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崧 著《孔子:共美生活对话录》出版

栏目:新书快递
发布时间:2024-07-29 16:29:02
标签:

刘崧 著《孔子:共美生活对话录》出版

 

 

《孔子:共美生活对话录》

作者:刘崧

厦门大学出版社,2024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论语》一书,开掘孔子的问题意识,探明孔子思想的内部结构,拣择孔子最为重要的核心观念,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中阐释其思想。孔子平生的最大抱负,集中在政教二途。然而,纵观孔子一生,参与政治之机会甚少,无法施展抱负,形同“系而不食”之“匏瓜”,但在教化事业上取得了伟大成就,“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一失意,一得志,现实与理想,总括了孔子一生命运的两个维度。全书以对话体写成,设定两个对话角色(匏瓜与木铎),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展开诘难式问答。问答作为好奇的最佳表现形式,正是哲学的原始发生状态,意在扣问读者的心灵,把读者一同代入哲学的行动。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全部构造和关键环节均围绕礼乐而展开,礼乐是孔子一切言说的诠释学背景。如若置礼乐于不顾,只关注“仁”“义”等观念解读孔子的思想,会陷入无的放矢和自创一说的境地。这种忽视礼乐而言他的做法,自孟子已开其端,后遂形成心性论的强大传统,而心性论只是孔子学说全部构造的一个预设环节,并且只有基于礼乐的诠释学视野才能获得恰切的安放。

 

作者简介

 

刘崧,复旦大学哲学博士。著有学术专著《庄子哲学通义》(团结出版社2016)《礼乐的乡愁:孔子政治哲学述要》(九州出版社2023)及长篇小说《玩玩而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2)《愤怒的铁锤》(电子版2010)《天问》(花城出版社2019)。

 

目录

 

引言 孔子生命的两个面相

 

第一部 探门

 

第一场 如何获得进入孔子庄园的钥匙?

 

第1节 钥匙隐含于《论语》开篇第一章

 

第2节 《论语》开篇所指示的义理规摹

 

第3节 《论语》开篇所包含的问题高度

 

第二场 何以礼乐是孔子庄园的入场券?

 

第4节 “兴于诗”是孔子学说的绝对支点

 

第5节 “始可与言诗已矣”的孔门二高徒

 

第6节 实现“人不知而不愠”的根本出路

 

第7节 以礼乐成就不言之教和无为而治

 

第三场 探究《论语》的结构是徒劳的吗?

 

第8节 《论语》书名释义及其通达境界

 

第9节 《论语》的立人指向与意义结构

 

第四场 为什么说《论语》是“君子之书”?

 

第10节 君子之书必须以君子之量去解读

 

第11节 君子小人是两种存在状态的表达

 

第12节 君子是实然与应然之张力的指示

 

第二部 升堂

 

第五场 如何打开孔子仁学的正确通道?

 

第13节 仁不是可以定义而明的概念

 

第14节 仁指示人类共在的本源关联

 

第15节 仁标示人格主体的自我承担

 

第16节 仁是对先王之道的哲学提炼

 

第六场 孔子如何理解政治的原则高度?

 

第17节 孔子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第18节 人的认知限度与意义的本源

 

第19节 仁知互涵与德行的自足结构

 

第20节 “为政以德”作为最高正当性

 

第七场 孔子如何思考历史的演进逻辑?

 

第21节 成就共在之美的时间性张力

 

第22节 人类共在秩序的生成与扩展

 

第23节 上层秩序与下层秩序的互动

 

第三部 入室

 

第八场 何以中庸是对治无知的根本出路?

 

第24节 中庸是民之德行的总体抽象

 

第25节 “以人民为中心”的古典本源

 

第26节 人的认知限度必然承诺中庸

 

第九场 为什么说正名是一种革命性思想?

 

第27节 正名的主旨在于复兴礼乐

 

第28节 正名必须探究意义的本源

 

第十场 如何破解人类共在的体制性难题?     

 

第29节 上下均安:不患寡而患不均

 

第30节 远近怀柔:近者说,远者来

 

结语 礼乐是中国现代化的缘分 

 

序言

 

作者:王德峰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传统文化复兴已成当下中国之时代潮流,沛然莫之能御。

 

何谓传统?可传承而有其体统者,曰传统。传统非过时之老古董,而时时活化于人类之现实行动中。凡可称为传统者,皆有其生命,可谓之“文化生命”。正如一切生命必秉其力,文化生命亦秉其力。此力非物理之力,而为文化之力,其力之恒久远大,常有过乎物理之力而难以估量者。明此力而光大之,学者之事也。

 

何谓文化?《周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传统作为文化生命,必有“人文化成”之力。文化之力塑造人群行动,并诉诸群体之自我觉解而确立自主,唤醒自觉。人唯有确立自主,唤醒自觉,始可以不变应万变而别开生机,阐旧邦以辅新命。

 

近代以降,西洋文化强势东渐,国人震撼于彼之坚船利炮,羡慕于彼之善治良法,相较以反观自我,乃归咎于中华传统文化,妄设因果,强执彼是,不明其所以然之故,于是渐失文化自主,乃至于文化自卑,而不知中国人何以为中国人,非止一日矣。《中庸》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传统不可斯须去身;可斯须去身者,非传统也。彻底斩断传统,人必寸步难行,而有沦为非类之虞。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当今物质丰足,悄然催生精神寻根之志,有识之士莫不思返本开新,探究传统文化以资回答时代之问,斯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之呼声。人心足恃,天道好还,非虚语也。

 

哲人海德格尔晚年曾叹:“一切本质及伟大者,唯有从人有个家且在一个传统中落地生根而产生出来。”诗人诺瓦利斯感慨:“哲学就是带着乡愁到处寻找回家之路。”诚哉斯言!诗人之天职在于回家。回家之首务在于重返伟大经典,以期复兴传统,明澈当下,临照未来——此吾人之历史天命也。

 

当此之际,乃有刘崧所作《孔子:共美生活对话录》一书,读来让人喜悦;我想,凡好学敏思者,读之皆会心生喜悦。此所云“好学”,指喜好学问;所云“学问”,指“精神修养”,非今人所谓“理论”、“学说”者也。

 

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愚以为此言最为切要,堪为儒家心学一路之起点。孔子言“为仁由己”,此“己”乃“心”也。

 

但心若放出去了,便因其脱离心之本体而成了逐物之心。为逐物而求知,知便成了远离本心之术。凡术皆可成体系,盖今之“理论学说”之谓也。

 

理论学说岂有过?过不在其自身,而在运用者之“用术之心”也。用术之心,即逐物之心也。

 

理论学说成为逐物之术,正是今世(资本+技术)之病。救治此病,非返回“仁心”不可,亦即,非“求其放心”不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诸业,都应以仁心为主宰,否则均会落入异化之泥潭。仁心乃“酬酢万变之主”也,即如孟子所云:“仁,人心也;义,人路也。”离人心而行路,则所行之路必非人路也。

 

西洋人以上帝指点人路,中国人以仁心指点人路。

 

心学虽开端于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实渊源于孔子。诚如本书作者所云:“不管是‘定天下’还是‘治天下’,《论语》的终极旨归就是‘天下’,而其着力点不过是‘为仁由己’而已。”

 

而今堵塞心学之路者,乃种种异化的学术之知见也,亦即佛氏之谓“所知障”者也。破此类“所知障”,乃重开心学途径之第一要务。以愚见观之,刘崧作此《对话录》,正是从事此务。

 

然破障向来不易,盖因破障之语有复为新障之虞。奈何?不如取对话之法。在对话中,有问有答。所问之惑,或有源于所知障者,则所答之言便须针对此障,以求破之;一旦破障,所惑也就自然解了。本书之功,已臻此境否?须待读者诸君自辨之。

 

吾喜此书,在其自信敏锐、复又开放通达之问学态度。窃以为惟持此态度,方能问学不止,而至于“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功夫也。

 

是为感。


微信公众号

儒家网

青春儒学

民间儒行