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学研究》第五辑征稿
《春秋学研究》委员会
主 编
曾亦 郭晓东
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列)
干春松(北京大学)
王江武(上海师范大学)
〔日〕古胜隆一(京都大学)
李长春(中山大学)
吴仰湘(湖南师范大学)
余治平(上海交通大学)
〔韩〕金东敏(成均馆大学)
郜积意(湖南大学)
郭院林(扬州大学)
郭晓东(复旦大学)
陈壁生(清华大学)
黄圣松(台湾成功大学)
葛焕礼(中国社会科学院)
曾亦(同济大学)
蔡长林(台湾“中研院”)
编辑委员会(按姓氏笔画排列)
谷继明(同济大学)
徐渊(同济大学)
高瑞杰(上海师范大学)
陈岘(湖南大学)
黄铭(重庆大学)
曾海龙(上海大学)
主办方 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
资助方 浙江敦和慈善基金会
《春秋学研究》征稿啓事
一、刊物介绍
《春秋学研究》(Study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是同济大学经学研究院主办的学术期刊,一年两期,分上下半年出版,2023年初创刊并计划长期举办。本刊主编爲曾亦教授和郭晓东教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负责出版与发行。本刊以反映中国五经之《春秋》及《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最新研究成果爲宗旨,以推动“返本开新”型中国经典研究新范式形成爲己任,在充分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义理、历史、文献及语言文字等方面的深入探究。《春秋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以《春秋》专经爲研究对象的专业学术刊物,期望通过学术同好的共同努力搭建起《春秋》学研究的高水平交流平台,恢复《春秋》学研究固有的经学定位和经学立场,凝聚起《春秋》作爲中国精神重要来源的广泛共识。
本刊现面向海内外人文、社科、艺术等领域的学者征集第五辑稿件。稿件以《春秋》及《春秋》三《传》爲核心领域,旁及《周易》《诗经》《尚书》、三《礼》等专经和经学史、思想史的研究。
第五辑征稿截止时间为2024年12月31日,出版时间为2025年上半年。
二、投稿主题
根据本刊的栏目设置,投稿的主题及内容范围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一、《春秋》及三《传》经学史、学术史研究;
二、《春秋公羊传》研究;
三、《春秋谷梁传》研究;
四、《春秋左传》研究;
五、《春秋》思想与文化的阐释与辨析;
六、其他经学专书研究。
投稿论文的研究角度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一、经学研究;
二、哲学、思想史研究;
三、历史、历史文献研究;
四、语言文字、文化史研究;
五、社会科学、个案实证研究。
来稿既可以讨论《春秋》学相关的重大理论与重要问题,也欢迎对于具体历史事件、语言文字的细致考证。本刊抱定兼容并蓄、多学科交融的宗旨,推动各学科合作研究《春秋》学的崭新局面。本刊征集稿件的字数不限,长篇论文一般不超过五万字,短篇札记、信息等稿件字数可以从数百字到数千字不等。
不论什么篇幅的稿件,格式应按照《〈春秋学研究〉投稿稿件格式》爲标准进行统一。来稿应使用规范的繁体字撰写,相关标准执行本刊编辑部的《〈春秋学研究〉新旧字形、异体字字形统一表》,并参照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21年10月发布、2022年5月开始实施的《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稿件文风要求朴实严谨,本刊不刊登缺乏原创性、虚浮夸大、论证不清的文章,坚决杜绝一切抄袭行爲。
三、投稿流程
本刊投稿的邮箱地址爲chunqiuxue2023@163.com,接受广大同好来稿,稿件付梓后即付稿酬,稿酬从优。投稿请写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称、联系方式、中英文摘要、关键词。投稿稿件请发送Word与Pdf两个版本,两个版本的内容应当保持一致。本刊编辑部收到稿件后会通过邮件告知作者收到稿件,若没有收到回复,可以通过其他方法与编辑部取得联系以确认稿件是否发送成功。
投稿收到之后,本刊编辑部将进行初步评审,评审合格后将会通过邮件通知作者论文进入二审阶段,稿件将交付两名相关领域资深专家评审。经专家评审通过后,将通过邮件通知作者录用本稿。如果经专家评审后未能通过,也会通过邮件告知作者。如果二审评审中专家意见有分歧,还会另外邀请第三位专家进行二次评审。以上流程一般不超过三个月,三个月内未能完成以上流程的,作者在通知本刊编辑部的情况下,可以另行投稿他刊。
四、版权说明
所有本刊录用的稿件,作者应承诺爲原创作品,并确认该论文在本刊上系首次公开发表,文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从来没有以任何形式在其他任何刊物上发表过,不存在重复投稿问题,不存在任何剽窃、抄袭他人的行爲,不包含任何违反法律法规以及侵害他人权益的内容。作者应同意将该论文的版权自动转让给编辑部,包括纸本出版、电子出版、多媒体出版、网络出版及以其他形式出版的权利,并在见刊之前与本刊签订《〈春秋学研究〉作者承诺授权书》。
五、联系地址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同济大学云通楼人文学院411室,《春秋学研究》编辑部,邮编:200092。
《春秋学研究》编辑部
2024年7月
《春秋学研究》稿件格式
一、来稿应使用规范的繁体字撰写,相关标准执行本刊编辑部的《〈春秋学研究〉新旧字形、异体字字形统一表》。如有确需保留的异体字与俗字,可酌情保留。
二、于正标题后加*号,下方脚注*标明所属社科成果。
三、正文前分别为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
四、作者简介信息请注明:姓名,出生年,学校、院系、职称。
五、正文全部采用小四号宋体字,1.5倍行距。段落引文全部采用小四号楷体字。论文标题二号宋体,一级标题三号宋体加粗,二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文章发稿后会重新设计版式。
六、插图、表格,文章内连续编号,建议用图一、二、三……表一、二、三……要有表头和图题,且原则上需图与文、表与文一一对应,即行文中要在恰当位置交代见图一或表一等。
七、采用页下注,每页连续编号(不是全篇或每章连续编号),均用阿拉伯数字加圆圈号表示(即①、②……),注释号由Word系统自动生成。当页或次页征引同一文献,注释不采用“同上”的形式,仍应标明作者、书名(文章名)和页码,但可以适当省略出版地、出版社、年份、所出文集或集刊名等信息。页下注格式如下:
(一)中文文献(日韩文献参照中文文献格式)
甲、1949年之前的古籍文献
标注朝代、作者、书名、篇名、子目或卷次。(常见经部、史部、子部文献及其注文,除涉及异文问题的,可以不出页下注。)
例:(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七十三《马嘉运传》。
乙、现代人整理出版的古籍文献
标注朝代、作者、整理者、书名、卷数(册数)、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
例:(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一,《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51页。按:十三经注疏,采用最严格的标注方式。如(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毛诗正义》。
注意事项:朝代用圆括号,国别用方括号。不标整理者。卷次用汉字,册数用阿拉伯数字。出版社要写所在地。
丙、专著
标注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
例:陈逢源:《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台北:里仁书局,2006年,第195—196页。
丁、期刊论文
标注作者、文章名、期刊名、某年第某期、页码。
例:黄盛璋:《新发现之三晋兵器及其相关的问题》,《文博》1987年第2期,第58页。
戊、集刊论文
标注作者、文章名、集刊名称、某年第某辑、出版地、出版社、年份、页码。
例:沈文倬:《简本证礼家校勘精义述评》,《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1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7页。
己、报纸
标注作者、文章名、报纸名称、某年某月某日、第某版。
例:王学典、孟巍隆:《西方儒学研究新动向》,光明日报,2015年9月21日,国学版。
庚、网络文献
标注作者、文章名、网站名称、网址、文章发表时间。
例:陈伟:《〈郑子家丧〉通释》,武汉大学大学简帛研究中心,网址:http://www.bsm.org.cn/?chujian/5166.html,发表日期:2009年1月10日。
辛、学位论文
标注作者、文章名、某大学或研究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年份,第某页。
例:赵立伟:《魏三体石经古文辑证》,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50页。
(二)外文文献
甲、外文专著
标注作者名、专著名(斜体)、出版地、出版社、年份、p.页码.(连续页码pp.页码-页码.)
Jean Geaney, Language as Bodily Practice in Early China: A Chinese Grammatolog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2018), pp. 271-301.
乙、外文论文
标注作者名、文章名(正体,引号标示)、论文集或期刊名(斜体)、期数、机构与时间、p.页码.(连续页码pp.页码-页码.)
Robin Yates, “Soldiers, Scribes, and Women: Literacy among the Lower Orders in Early China”, in Writing and Literacy in Early China,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2), pp. 339-369.
五、其他
(一)凡用阿拉伯数字,起迄中用一字线“—”,不用“~”及汉字“至”“到”。
(二)公元纪年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
例:2023年。
(三)年号纪年后原则上应用括号标注公元纪年。
例: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
(四)征引中西文文献皆须谨慎核对,务使准确无误。如原文有误植、错简,或原译有不够精确处,有碍于正确理解的,可出注帮助。征引尚无中文译本的西文文献,尤请全面理解文意,慎重翻译。
责任编辑:近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