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纯斋主人】《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十一年

栏目:经学新览
发布时间:2024-07-27 17:21:47
标签:

《春秋》三传通读入门之庄公十一

作者:三纯斋主人

来源:“三纯斋”微信公众号

时间:孔子二五七五年岁次甲辰六月二十一日辛卯

          耶稣2024年7月26日

 

[春秋]十有一年,春,王正月。

 

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

 

秋,宋大水。

 

冬,王姬归于齐。

 

鲁庄公十一年,公元前683年。

 

去年,鲁国可以说是收获满满,两次打胜仗为鲁国赢得了安宁的外部环境。所以新的一年春天《春秋》无事可记,“十有一年,春,王正月”一笔带过。

 

到了夏天,战争再次在鲁国和宋国之间爆发,《春秋》夏季唯一的记录即此,“夏,五月,戊寅,公败宋师于鄑。”鄑,在鲁庄公元年“齐师迁纪郱、鄑、郚”中出现过,但杨伯峻先生认为此处这个鄑与鲁庄公元年的那个鄑是同名异地。

 

这次战争,应该是宋国去年乘丘吃了败仗之后,一直想不通,所以过来报仇,结果鲁庄公这段时间刚好战神附体,导致宋国又被痛扁一顿。《公羊传》未关注这条记录。《榖梁传》则注意到这里特意提到了战争的具体日期——对比《春秋》之前的战争记录,都只是写到战争发生的某月——因此解释了一下:

 

内事不言战,举其大者。其日,成败之也,宋万之获也。

 

成,即双方预约好了战争日期,堂堂正正作战一决雌雄。宋万,即南宫长万,是宋国著名的勇士。南宫是氏,名万,字长。鲁国自己的事,不用“战”,选择最能说明事情重大程度的词记述。之所以强调具体日期,是因为堂堂正正打败了敌人,俘虏了宋国的万。

 

按《榖梁传》的说法,南宫长万是在这次战争中被鲁国俘虏的,而且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春秋》才特意注明了这次战争的具体日期,但南宫长万到底什么时候被鲁国俘虏,《榖梁传》此处的说法跟《左传》出现了矛盾,我们暂且放着等会说。

 

《左传》夏季的记录如下:

 

十一年,夏,宋为乘丘之役故侵我。公御之,宋师未陈而薄之,败诸鄑。

 

凡师,敌未陈曰败某师,皆陈曰战,大崩曰败绩,得儁(jùn)曰克,覆而败之曰取某师,京师败曰王师败绩于某。

 

第一段讲述战争的前因后果。陈,即列阵;薄,是迫近的意思。宋国因为乘丘之役失败,所以来攻打鲁国欲图复仇。鲁庄公亲自帅军抵御,宋国军队还没列好阵,鲁国的军队就攻过去了,在鄑大败宋师——看来宋国人打仗讲究礼仪是骨子里的传统,怎料鲁庄公这个年轻人不讲武德。

 

第二段属于对《春秋》用词的理论讲解。儁,通俊,即俊杰。覆,即伏,埋伏的意思。《春秋》里,敌人军队未列好阵,都记录为“败某师”;双方均列阵记录为“战”,一方大崩溃写作“败绩”;俘虏了对方杰出的人物称“克”;埋伏军队大败对方称为“取某师”;王室派出的军队打了败仗写作“王师败绩于某”。

 

我读到这段看到关于“克”字的注解,立刻想到了“郑伯克段于鄢。”发现杜预注释到此,针对“克”字也特意举例说“谓若大叔段之比,才力足以服众,威权足以自固,进不成为外寇强敌,退复狡状,有二君之难而实非二君,克而胜之则不言彼败绩,但书所克之名。”可见某种程度上,杜预——也包括《春秋》——对共叔段的个人能力还是给予肯定的。

 

这次战争宋国主动发起,但以失败告终。祸不单行,到了秋天,宋国又遇到水灾。《春秋》秋季唯一的记录就是“秋,宋大水。”之前看到《春秋》对于灾情只记载发生在鲁国的,其他诸侯甚至王室发生灾情,都不曾记载,这是《春秋》第一条关于别国灾情的记录。对于这一特殊现象,《榖梁传》解释说:

 

外灾不书,此何以书?王者之后也。高下有水灾曰大水。

 

其他诸侯国的灾情我们正常是不记录的,为何这里记录了宋国这次灾情呢?因为宋国是殷商王室的后裔。

 

我觉得《榖梁传》这个解释有点勉强。《左传》在鲁隐公六年有“冬,京师来告饥,公为之请籴于宋、卫、齐、郑,礼也”的记录,说明当时王室发生了饥荒,这可是现成的王者啊,《春秋》当时都没记录,又怎么可能为一个前朝的王者之后而破例呢?所以原因应该不是《榖梁传》这里说的。

 

《公羊传》持另一种观点:

 

何以书?记灾也。外灾不书,此何以书?及我也。

 

原来这次水灾波及到鲁国了——这个理由我觉得很说得通,说明这条记录本来应该是“秋,大水。”只是水灾起源于宋,且宋国的灾情更严重,所以记录了“秋,宋大水”。

 

宋国发生水灾,鲁国不只是安排史官在《春秋》记录了一下,还表现出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左传》对秋季的事情记录如下:

 

秋,宋大水。公使吊焉,曰:“天作淫雨,害于粢盛,若之何不吊?”对曰:“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臧文仲曰:“宋其兴乎。禹、汤罪己,其兴也悖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既而闻之曰公子御说之辞也。臧孙达曰:“是宜为君,有恤民之心。”

 

吊,即慰问。淫雨,即大雨不停,《岳阳楼记》有“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句,就是例子。粢盛,本意特指用来祭祀的谷物,此处代指庄稼。不吊,杜预注释说“不为天所愍吊”,即老天不怜爱百姓。臧文仲,是鲁国一代名臣,名辰,也称臧孙辰,去世后谥号为文,所以后世又称臧文仲。他是那位谏鲁桓公纳郜鼎的臧哀伯的孙子。“禹、汤罪己”是两个典故。据说大禹路遇囚犯,下车为之哭泣,认为是自己没有管好人民导致此人犯罪;商汤遇到旱灾,曾向上天祷告说“罪当朕躬。”这两个典故,让我想起一个词,反求诸己,这点也一直是儒家对自我的要求。悖,通勃,表示兴盛。名礼,即称呼的时候有礼貌。公子御说,是宋庄公的儿子,是当时宋国国君宋闵公的弟弟。臧孙达,就是谏纳郜鼎的臧哀伯。

 

这段意思说,秋季,宋国发生了水灾,鲁庄公派使者去宋国慰问,说:“上天不停下大雨,使得庄稼都受灾,老天真是不怜悯百姓啊!”宋闵公回复说:“这实在是因为我对老天不敬,所以上天才降下这灾祸惩罚我们,为此事还让贵国国君为我们担忧,实在是愧不敢当!”臧文仲听说此事,就评论说:“宋国看来要兴盛了。当年大禹、商汤遇到这样的事情将罪责归于自己,于是夏和商就兴盛起来;夏桀、商纣遇到此类事情就委罪于他人,所以在他们手里夏和商很快就灭亡了。遇到灾荒这样不吉利的事情国君自称‘孤’,是非常合乎礼仪的。言辞中有戒惧之意而称呼上又合乎礼仪,宋国将来应该是要兴盛。”后来又听说这番答辞是公子御说的话。臧孙达就评论说:“这个人很适合为国君,因为他有体恤百姓的仁爱之心。”

 

鲁国还是挺有意思,战场上打归打,但基本的礼仪和同情心不能丢,使者说话也充满人情味。宋国的答复不卑不亢,谦逊有礼,也是很得体。

 

臧文仲说的这段话里,“其兴也悖焉,其亡也忽焉”这两句非常有名。两千六百多年后,这两句话因为一代伟人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窑洞的一场对话,而广为世人所知。

 

按照此前我们读《左传》的经验,显然臧文仲对宋国的预判、臧孙达对公子御说的预判,未来都会应验——公子御说,后来果然即位成为宋国的国君,史称宋桓公。

 

到了冬季,鲁国 又迎来了又一场婚礼,《春秋》记载说“冬,王姬归于齐。”王室的女子嫁到了齐国,显然是嫁给了齐桓公。这已经是《春秋》记录的第二位嫁到齐国的王室女子。

 

《公羊传》对此事解读说:

 

何以书?过我也。

 

《春秋》之所以记录此事,是因为迎娶的队伍经过了鲁国。

 

《榖梁传》也是持同样的观点:

 

其志,过我也。

 

志,还是记录的意思。

 

从《榖梁传》和《公羊传》的解读看,这次应该跟上次鲁国为王姬主婚不同,这次也许真的只是王姬出嫁经过鲁国而已。之所以这样说,除了《榖梁传》和《公羊传》的解读之外,参考上次鲁庄公元年王姬嫁给齐襄公的事情,那次鲁国前后折腾了多半年,《春秋》详细记录了多处细节,这次则只是简单一条就到了最后一步,所以,我个人猜测应该是相关的流程还在,但是上一位王姬出嫁给齐国时,鲁国是主婚,这些流程基本都是在鲁国完成。这次鲁国应该不是主婚,所以相关流程并未在鲁国完成,故而《春秋》没有记录。

 

《左传》冬季的记录如下:

 

冬,齐侯来逆共姬。

 

乘丘之役,公之金仆姑射南宫长万,公右歂(chuán)孙生搏之。宋人请之,宋公靳之,曰:“始吾敬子,今子,鲁囚也。吾弗敬子矣。”病之。

 

第一段交代齐桓公来鲁国迎娶共姬。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春秋》记录的出嫁齐国且经过鲁国的是“王姬”,但《左传》记录来齐桓公来鲁国迎娶的是“共姬”,王姬和共姬是不是同一个人?我查资料看到有人说这二人不是同一人,理由就是两处称呼明显不同,但这个理由其实很牵强,因为同一人《春秋》和《左传》采用不同称谓的比比皆是。

 

我个人倾向于《春秋》的王姬就是《左传》这里提到的这位共姬。原因很简单,《左传》毕竟也有史书的成分在内,如果此二人并非同一人,那共姬的身份只可能比王姬低,若齐桓公迎娶王姬《左传》都不记录,怎么可能反而去记录迎娶一位身份更低的人呢?

 

但我还看到有人说这位“共姬”,是谥号为共,所以《左传》称共姬。齐桓公确实有一位夫人被称共姬,但应该不是《春秋》这里记录的这位王姬。按《左传·僖公十七年》记载,齐桓公有三位夫人:王姬、徐嬴、蔡姬,另有六位如夫人,长卫姬、少卫姬、郑姬、葛嬴、密姬、宋华子。而且明确说“长卫姬,生武孟”,又说“雍巫有宠于卫共姬,因寺人貂以荐羞于公,亦有宠,公许之立武孟。”由武孟这条关系,可见长卫姬就是卫共姬。王姬既然与长卫姬区别称呼,则显然不是一人,即谥号为共的,并不是这位王姬。

 

所以,《左传》这里称记录齐桓公来迎娶“共姬”而非“王姬”,有两种可能:要么是《左传》在这里记录错了,把王姬、共姬和长卫姬混做一人了;要么是《左传》此处没有错,且如我猜测的,《左传》此处的共姬就是《春秋》这条记录里的王姬。如果是后者,我倒是很怀疑这位王姬是出身共国。因周封的共国在今天的河南辉县,始封祖是王室成员共伯,所以也是姬姓,而且共国国君是畿内之臣,某种程度上不算脱离王室,说是“王姬”也能说得过去。共国虽然不大,但在王室地位不低,共国历史上有位很著名的君主共伯和,按《竹书纪年》记载,周厉王时期国人暴动,推举共伯和“行天子事”,史称“共和行政”。共伯和一共代行天子事十四年。能被推举代行天子事,说明此人威望很高,显然跟出身有很大关系,应是跟王室血缘非常之近,所以才被大家接受,不至于认为是外人篡权。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就是始于共和元年,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当初郑伯克段于鄢,有一种说法说段就因为出奔至共,所以被称“共叔段”。

 

从宋国水灾鲁国派人慰问,到齐桓公来鲁国迎娶王姬,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两国在战场上可以打的不可开交,但不影响私下其他礼仪性往来——也许,这也是周公定下来礼制的重要作用。

 

第二段讲述南宫长万被俘。金仆姑,是箭名,所以后世常以代指弓箭。歂孙,是鲁国的大夫,乘丘之役担任鲁庄公的车右。靳,杜预注释说“戏而相愧曰靳”,就是讥笑的意思。

 

这段记录,就是前面我提到的,关于南宫长万被鲁国俘虏一事,《左传》与《榖梁传》说法不同之处。按《左传》此处的记录,南宫长万是在去年的乘丘之战,被鲁庄公用箭射中,然后被鲁庄公的车右歂孙生擒。宋国人请求鲁国放回了南宫长万。宋闵公嘲笑他说:“过去我敬重你,而今,你是做过鲁国囚犯的人。我再也不敬重你了。”(南宫长万)因此对宋闵公怀恨在心——这也为后来南宫长万弑君埋下伏笔,不过宋闵公的情商也确实有点低。

 

为何会用金仆姑代指箭,有个故事。说是鲁国有个人,他有个仆人某天忽然消失,过了十几天才又出现。这人问他去哪了,他说:我的姑姑得道升天,带我去泰山饮宴,那真是快乐!不知不觉就十几天过去了,临别赠送我一支金箭,对我说这箭即使不善长射箭的人也能射得很准。大家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于是给起个名字叫“金仆姑”(注:感觉这名字意思就是,“黄金做的、仆人姑姑给的箭”)。从此以后,鲁国做出来好的弓矢都以“金仆姑”称之——原来金仆姑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自带导航瞄准系统的神箭。

 

责任编辑:近复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