭》《夫道》《妇职》昭示千百年来家庭教育的精髓,规劝的是家庭成员日常生活中应当具有的行为规范。《劝孝》《劝慈》强调孝亲的重要性,前者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伦常之本孝为先”,为人子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亲;后者强调育儿成才要以敬爱父母为前提,养成勤俭节约、言行笃实的优良品质,最终因美质而成大器。《劝友》《劝恭》强调长幼尊卑之间的恭敬谦逊,前者强调:“手足之爱,兄弟是依”,兄友弟恭,休戚与共;后者讲求“不藏怒,不宿怨”,长幼之间恭敬谦逊、互敬互爱,才是“涕泣而道”,也就是最动人的情感,有助于“和气聚于门庭”,并将此“风化推之宗族”。《夫道》《妇职》强调“先明倡化之原,始尽齐家之道”,夫妇相敬、仁爱守礼是家庭兴盛的源头,也是齐家之道的根本。在阐释夫妇关系及各自对家庭的贡献和子女教育的责任时,张岳崧指出“严乎男女,伦纪重乎夫妻”,家庭中夫妇男女各守本分是夫妻关系最重要的法则;“以正为义者,夫之纲;以顺事人者,妇之职”,受儒家纲常伦理思想的影响,对于夫妻之道的论述存在迂阔之嫌,但夫正妻贤却成为家风建设绵延流长的精髓;夫妻合力“慎此观型,庶彰风范”,谨慎地遵循夫妻处事法则,就会逐渐形成良好家风。

 

如果说上述“居家之训”是围绕个人成长和家庭育人的层面展开的谆谆教导,那么《择友》《集益》篇章在将个人成长置于社会关系中,突出强调的是为人处事的良好品质和原则。张岳崧强调“同道为朋,同志曰友”,交友要“先明慎交之义,更陈集益之方”,要知道“君子之交如水”“同心之言如兰”,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交友的准则,才能获交正直、忠厚、博学的朋友。无论是仕者、学者、曲艺之人还是耕种农人,无不需要知交良友,真正的朋友“善劝过规,其大者在伦纪纲常之要;观摩砥砺,其深者即身心学问之资”,往往会以“伦纪纲常”来彼此劝诫,以规范的言行来彼此学习、相互勉励,深交的这类朋友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学问精进的资本。

 

千百年来,在维系家族延续的诸多要素中,家训是历史演变中家族生存之道的经验总结。同样,随着秦汉以来汉族移民陆续进入琼崖,来自中原家族文化中的家训文化在海南落地生根,这些或书于典册,或口耳相传的家训,成为哺育后代、凝聚族人的文化力量。张岳崧的《家训十则》距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受时代限制存有瑕疵,但去芜存菁、汲取精华,其中所蕴含的廉洁从政为官,奉公守法为民,孝亲和睦为家,恭谨谦让为友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精髓所在。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